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看过的一系列影视综艺里,《彩排》可谓是最怪诞神奇的节目。
首先,你很难对它进行准确定位。综艺节目?剧集?还是人类行为研究实录?它似乎和每一种都沾边,又能都跳脱出定义之外。其次是它的输出意义,也难以具体总结。要知道,但凡是面向大众的节目,总归会有确定性的价值判断,是对主流价值观的加强巩固?还是对边缘群体的人文关怀?都可借由人物的行为逻辑,或影像的褒贬态度得以传达。但在看完《彩排》后,除了拍案叫绝,更多人陷入了困惑和反思。该节目目前在豆瓣仅有2000人评价,但在很多人看来,它已经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只见内森一进门,便彬彬有礼地客套寒暄,在参观寇尔家的房间布置之余,他还不忘用无伤大雅的笑话调节气氛,使两人的初次会晤,显得异常合拍。但实际上,关于此次见面,内森已经提前排练了几十次。他甚至令团队成员假扮天然气检查员,到寇尔家摸底,探勘布置,以便在拍摄场地一比一还原寇尔的房间。内森之所以如此为之,目的便是向寇尔展现其身后团队的专业,以及将会实现寇尔夙愿的可能性。原来,年近半百的寇尔,十多年前加入了本地的一个益智问答团体。当初,为了快速融入团体,寇尔谎称拥有硕士学位。这一高学历人设虽为寇尔赢得了不少好感,但如今越来越成为他的道德枷锁。如今,他想向一位女性朋友翠西亚坦白谎言,为了友情能够延续,内森的“彩排”团队将会帮助寇尔完成“任务”。让手下女演员假扮观鸟爱好者,以便接受翠西亚的采访;深度调查翠西亚的网络生活,了解她的兴趣和心理;当然,还不忘大费周折地搭建寇尔坦白当晚的场所——酒吧;甚至于,为了提高寇尔的自信心,提前暗示他当晚益智问答的所有答案。果不其然,内森的这一通精密彩排,不但让寇尔坦然道出谎言,两人之间的友情也瞬间升温。不过,对于精益求精的内森来说,这场彩排并非完美。场景、话术和氛围虽然做到了严格把控,甚至连披萨的上餐时间都有预判,但寇尔临了坦白时的紧张心理,却不曾料到。所以,在第三集的彩排中,内森打算让男嘉宾帕特里克在正式谈判前,彩排一次“真实”的临场心理。在这次任务中,帕特里克原本要和弟弟进行一场遗产谈判。当年,祖父去世后,帕特里克成为了法定继承人,但为了防止遗产被帕特里克未来的妻子挥霍,所以祖父指定帕特里克的兄弟作为执行人,审查他的婚恋情况。一旦帕特里克的兄弟认为他所交的女友为拜金女,那么祖父的遗产将无法交割。为此,内森特意令扮演帕特里克兄弟的男演员,私下请帕特里克帮忙。在此过程中,这位男演员的祖父(同样为演员假扮)和帕特里克相处甚密,甚至打算将黄金赠予给帕特里克。就在帕特里克将这一切当真时,翌日,内森告诉帕特里克,那位演员的祖父突然逝世。由此,帕特里克和男演员的彩排对话,不再是单纯演戏,至少在被蒙骗的帕特里克看来,他需要面对与男演员之间的尴尬处境。当然,节目中历时最长的一次彩排,要数大龄女性安吉拉养育孩子的过程。为此,内森制定了一项长达两个月的计划,安吉拉将在此期间体验照顾0到18岁的男孩,意即每三天左右,突然“长大”的孩子就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她的面前。有意思的是,原本不该干涉节目进度的内森,最终扮演起孩子的“父亲”,而原先信誓旦旦想要体验母亲身份的安吉拉,则中途退场。《彩排》的第一季最终停在了男孩九岁时的状态,据悉,制作方HBO已经续订了第二季,内森将会在新的一季里,继续体验“奶爸”身份,当然,更多有趣的彩排项目,也将逐一亮相。不难发现,《彩排》中的设定,和冯小刚执导过的影片《甲方乙方》《私人订制》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是通过打造虚假场景,供人们实现愿望。《甲方乙方》通过一场场的“圆梦”事例,折射的是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在急速转型的社会大潮中心理的扭曲变形。不安平庸的小市民做起了将军梦,而赚的盆满钵满的商人,却渴望一场现实版的忆苦思甜。冯小刚用京腔京派的世故和冷漠,向我们展示着“起高楼、宴宾客和楼塌了”的荒诞过程。而《彩排》聚焦的是平常人的关键时刻。如何用泰然若素的心理,迈过这道坎,才是主持人内森需要解决的问题。“彩排”就像是高考前无数的模拟考,内森如同一位极端负责,锱铢必较的辅导老师,不断调整“考生”们的答题技巧和应试心理,以图在现实中避开所有的误区。然而正因如此,“彩排”也像是一场作弊,让应试者在摸清楚所有知识点,甚至是提前泄题的前提下拿到满分。譬如在第一集中,内森为了让寇尔在毫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坦白谎言,将所有益智问答的答案变相泄露给了寇尔。当内森最后告知寇尔自己的这一举动时,寇尔勃然大怒,痛恨刚刚发生的这一切。可当镜头甫一切换,真正的寇尔出现时,内森只是赞美了他一句。原来刚才得知真相的寇尔是演员假扮的。这不啻在告诉我们:或许内森为了向寇尔坦白自己的谎言,也在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彩排。这种真实和虚假的巧妙转换,以及嵌套关系,在第四集中被发挥到了极致。为了培训更多更适合于这档节目的群演,内森在现实中办起了演员培训班,让学员们通过跟踪和模仿某个人,以完成对角色心理的全面揣摩。其中,学员托马斯对内森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全然践行,为了搞清楚他的困惑,内森在第二天,扮演起了托马斯,走进班级,并让另一位学员扮演起了自己。游戏当然没有就此终止,内森继续让托马斯扮演着他所跟踪模仿的餐馆店员,而内森自己则以托马斯的身份,对前者进行跟踪模仿。于是,现实中的餐馆店员、托马斯扮演的餐馆店员、内森扮演的托马斯,以及其他学员扮演的内森,四人构成了三层嵌套关系,真实和虚假在此变得模糊不清。最值得深思咀嚼的一处,便是当内森沉溺于扮演托马斯的身份时,每晚回家后的感受,会让他的“幻象”瞬间破灭。因为此处依然是“内森的家”,他依然能从所见所闻中嗅到真实身份的味道。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会产生疑问,内森所做的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为了提高托马斯的演技吗?还是要巩固自己的教学理念?抑或是完成东家HBO的节目任务?这些疑问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彩排》这档节目的意义,也即本文伊始提出的困惑,那便是它到底传达了何种价值观?或是怎样的情感内核呢?答案或许真的和彩排本身是否帮助到某人无关,但凡看过本节目的观众应该都知道,它并不是如国内的综艺《交换空间》那般,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装修项目。毕竟,想要通过和兄弟谈判拿到遗产的帕特里克,中途失踪,联系不上;而那位从第二集就出现的安吉拉,最终同样放弃了体验母亲的计划。说白了,通过彩排帮人解忧,只不过是这档节目的“借口”,它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反思虚假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譬如最后一集中的六岁男孩,他在现实生活中便从小失去了父亲,参加这档节目让他重新拥有了内森这位“爸爸”。所以当彩排结束后,他无法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如果说六岁男孩对于现实和虚假尚且无法廓清,那么想要和兄弟谈判的帕特里克,则分明在一场隐性的操控中迷失于虚实的陷阱之中。当内森以“假祖父”的遗产赠予和死亡讯息,令帕特里克的情绪在彩排中含混不清时,他选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态度,与饰演兄弟的演员对话,并在失声痛哭中道出心声。这便是《彩排》这档节目最大的魅力,内森·菲尔德这位喜剧人,在对虚假和真实的不断玩转中,试图向我们道出这样一个玄机:但虚假的彩排做到极致,人类的情感或许会将真实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