Redian新闻
>
未来的希望:中国制造业是怎么崛起的?

未来的希望:中国制造业是怎么崛起的?

时事

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成为猫哥铁粉,与我一起成长。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13578字24图,阅读时间约15分钟

最近几年,大家都觉得日子不大好过,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

何为经济转型?

就是要用新的经济动能来替代旧的经济动能。

大家感觉日子不好过,原因就是旧的经济动能(房地产、基建)下降太快,新的经济动能一时还未能填补旧经济动能下降的缺口。

那么这个新的经济动能是什么呢?

是我们的制造业做大做强,准确的说就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提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可能一般人比较熟悉的就是国家对一些特定产业的扶持政策,比如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对芯片产业的税收优惠等等。

实际上国家层面为了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不但有面上的产业扶持政策,在针对制造业个体还有一整套的扶持孵化系统工程。

这个系统工程就是专精特新发展战略。


所谓的专精特新就是推动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道路。

具体这个战略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在制造业中选取一批底子好,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孵化库;

然后将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成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省级、市级都有不同标准);

再然后将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孵化成专精特新国家小巨人企业;

最后再将小巨人企业培育成单项冠军。

通过这个系统工程的孵化与培育,将一大批中小企业培育成制造业各个细分赛道的领头羊。

“专精特新”战略最早出现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中提出∶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即专业、精细管理、特色和创新。

从2011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密集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指导意见。

2011年《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

2011年《“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

2013年《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2018年《关于展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

2019-2021年,共公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尤其企业的指导意见》

2021年《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

2021年《“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2022年《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

十几年耕耘,我国专精特新战略取得一定的成果。

截止到当下,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有近10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有近1万家。

看起来数量很庞大,但是如果作为新的经济动能,还远远不够。

2021年我国房地产销售是18万亿,2022年是13万亿,今年继续下降,估计在11—12万亿左右,仅仅是房地产这个旧动能在近三年就有6万亿的缺口。

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如果我们以年平均销售额5000万计算,总体也就5万亿,全部填进去都填不平房地产下降的缺口。

为什么过去十几年专精特新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说起来还是我们地方政府重视度不够。

过去十几年正是房地产黄金时期,依托房地产卖地不但来钱快,而且把这些钱投入城市基建中,三年一小变,五年就是大变化。

有钱又有政绩,自然也就对苦哈哈的制造业重视不够了。

当然,对于过去地方政府对制造业重视度不够的问题,我们也不必求全责备。

不论是人还是组织,都有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症,躺在舒适区里都能活的很好,谁愿意折腾变化?

那么地方政府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专精特新战略呢?

是从2021年之后。

2021年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遏制房地产过热的势头,紧接着2021下半年政治局会议将“专精特新”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2021年9月北交所成立,主要任务就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证券融资服务。

中央关闭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22年开始地方政府开始以最大的热情全面铺开推动专精特新战略。

从2022年到当下,我看到的数据是很多地方政府一年时间孵化培育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成长势头十分迅猛。

这时候我就在想,假如未来4年左右时间,我国专精特新企业规模能翻一倍达到20万家,每家专精特新企业平均营收能增长60%,达到8000万,那么届时我国专精特新的营收规模将达到16万亿。

不但能弥补房地产下跌产生的6万亿缺口,还能带来10万亿的增量。

真做到这个份上,那么我们就完全渡过目前比较痛苦的经济转型区,走入另一个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相对比较舒适的轨道。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专精特新企业规模扩大营收增长,是不是蚕食了其它企业的份额。

如果是这样也只是存量置换,没有多大的增量。

何为专精特新企业?

就是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道路的中小企业。

这类企业做出的产值一般都是市场的增量,而不是存量的置换,这也是国家全力以赴力推专精特新战略的根本原因。

最近几日,我有幸参与中央网信办组织的“解码小巨人——专精特新看中国(重庆站)”活动,这是一场让我们能以普通人视角深入制造业了解我国专精特新战略非常有价值的活动。


说到重庆制造业,这里我想多啰嗦几句。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决定我国制造业的上限。

因为它们靠近大海,面对的是全球性市场,所以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决定了我国制造业能长多高,走多远。

但是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也有短板,一个是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这些制造业的出口,一个是人工成本上涨可能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的向东南亚转移。

内地制造业以重庆为代表,却决定着我国制造业的下限。

因为重庆所处内陆地区,在货运成本上天然就有劣势,在这样情况下如何与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差异化竞争,如何打败东南亚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制造业根基是否牢固,是否能做大做强。

所以,我参加“解码小巨人——专精特新看中国(重庆站)”活动是带着一系列问题去考察的,这些问题包括:

—我们的专精特新企业现状如何,未来成长性怎么样?它们的成长性是做的增量还是存量的置换?

—重庆内陆制造业怎样应对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差异化竞争?是否能探索一条特色内陆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亲身参观采访的企业案例。

1 案例一:七腾机器人

这是一个做特种机器人的企业,也就是广泛应用于特种高危(高温高压、腐蚀有毒性)工作环境的机器人。

比如七腾机器人就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环境的巡检——

检测化工园区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检测各项设备、环境指标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检测人员工作是否满足安全规范。

过去这个巡检工作是由人员来完成,但是痛点也很多。

首先就是人力成本高,一个特定面积的化工园区(300×300平米)如果要实现24小时检测,至少要配备2个班组,每个班组4人就是8人,8人每年人工开支大致是60—80万;

其次就是,化工园区巡检需要随时掌握各种设备是否在正常运转,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是否泄漏、变电站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控等等。

想象一下,两个工人穿着三十斤防护服,拿着有限的设备,在面积巨大的园区巡检,很难将这些隐患一一排查到位。

还有就是石化生产有一些恶劣的环境(高温高压),人员即使穿着防护服都不能进入。

现在一台七腾轮式特种机器人就能替代这两个班组。

这个机器人价格也就是120万—150万,大致就是原来人工费用1.5—2年的开销。

不仅如此,轮式机器人可以携带多种装备,能比较完美解决人工巡检的上述痛点。

七腾特种机器人有很高的防爆要求,材料等级很高,能在-30度—70度环境下工作。也就是能实现很多人工无法实现的巡检效果。

假如你是企业主,你是选择人工还是机器人?

除了轮式机器人,七腾还开发出足式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能够在更为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工作,也就是应用场景更为广泛,除了高位特种工作环境,还可以承担森林防火、无人区救援等等。

机器人毫无疑问是做的增量市场,我就比较关心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状况。

据了解,七腾机器人在国内特种防爆机器人行业已经做到国内TOP前三,不仅如此,七腾与国外同类产品也有明显的优势。

以轮式特种机器人为例,七腾售价是120万—150万人民币,而国外同类产品售价是600万人民币。

足式特种机器人国外只有瑞士一家公司在做,售价是700万人民币以上,而我们七腾机器人售价只有270万—300万人民币,也要便宜一半。

不但便宜一半,性能指标比瑞士优越。

比如七腾机器人的负重目前是50公斤(未来可以升级到100公斤),瑞士的是15公斤,我们续航是3小时,瑞士是不到2小时。

大家知道足式机器人负重100公斤是什么概念吗?

这是直接可以将一个成年人拖拽或者扛起就跑了,瑞士的同类机器人只能抗有限的设备。

所以,我觉得,最多几年,国外的这些机器人企业统统都会被我们干翻。

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的优势,一旦掌握核心技术,迅速就能将价格干到白菜价。

所以目前七腾机器人远销40多个国家与地区,唯一制约七腾在国际市场跑马圈地就是每一个国家都要单独做一个防爆认证,不仅时间周期长,而且费用也高(100万起)。

七腾近几年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七腾展示厅有一块展板,上面有这样一组数据。

企业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为400余家企业服务,解决500多个痛点。


然后给我们讲解的企业企划部张总笑道,这块展板是2020年做的,现在相关数据已经变为累计为2000家企业服务,解决企业痛点6000多个。

短短三年时间,企业市场翻了好几倍,七腾去年营收是4个亿,今年估计能做到7个亿,年增长超过70%,简直就是飞速发展。

那么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机器人企业为什么会落户重庆呢?

据了解,企业创始人曾经在重庆邮电大学读书,大学时期就搞机器人研究,毕业创业之后遇到重庆国家级开发新区两江新区设立,冲着两江新区各项政策将公司设立在两江新区。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虽然内陆企业有种种不便,但是企业觉得两江新区提供的营商环境很好。

不仅配套各种服务,还为企业融资提供很大的支持,所以企业也舍不得搬离重庆两江新区。

为了突破内陆企业经营上的短板,企业在北京设置战略中心,负责企业产品的全球营销;

在深圳设置供应链中心,负责企业产品供应链采购;

总部设置在重庆,生产基地设置在重庆与江西(土地、人工成本低)。

这种布局模式是非常优秀的,恰好能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

2 案例二:华峰化工

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传统的化工企业集团,最初这个企业吸引我的是这个点:

这个企业在2019年解决了我国一个卡脖子的原料己二腈(主要用于橡胶促进剂、洗涤剂添加剂、纺丝溶剂等等)。

这玩意全球只有一两家企业能生产,技术门槛很高,过去我国都是依赖进口。

结果这家企业用另一条技术路线,把量产己二腈解决了,具体路线就是先生产己二酸,然后从己二酸中提取己二腈。

过去国外与国内没有走这条技术路线,主要原因是通过己二酸提取己二腈成本比较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但是这个企业另辟蹊径,一方面做技术攻关,一方面采取大力出奇迹的模式。

先将己二酸产能做到最大,将己二酸成本降下来,然后再提取己二腈。

在不断优化工艺与技术攻关的情况下,居然通过这样不同的技术路线,将己二腈成本做到与国外差不多,从而弥补了我国一项重要化工原材料的卡脖子工程。


现在华峰化工产业园已经建成年产100万吨的己二酸产能,是全球最大的该项原料的生产基地。

因为量大降低了成本,反而产生一个意外的收获——也就是出口打国际市场,将欧盟匈牙利、德国、法国同类企业干得落花流水纷纷关门。

光是每年出口欧盟就能做到20万吨的规模。

但是这个企业的亮点远非如此。

这个企业有10个主力产品,其中有4个做到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5个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些都是传统的化工产品,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聚氨酯溶液,这是我们各种鞋底的原材料之一。

这个企业就干到年产55万吨,中国每10双鞋子就有6.5双鞋底用的该企业的聚氨酯溶液;

一个是氨纶,这是用于衣服的高档面料。

过去被称为贵族纤维,在我国还不能生产需要进口的时候卖到二十几万一吨,现在跌下来也要卖三万一吨。

目前这个企业的氨纶目前产能是27万吨,国内占有率第一,全球占有率第二,仅次于韩国的晓星。

不管是聚氨酯溶液,还是氨纶都是非常成熟的化工产品,国内也有很多企业在做,为什么华峰能独树一帜,成为国内的领头羊?


因为企业生产效率极高,高效率必然带来生产成本下降,传统成熟的化工产品成本是决定市场竞争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企业的生产效率很高呢?

因为这个化工生产基地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企业与移动合作在园区建立了一个5G基站,以5G基站为依托,大规模建设工业互联网,叠加其它智能化应用,让该企业成为国家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我们去参观的时候,企业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巨型显示屏。

通过这个显示屏,企业不但可以随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掌握员工实时工作状况,还能掌握各种实时数据。

整整4000亩的园区实时动态,巨型显示屏一目了然。

这种数字化的智能工厂给企业带来的极高的生产效率。

给大家一组数组,今年华峰化工产业园有11家企业,2022营收300亿+,整体员工数量只有8000人,人均产值是400万。

说实话,这个数据吓住我了。

为何?

因为鼎鼎大名的华为,人均产值也就是400万!

一个最为传统的化工企业,在5G的支撑下,建设智能化工厂,居然在生产效率上能与华为比肩,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最近一两年,关于5G是否有用的声音在网上不绝于耳,甚至很多人言辞凿凿断定,5G已经失败了。

他们最大的依据就是,5G并没有在消费端产生颠覆性应用。

实际上5G有没有用,大家深入一线生产现场,问问应用5G建设智能化工厂的人就明白——

5G对于生产企业简直就是颠覆性应用。

可以这么说,没有5G,就没有真正的智能化工厂,就不会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率颠覆性提升。

华峰在很多传统产品上能够大杀四方,一方面是智能化改造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政府的扶持。

这里给大家一组数据。

2022年华峰产业园营收302亿,上交税收10.2亿,看到这组数据,再次让我震惊。

为何?

一个年产值300亿的企业,每年利润都有几十亿的企业,居然综合税负只有3%!

这怎么可能?

如果不是实实在在看到当地这个反复核实的数据,我是打死也不敢相信的。

说实话,那怕是小微企业,只要是开增值税专票,也要给3%。

华峰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等乱七八糟的税收加起来也就是3%。

后来向当地税务部门的人员请教,才慢慢知道其中的原因。

现在政府层面,从中央到地方,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简直就是不遗余力。

以税收为例,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到了地方政府,再次层层加码,地方政府是没有权力减免税收的,但是地方政府可以对重点扶持的企业进行财政返还——税收即收即返还(地方政府所得税收分成部分)。

我们以研发费用抵扣所得税为例。

鼓励企业研发是国家一贯的政策,过去这个抵扣是100%。

假如一个企业每年研发费用是1000万,应交纳所得税是2000万,那么按照国家100%抵扣的政策,这个企业就只需要缴纳1000万的所得税。

相当于企业研发费用,国家用所得税全部买单。

现在国家加大了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对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费用抵扣可以做到150%。

同样以上述案例为例,企业研发费用是1000万,应交纳的企业所得税是2000万,按照抵扣150%的标准,就可以抵扣1500万,只需要缴纳500万所得税即可。

也就是国家不但将企业研发费用全买单,还单独奖励50%。

到了地方,配套各种扶持政策,现在华峰这种高精特新企业研发费用抵扣可以做到200%。

相当于,企业投入研发费用多少,政府不但全买单,而且还奖励(减免)同样的金额。

现在我总算是明白,为何高精特新企业纷纷在研发与技术升级上拼命投入。

逻辑很简单,技术出来不但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有国家买一赠一的扶持!

从这一个小小的局部可以看出,华峰综合税负只有3%不是偶然,而是从中央到地方拼命扶持的结果。

当时我为什么震撼呢?

因为从逻辑上讲,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大幅度降低税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当企业成长到几百亿的规模,国家包括从中央到地方一如既往的扶持,不杀鸡取卵不竭池而渔,而是一如既往支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华峰能够大杀四方的秘密了。

一方面通过智能化改造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政府推动企业拼命投入研发提升技术水平,一方面政府扶持极大降低企业的税负。

天时地利人和方方面面都占据了,如何不能做大做强?

华峰最初是一个江浙企业,2008—2009年重庆涪陵区政府主要领导花费很大力气才引入到重庆落户的。

重庆涪陵是一个山地城市,与重庆整体地势非常相似,唯一的优势就是靠近长江与乌江。

在这样的地区,搞农业是没有前途的,所以重庆涪陵地区领导与人民对工业化的渴望是侵在血液里的基因。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涪陵以前有一个卷烟厂,但是技术水平落后,为了引进先进技术,涪陵过去的主要领导亲自跑到云南区红塔集团大门蹲点去堵褚时健。

千辛万苦终于让红塔集团同意派出技术人员到涪陵烟厂指导技术改造。

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红塔集团技术人员是乘船到涪陵,但是到了涪陵下船之后瞬间惊呆了。

因为来迎接他们的不但人山人海,而且还有一条红地毯从靠江码头一直铺到十公里之外的烟厂。

大家可以想象当时重庆涪陵人民的热情。


2009年重庆涪陵从浙江引入华峰化工产业之后,立刻成立了专班。

由当时重庆副市长牵头组织对企业做一对一贴身服务,促进企业从最初试探性投资10万吨的规模,越做越大,现在已经达到200万吨+的规模。

这不仅是政企合作的一个良好案例,更为很重要的事,也为内地企业接收沿海产能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最近几年,沿海的产能纷纷往东南亚转移,究其原因,不外是东南亚人工便宜,而且靠近大海,海运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

这种情况下,中国内陆地区就显得尴尬,那么怎么才能让沿海产能转移到内陆地区实现就业在中国税收在中国呢?

我觉得华峰化工集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为什么呢?

东南亚人工便宜,那就做智能化改造,智能化规模化应用比人工还便宜;

内陆没有海运,但是有江河,虽然江河水运效率比不上海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的隐形经营成本,弥补运输效率的不足。

华峰是传统的化工企业。这种企业原本对于运输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华峰将产业基地设置在内陆重庆,一样可以大杀四方。

在国际国内攻城略地成为行业内多项产品的TOP1,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采访即将结束之际,我问华峰氨纶工厂的负责人,为什么华峰到了重庆发展这么好?

这个负责人竟然脱口而出,首先是营商环境很好!

这句话顿时让我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案例三:北斗星通智联科技

北斗系统在国内大名鼎鼎,大家都知道这是与美国GPS并联的中国骄傲。北斗星通智联科技就是北斗旗下做民用产品的一家科技企业。

这个企业目前主力产品就是汽车智能座舱,企业落户重庆的原因也很简单,重庆有较强的汽车产业基础,落户重庆有利于企业的智能座舱产品依托重庆汽车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汽车智能座舱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而出现了一款配套智能化产品,一款智能座舱就能完整解决汽车所有智能化需求。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市场智能化座舱渗透率已经超过50%,到2025年有望达到75%。

北斗星通智能化座舱不但兼具其它智能化功能,还具备卫星通话功能——对,就是华为最新的Mate60系列手机同样的卫星通话功能。

有了这个功能,一些喜欢自驾游的朋友即使跑到无人区关键时刻是可以救命的。

北斗星通2019年落户重庆,随着这几年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北斗星通也获得飞速发展。

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预计今年智能座舱出货量会达到240万台,行业排名坐三望二。

销售金额30亿,其中研发费用3.8亿,营收占比超过12%。

在参观考察企业中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看点。

看点一,在与企业互动环节,我提出一个问题,企业在汽车智能化方面国内是很强大了,那么怎样面对国际上同行的竞争?

北斗张总听到这个问题淡淡一笑回答,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中国与国外相比就一个词——遥遥领先!

过去我们国内搞车展,国外的汽车巨头是不屑一顾的。

但是今年奔驰集团组团参加我们上海车展,还将我们国产车整车直接运到德国拆下来研究。

研究方向就两个,一个是汽车电力系统,一个就是汽车智能化系统。

那么为什么我们国产汽车智能化系统遥遥领先国外?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汽车智能化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国外汽车巨头在这个领域相比我们并没有什么技术优势,大家都是一个起跑线。

国内智能化应用设计非常发达特别是应用软件与程序已经远远跑在世界前列。

有这个基础上加上我们工程师吃苦耐劳的素质以及高效率工作作风(这个我们后面来谈),让国内汽车智能化几年时间就将国际汽车巨头远远甩在后面。

仔细想想也对,国外的豪车我是见过的。

不管是奔驰宝马还是迈巴赫宾利,其它不敢说,要说车内智能化配置,这些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豪车,与我们现在国内30—40来万的汽车相比,真的差距很大。

看点二,企业的税负。

北斗星通智联去年营收二十几亿,那么企业税负多少呢?

在考察华峰化工的时候,华峰的整体税负3%已经让我大为震撼了,没想到北斗星通的税负更低,甚至可说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企业去年上缴税收只有区区一百多万。

为什么?

国家为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已经到了不遗余力的地步,在税收优惠方面,制定了很多颇有引导性的优惠政策。

企业纳税有两个大头,一个是企业所得税,一个是增值税。

针对所得税减免的有研发费用抵扣所得税,这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另外还有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这是鼓励企业加快更新设备。

针对增值税,国家出台了留抵退税

所谓的留抵退税,就是企业进项(成本项)税额大于销售项税额的时候,国家将征收的增值税提前全额退还。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让进项(成本项)税额大于销售项税额呢?

这就要求企业采购更多的设备原材料,建设更多的厂房,购买更多的专利技术,这些都是进项,也就是鼓励企业迅速做大规模占领市场。

当然这个全额退还的增值税不是不征收了,未来等到企业进项(成本项)税额小于销售项税额的时候,税务部门才会陆续征收这些前期退还的税费。

也就是说,只要企业一直处于扩张周期(进项税额大于销售项税额),国家就不征收企业的增值税,等到企业扩张周期结束(进项税额小于销售项税额),国家才会慢慢将前期退还的增值税收回来。

这个留抵退税政策叠加研发费用抵扣所得税以及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等一系列组合政策,才是北斗星通这个高科技企业目前综合税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根本原因。

说实话,我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税收优惠政策之所以这么了解,原因也很简单,我们重庆渝北区政府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是无微不至的。

税务部门都有专人定期上门为企业做税收优惠政策宣讲,指导退税等服务,恰好我们在采访企业的时候,就遇到税务部门的业务工作人员。

所以,在采访企业的时候,北斗星通的张总主动讲了这么一组数据。

“2019年以来,我们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3年累计获得退税1800万元。

利用退税款我们购置了全自动贴片机,选择性波峰焊等生产设备,推进全自动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有力保证的产能”。

目前北斗星通两大智能化产业基地(一个在江苏,一个在重庆)目前已经达成年产320万套智能化座舱的产能,预计到2025年产能能达到500万套规模。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北斗星通那组耀眼的数据——

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预计今年智能座舱出货量会达到240万台,行业排名坐三望二,销售金额30亿。

慢慢就能咀嚼出不同的味道:

企业固然很优秀,但是背后政府的孵化支持的推手也不容忽略。

案例四:华世丹动力科技

这是一家很有意思的企业。

90年代这个企业是给重庆摩托车产业链做配套零部件的,后来慢慢开始聚焦做通用发电机,现在的华世丹已经成为国内做通用发电机的龙头企业。

公司主力产品智能变频发电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18.17%,国际市场占有率6%,是这个领域不折不扣的小巨人。

通用发电机是一款很成熟的产品,几十年前就有很多国内国际企业在做,为什么华世丹能够脱颖而出?

原因很简单,企业的市场嗅觉太敏锐了,只要发现一点点市场的缝隙空白(新的需求),企业就能迅速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随便列举企业的几款主打产品。

这是企业一款智能静音变频发电机,体积很小,看上去很不起眼,但是大家知道它主要应用场景是什么吗?

是大货车。

公路货运是我国主要物流方式,我国目前光是重卡保有量就超过1000万台。

这些大货车长途货运都是好几天连轴转的,困了累了货车司机就直接在车上休息。

货车上休息很多时候是要用空调的,但是使用汽车发动机发电有几个痛点,噪音大、油耗高、发动机不但有磨损会降低使用寿命,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积碳。

现在这款智能静音变频发电机就是解决上述痛点。

体积小可以直接悬挂在货车上不占地方,静音不干扰,发电效率高,一台发电机灌满油可以解决8小时汽车空调供电,供货车司机休息绰绰有余,最后就是便宜,一台发电机只要二千多元。

这款发电机与上一款功能都一样,唯一区别就是使用天然气发电,主要原因现在很多货车都安装气罐,接上管子输入天然气就可以发电。

这款发电机目前很受市场欢迎,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分市场痛点挖掘的产品,企业每年可以卖出去十万台!

目前市场每年渗透率是60万台,考虑到光是国内重卡保有量是1000万台,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

这款发电机本来应用场景是户外,比如露营、户外直播、夜市等等,因为可以变频输出交流电,加上静音发电效率高本来就很受欢迎。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企业对这款发电机进行改造,配上一个充电枪,让这款发电机同时具备了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功能。

别看这款发电机小巧只有二十几公斤,灌满油给汽车充电可以让汽车续航二十几公里,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用户的里程焦虑。

这是一款微型拖拉机,与传统的拖拉机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小巧化做到了极致,从体型来看与儿童玩具车差不多,总量只有三百多斤。

虽然小巧但是拖拉机功能却一应俱全,只要后面接不同的装具,就能实现开沟、打药、车斗装载等功能。

这款微型拖拉机在中国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为什么?

因为在国内农村人均耕地不到2亩,特别在中西部地区,因为地形复杂,农田都是碎片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拖拉机完全无法使用,有了这款微型拖拉机就能在碎片化的农田地区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

过去,只有日韩开发过类似的微型拖拉机,但是居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就不卖给我们。

现在我们自己的企业开发出同类的微型拖拉机,不但功能更完善,而且价格更便宜。

这样一款微型拖拉机只要几千元钱,在中西部地区很受农民的欢迎。

以上就是华世丹动力科技的主力产品。

有一定科技含量(国内同类产品发电机转速3600转左右,华世丹动力科技发电机能做到4500——4800转),但是说实话,技术门槛也没那么高不可攀。

华世丹动力科技做得好主要是善于挖掘市场需求,与企业自身技术力量结合,迅速推出解决市场痛点的产品。

包括货车的替代发电机,户外发电机兼具汽车充电功能,微型化拖拉机等等都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做到了极致的典型,同时也是很多专精特新企业的缩影——

只要能发现市场需求的那怕一丝丝缝隙,企业就能将它做成一个大产业大市场。

为什么中国制造业能够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迅速崛起?

比如国外有几十年技术积累的,我们可以在短短十来年就弯道超车(机器人领域就是如此),国外没有太深技术积累,我们基本是统一起跑线出发的,几年时间我们就能将国外甩开巨大的差距(汽车智能化就是如此)。

国内国外同时发现全新市场需求的,我们新产品研发节奏更快,效率更高——

我们以华世丹动力科技的应用发电机为例,该企业的研发节奏极快,0到1的原型机只要一年半就能出来,1到10的升级产品只要八个月。

国外同行呢?

原型机三年起步,升级机至少一年半。

大家知道这个研发节奏的差距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假如华世丹动力科技与国外同行同时准备开发一款应用产品,等到国外将原型机推出来的时候,华世丹动力科技已经是升级迭代两次,是第三代产品!

整整甩开国外同行两个身位!

它们怎么可能干得过我们?

5 问题的答案

以上就是我参加“解码小巨人——专精特新看中国(重庆站)”部分案例剖析,现在我可以回答之前的两个问题:

——我们的专精特新企业现状如何,未来成长性怎么样?它们的成长性是做的增量还是存量的置换?

我们考察的专精特新企业目前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都非常高,普遍在30%左右,最为重要的是它们的营收大多数是做的增量。

七腾机器人是增量,华峰化工主要产品解决了国外卡脖子状态也是增量,北斗星通智能座舱是增量,华世丹动力科技应用发电机也是细分市场的增量。

——重庆内陆制造业怎样应对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差异化竞争?是否能探索一条特色内陆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经过几天的考察,我简单的总结一下,重庆探索的本地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模式。

大致就是三条路径。

其1,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支柱产业。

过去重庆的核心支柱产业是汽车、摩托车,这种核心支柱产业对关联产业链带动性极强。

我们的民营企业只要通过核心支柱产业解决0到1的问题,就会积极寻找市场机会。

从依附核心支柱产业的配套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开花结果走向世界。

北斗星通、华世丹动力科技就是这样案例。

根据重庆33618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的规划,未来重庆要打造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未来重庆核心支柱产业将更加丰富,也就是未来将带动更多产业链的专精特新企业的涌现。


其2,针对内地货物运输的短板,内地城市只能在营商环境上狠下功夫。

为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隐形成本,扎实落实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保持初心一如既往的支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华峰化工就是这样的案例。

其3,针对本地孵化成长起来的的科技企业,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主动推动企业将部分职能分解到更有优势的城市,从而让企业实现最优化的全国布局。

七腾机器人就是这样的案例。

以上就是重庆探索出的内地特色制造业发展三条路径。

国家的苦心

最近几年,美国也开始抄中国作业,学习我们大搞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出台通胀法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出台芯片法案对芯片产业进行补贴。

但是老美可以抄袭我们产业扶持政策,却永远无法抄袭我们的专精特新发展战略?

为何?

因为专精特新发展战略是中央与地方层层接力,紧密配合,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对个体企业进行持续孵化培育的系统工程。


就凭老美那种中央地方互不隶属,政府职能部门效率低下的模式,累死老美也无法抄袭我们专精特新发展战略。

专精特新发展战略恰恰是我们推动产业升级最大的助力。

国家层面已经竭尽可能调动一切资源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孵化与培育。

财政层面:

只要企业被评上专精特新,地方各级财政有奖励;

只要企业评上小巨人,中央财政有专项资金补贴;

金融层面:

只要企业被评上专精特新,就可以享受国有银行各中专项贷款,或者贴息,或者直接给信用额度。

以重庆为例,只要评上市级专精特新,银行就可以给1000万无抵押信用贷款。

政府层面:

企业只要进入政府专精特新培育库,那么就有政府专人指导培育,如果进入专精特新小巨人那就更有政府专人1对1服务。

税收层面:

国家给专精特新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不但能极大减轻企业的税负,而且有很强的引导性。

比如留抵退税就是鼓励引导企业不断生产规模,不断增加资本支出;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这就是鼓励支持企业快速推动设备更新,快速进行技术迭代,甚至是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

研发费用冲抵所得税,这不仅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开支,宏观层面还有更大的深意。

过去在我的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个重要的观点,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高速房发展,得益于我们的人口红利,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将受益于我们的工程师红利。


为啥说是工程师红利呢?

因为我国每年毕业理工科大学生近400万,这个数字超过整个西方世界的总和。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数量不代表力量,数量要有序组织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将这每年400万理工科大学生有序组织起来,让未来能持续释放工程师红利呢?

研发费用冲抵所得税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研发费用主要就是人工开支,国家之所以对高精特新企业的研发费用冲抵所得税额度层层加码,从抵扣100%,到加计抵扣200%,就是希望企业能尽可能多招聘一些理工科大学生,让这些理工科人才在企业选定的领域进行研发,进行技术迭代升级。

我国是在2008年所得税法中明确了研发费用冲抵所得税基本原则;

然后在2013年之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始对专精特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层层加码。

1985年—2015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是17.7%。

到了2103年之后开始提速,2015年专利申请增量超过美国,名列世界第一。

从2015年开始,我国专利申请年增幅达到34.2%,整整翻了一倍。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截止2021年,全球有效专利总数是1650万件,其中中国数量达到360万件,世界第一,美国是330万件,名列第二。

什么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底气?

这就是!

写在文章的最后

我知道最近几年因为经济转型大家日子都不大好过,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那样的怨言。

但是我写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国家层面为了早日走出经济转型周期,早日让经济新动能替代旧动能已经是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所以,大家一定要对国家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

在参与解码小巨人活动中,在走访一家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深刻感受企业的活力,以及对未来的发展的信心。

有时候我甚至感觉,这些都不是一家家企业,而是一团团挑动的火焰!

联想到我国已经培育出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出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一团团挑动的火焰让我想到一句名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未来十万甚至二十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燎原之势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迈入发达国家行业之日。

加油中国!

加油重庆!

加油明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日本制造业4~9月利润15年来首超非制造业;消息称三星4纳米制程良率已达到70%水平丨智能制造日报苗圩: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动我国制造业再上新台阶美国ISM制造业指数创三个月最低,逊于所有经济学家预期;360集团与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丨智能制造日报耗资 230000000 美元的全球最大球体建筑,是怎么造出来的?耗资 23 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球体建筑,是怎么造出来的?1962年,中国和印度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站在2038,回看2023中国经济的希望1/10价格入3000元某森吹风机平替!速干、不伤发、顺滑…中国制造崛起了!MIT中国留学生自杀,保送北大、名校读博,谁拿走了他最后的希望?蚂蚁集团已建设万卡异构算力集群;长安汽车泰国制造基地正式动工;腾讯联合松江落地国内最大规模GPU智算中心丨智能制造日报乌克兰终于认清现实,中国竟是俄罗斯最后的希望!国际秩序或将生变!住一晚赚3000,凶宅的生意是怎么火起来的?​华为Mate 60爆红的背后,中国制造业的秘密再也藏不住了住一晚赚3000块,凶宅的生意是怎么火起来的?【教育】中国首个「境外大学排行榜」出炉:加拿大这次输惨了!成「最后的希望」!飞去参观比萨斜塔最航运 | 美国制造业最新PMI出现拐点希望以及美线商品货量分析与预测!中国制造业为什么缺“灰领”?清华博士一封信让无数父母难堪:这么自私的孩子,都是怎么养出来的?我喜歡這樣的世界中国经济的希望,在于这些不专业点燃希望: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泽平宏观大事记中国制造业的“加杠杆式”收缩36Kr:2023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中国制造升级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技能工人断档怎么办?张国清在福建出席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开幕式并调研先进制造业发展时强调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磅!中国首个“境外大学排行榜”出炉:加拿大这次输惨了!它成“最后的希望”!过去的几年,制造业是向中西部转移的多还是向越南印度墨西哥转移的多室温超导可能性的假说澳洲汽车销量8月再创新高!中国制造崛起!这些车型最受欢迎!从长江下游的一个县城崛起成为国际性通商巨埠,上海是怎么做到的?中国科技崛起的双璧:中华有为,世界荣耀特斯拉计划重启上海三期工厂项目,储能产品将供应国内;工信部:将智能工厂建设作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丨智能制造日报只有我和卖香蕉的和世界对着干无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