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大学生日记,教我怎么谈恋爱 | 人类真实故事集31
大家好,我是猛哥。
不久前,两个年轻人拍了一条视频,“民国游泳冠军的爱情故事”,突然在网上火了。
他们偶然淘到一本民国时代的大学生日记。日记本只有手掌那么大,封皮是淡蓝色,里面记载了一个旧上海大学生的日常,去舞厅、看电影、参加游泳比赛,和女朋友约会。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有网友告诉他们,日记的主人2019年还活着,快100岁了,依然爱好游泳。
可是这三年游泳比赛中断了,也就失去了老人的消息。
这两个年轻人叫柏宇和老虎,是两口子,淘到这本日记之前,曾在北京工作。朝九晚五的日子里,他们总觉得北京虽大,但生活很窄。
老虎告诉我,她和最好的朋友明明在同一座城市,一年却只见了两次,倒是那些令她厌倦的社交场合参加过无数次。
与曾经枯燥的日子相对比的,是此刻这本日记上,另一对情侣那些有趣而浪漫的生活。
这对小夫妻不知道老人是否还活着,只想要找到这段爱情故事没写完的部分,他们对这件事充满热情。
我能感觉到,不光如此,他们现在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这与过去的他们不太一样。
或许就在寻找的过程中,某些变化已经发生了。
日记的主人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日记的开篇是1947年8月23日。
“今天是全沪市民游泳公开赛。我抱着必胜之决心,果获第一……朋友们都到场来祝贺我,我得意忘形……”
“……刘天眷不意屈居百码俯泳第二,也甚不开心。归途时,请天眷吃冰激凌,想不到把钱吃光了,车费还由她代付。”
这个年轻的游泳冠军真实、洒脱,让柏宇和老虎觉得,有一个穿越时光的大学生,给他们讲述四十年代的上海趣闻。
日记中讲述请刘天眷吃冰激凌
除了游泳,这个小伙子还有很多兴趣爱好。去舞厅,参加派对,听无线电,吃冰激凌,打拳击,尤其喜欢看电影,当年上海最热门的电影院,他都是常客,不光与朋友一起去,还常自己买票看,回来不忘在日记里写两句短评。
这个生活在七十多年前的年轻人,好像与当下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大的差距。
他喜欢的女生叫陆蕙英。日记里详细记载了两人交往的三个月,在霞飞路花园喝汽水,冷饮店吃冰激凌,在陆蕙英家里聊天,喝可口可乐。
关于陆蕙英的一切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两人出去玩,全部过程照例被记录下来,最后一句是:“陆蕙英越看越漂亮,她的美比从前多了一点大方。”
日记里能有这样绅士而有分寸的句子,让柏宇和老虎产生极大的好感。
他们还发现,这个游泳冠军的体育系主任后来还成了电影演员,就是电影《乌龙院》里的老和尚。他们发了第一条视频,不温不火。
也在那段时间,柏宇和老虎淘到另一本旧书,《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年鉴,里面详细介绍这座“东方哈佛”的校史,也记载着1879-1952年的毕业生名录。
书籍到手,两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名录里寻找陆蕙英。结果找到,陆蕙英在1949年5月毕业,专业是经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柏宇和老虎很兴奋,他们想找到日记主人的身份,于是逐一对照名录和日记里的姓名,越来越多的线索浮出水面。
这本959页,比板砖还厚重的书,被他们当成字典来回翻,终于发现答案。
“1935年,游泳校队成立。随后男、女游泳队在历届市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1947年,曹兴康获得市比赛两项冠军……”
曹兴康,就是这本日记的主人,一名医学生。可是他没有在毕业名录里。
怀着复杂的心情,柏宇和老虎发布后续视频,很快火了。一位网友竟然找到曹兴康的人生后续。
“他当上医生,在洛杉矶,而且还一直在游泳。
2018年一篇报道写着,本届游泳赛选手中有两名高龄超过90岁的长辈。94岁的移民曹兴康从15岁开始游泳,他说自己每天游泳锻炼,不但身体好,还耳聪目明,走路健稳。
2019年一篇报道写着,从不缺席的曹老先生获得八块奖牌……”
美国媒体报道中的游泳冠军曹兴康
网友还找到曹兴康继子的电邮地址。柏宇和老虎发去电邮,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曹老先生现在安好吗?
对方回复他们,能不能发一些日记的照片来,我请他确认一下。这等于是变相告诉他们,曹老先生现在还活着。
得知这个消息的一瞬间,柏宇和老虎决定,故事不再继续记录了。
老虎的顾虑是,日记的主人以前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但是现在,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依然在世的人。
他们担心,是不是之前的表达太轻浮了?会不会不尊重曹先生?他愿意分享日记的内容吗?
尽管在别人看来,他们在视频里的每句话、每个字,每个表情都在告诉观众:他们真心喜欢这个老人,关心他的生活,希望记录自己心中美好的事情,也给观众带来感动。他们并没有不尊重曹先生。
这时我作为朋友,决定推他们一把:“真诚是最有能量的武器,你就放心吧,好人随便赢,虚伪一定输。”
柏宇和老虎正是因为这句话,让他们俩坚定了继续记录这件事的决心,哪怕后续不发表出来,也要继续记录。
他们说,自己被日记本里的主人的生活所打动了,很想将这样摩登的生活分享给大家。
几年前的他们,和当年日记本主人记录时的岁数不会差太多,都是大都市里的年轻人,可过的生活却是完全不一样。
几年前,老虎在一家短视频公司,负责客户的对接。
有一次公司万圣节活动,全公司最认真装扮和积极的就是老虎。或许因为这是她第一份工作,才会这么投入情感。
但对于她来说,北京太紧绷了,没有跟客户、同事吵架,广告对接得顺利,就是每天最大的收获。
她根本没有空闲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
当时还是她男友的柏宇,能打很久的篮球,有一种没有被工作掏空身体的感觉。后来柏宇从一家互联网公司离职。
他喜欢复古的老物件,淘货、卖货、出市集,但复古货品能否成为生计,他也不知道,对未来很迷茫。
这样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窄。
老虎说,每天的通勤也是一种煎熬。那时候公司在北京南边,他们住在北六环,每天往返通勤三个小时。
柏宇送她到地铁站,坐地铁到公司,如果没赶上班车,还要再骑车二十分钟才能到工位。
上班的最后一段路会经过一个铁路口,碰到走火车,一拉闸堵车二十分钟起步。
后来,老虎搬家到公司附近,可是没过多久,公司又搬到了北边。
那段时期,她评判一天过得顺利与否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没有遇到堵车。
有一次,两人在某个社交场合接触到一个在大厂工作的女孩,聊了一晚上,女孩一直在说她的薪资待遇、工作资源、业务范围,最多扯点艺人八卦,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
结束后,她们还互相添加微信以便日后联系工作。这样的社交让老虎感到疲惫。
老虎渐渐转移生活的重心,两人一起淘货、卖货、出市集,直到后来,她索性辞职,两人离开北京,到杭州开了一家中古旧书店,专门卖旧书和旧物。
也正因如此,他们两人的生活才会改变。
柏宇和老虎的书店叫“再见城市”,一栋白色平房,在一段京杭大运河旁边,周围是木结构的老房子,被改成各样的茶室、餐厅和咖啡馆。
屋里摆满旧书和旧杂志,中间是一座老式挂钟,墙上挂着上世纪的海报和广告画,四周是各种各样的老物杂货,还有古着衣服。
比起书店这样的称谓,更像是一座复古博物馆。
书店就像一个博物馆
柏宇在店里经常梳着油头,穿着一身复古的西装,脚底踩着皮鞋。
书店开业的整个过程,柏宇都记录下来,每天发在小红书上。后来这些日记被他印成纸质书,手里握着这本书,感觉像抚摸一棵树的年轮,记录着这家书店的生命历程。
现在他每天的生活,除了看店,就是在网上和各种线下市集淘各种各样的旧书古物。
他对老上海的生活感兴趣,而作为民国时代上海最重要的大学——圣约翰大学,成为了他搜罗并收藏的重要方向。
在遇到曹兴康的日记前,他还收集到圣约翰大学教授预定船票的信件、学校定制的信纸、烫金的日记本、入学测试题等等。
老虎告诉我,她现在的生活几乎完全与工作绑定,但是在很大限度上获得了自由,每天走路上班下班,通勤时间用来每天在家自己做早饭。
最重要的是,她可以随时在工作中得到快乐,生活里能收获到的东西也更多了。
以前在北京,朋友们住得远,她也忙得没空请朋友到家里聚会。现在,她总在家做饭邀请朋友来玩。
饭桌上大家都在聊哪家餐馆很好吃、哪家咖啡好喝,这个季节适合去哪座山、哪条溪边露营,谁的工作最近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收获,以及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等等问题,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总之,生活自然舒展开了。
他们的生活也就像日记本里的曹兴康一样,越来越“摩登。”
柏宇和老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是他们发现了这本日记。换成别人,这本不起眼的日记,也许会被卖掉,也许被尘封在某个黑暗的箱子里,永远不会被翻开。
这个故事是他们的发现,也只能是他们的发现,最后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最终,他们找到了曹老先生,甚至还见到了他。
是曹老先生的继子,给他们发来了消息。
他告诉他们,曹老先生的亲儿子曹淙住在上海,近日正在洛杉矶看望父亲,接着又把曹淙的联系方式告诉他们。
添加曹淙的微信后,柏宇和老虎提出想和曹老先生视频通话的请求。那时候,曹淙就要赶飞机回国,在时间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爽快地答应了。
那是一个清早,柏宇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好西服、西裤和袜子,点击通话链接。老虎拿着手机,准备记录下这一切。
两人都显得非常紧张,从淘到日记直到这一刻,他们都不敢相信,真的能和曹老先生“面对面”说上话。
视频对面出现的老人精神矍铄,口齿清晰,上来第一句话是:“哎呀真想不到啊,想不到会碰到这个事。”
终于能和曹老先生说话了
1995年曹老先生出国,在纽约定居,到2003年搬到洛杉矶。现在已经99岁的他,独自居住在洛杉矶,仍然保持着游泳、写日记的习惯,还能骑脚踏车到超市买东西。
他说,年轻的时候骑脚踏车载女朋友,现在骑脚踏车去超市也能买东西,以前女朋友斜坐在车前,现在把东西扎一扎,也放在车前面。
说起游泳,曹老先生还开玩笑地说,一开始刚来的时候还和美国人比赛游泳,每次比赛前还是蛮紧张的,前晚总是睡不好,后来在这边的台湾朋友也办比赛,那我就去参加他们的比赛,也不用准备,前一天可以睡得很好,第二天还能拿奖牌。
日记的内容,曹老先生很多已经记不清楚了。柏宇和老虎一点点帮助他回忆起年轻的岁月,游泳、打拳击、看电影、跳舞。
对于老上海的一幕幕,曹老先生依然如数家珍。
1946年,因为要准备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边读医边训练游泳的曹兴康,身体招架不住,于是暂停学业,但日记显示,在此期间他虽然专注训练,仍然时常去上课,还参加了考试。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名录里,找不到他的名字。
至于陆蕙英,这一对甜蜜的情侣最终没有在一起。曹老先生没有过多解释,只是不好意思地说:“后来遇到另外的人了!”
这场跨越76年的对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直到曹淙不得不赶飞机,两边才不舍地挂断了电话。
他告诉柏宇和老虎,有机会回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他们联系,如果他们去洛杉矶,就住他家里。
“谢谢你们这么重视我的日记。”屏幕对面,曹老先生不断表达着感激。
他真正应该感激的,是23岁的曹兴康,是日记里那个年轻人促使了这一切的发生,是那个年轻人穿越时空,送给99岁的他这样一份惊喜的礼物。
我和柏宇、老虎从下午两点聊到了六点。
老虎说,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之后,第一瞬间是打开自己的QQ空间,看看以前的自己。她也这么干了,在一个深夜,她把QQ空间留言板的内容都看了一遍。
她有点想哭:“原来我从前是有过这样的生活。”
在她分享给日记的视频里,评论区有人这样说:“非常能理解你翻阅这本民国大学生的笔记本时,内心的激动和感动。
“就像我仅仅只是看了你的视频,这样的旧物给了我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让我热泪盈眶。翻开它就像是穿越回到过去,感受那年代的风貌和学生们的心情。
“这本笔记本让我怀念年轻人所经历的追求和激情。”
我想,这些网友内心的感动,不仅来源于日记和自己年轻时留下的记录。或许还有眼前这两个眼神清澈的人,愿意为了追寻他人年轻时留下的痕迹,所散发出的热情。
而我记录这个故事,不仅想让大家看到曹老,也想让大家注意到这两个年轻人。我喜欢他们,喜欢他们为了生活更理想,所做出的改变和选择。
我曾听过一个有点浪漫的说法,内容有点忘了,但大概的意思是:
“你喜欢的故事主人公,他的经历里,可能就藏着你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做出的选择。你现在的选择,也可能成为来日的故事,你想让那些后来人听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想,或许今天的这篇记录,几十年后又会是一个会感动人的故事。
编辑:迪恩 小旋风
本篇4842字
阅读时长约25分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