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魏,曹魏、北魏,国号“魏”为何受欢迎?
来源:地图帝(ID:dtdmap)
魏作为国号,在历史上的活跃度非常高,尤其是隋唐之前,几乎打掉一个魏,又冒出来一个魏。大家熟悉最早的魏,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更早的一个魏,可以追溯到周成王所封。
这个魏太过遥远,姬姓,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市芮城县,位于黄河北岸。“魏”和“巍”相近,是大名,也就是美名,谁不愿意起个好名字呢?西周的魏存在了数百年,直到公元前661年,春秋初期才被同姓姬的晋献公灭掉。
一个姬魏是灭亡了,又一个姬魏重生。周文王除了周武王和周公旦这两个厉害儿子之外,还有个儿子叫姬高。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随后就把弟弟姬高封在了毕,称毕公高。毕地在今陕西咸阳,和魏没什么关系。但几百年后,毕公高的后人毕万在晋国做官。晋献公灭姬魏之后,就把毕万封在魏地。
咱们经常说的战国七雄之一魏国,就是毕万及后代创造的。 毕万的儿子魏犨跟着公子重耳浪迹天涯,回国后封为大夫,世代显贵。公元前453年,魏、韩、赵三家灭掉晋国六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最终三家分晋,魏国正式得到周天子的册封而登上历史舞台。
魏国夹在秦赵齐楚之间,但在战国初期,魏国是第一个称霸的,吴起率魏武卒都打到黄河西岸,牢牢压制秦国。魏国处在四战之地,需要分兵把守各地,再加上庞涓面对齐国的孙膑,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接连惨败,国势逐渐衰落。公元前225年,已经遍体鳞伤的魏国,由秦王嬴政致命一击,寿终正寝了。
汉承秦制,一路传到了汉献帝刘协,成为曹操手中的人质。建安十一年(206年),控制中原的曹操平定袁绍控制的北方。到了这一步,曹操之心,路人皆知,只是不确定国号。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以冀州(河北省大部)的魏郡、赵国、中山等十郡为魏国。
曹操以魏为国号,他灭袁绍之后,统治中心迁到了邺,而邺是战国魏之地,又是汉朝魏郡治所。最重要的,还是那个尽人皆知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
古往今来都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谁都会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合法性,曹操也不例外。这句谶语最早出现于建立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时期,曹操将要取代光武帝后人的东汉,就必须把这句谶语的解释权为自己独有。有人解释这句谶语:“当涂高者,魏也。”这个魏是指古代宫殿上的那个楼观,称为“阙”。魏阙高大,所以“高”。曹操利用这句话,改成“代汉者当涂高也;当涂高也,魏也。”再加上魏的地理因素,曹操以魏为国名就水到渠成了。
图-洛阳
265年,曹魏被司马炎篡位,但不到一百年,北方又现出一个强大的魏,这就是冉魏。350年,冉闵正式称帝,国号大魏。冉魏之后的魏,还不是北魏,而是翟魏成立于388年。五胡十六国之外的两个“伪魏”,冉魏被前燕消灭,翟魏被后燕消灭。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最开始的国号不是魏,而是代国。和后燕慕容垂复国前燕一样,拓跋珪复的是代国 ,地盘主要是今内蒙古和山西交界一带。代国于376年被前秦所灭,亡国君主拓跋什翼犍是拓跋珪的祖父。
代的国号用了十二年,直到398年改代为魏。关于改国号,鲜卑众臣是反对的,他们在感情上更亲近于代。但拓跋珪的志向是统一,而代国存在时只是偏居一隅 。如果继续用代为国号,则对中原人没吸引力,尤其是难以得到中原士大夫的支持。中原士大夫的代表,黄门侍郎崔玄伯反对用“代”,倾向于用魏为国号,还是几百年不变的老话术。“魏,大名(美名)也”,魏是“神州上国(大国)”。
还有一层原因,崔玄伯没有说,拓跋珪心里有数。南方的东晋国号就来自于曹魏,如果自己用魏为国号,则可向世人证明晋朝不是正统,将来就有了消灭东晋的合法性。拓跋珪拍板,以魏为国号。北魏享国确实长久,直到公元534年才分裂成东魏、西魏,公元557年,西魏被北周取代。
图-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
又过了六十年,中原大地再次冒出来一个魏。他就是隋末第一反王、魏公李密。李密在当时是有可能统一天下的霸主,没料到李密会翻船,李渊会笑到最后。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魏郑大战,风头正盛的李密被王世充(后封郑王)打得一败涂地。李密随后降唐,又企图逃离唐朝,被杀。
在李密的魏之后,历史舞台上就很少有“魏”的身影了。五代开头的后梁和“魏”也能扯上关系。朱温建立梁朝,国都定在汴梁(河南开封),也就是战国魏的国都大梁,魏王有时称为梁王。从这个角度看,五代梁唐晋汉周,也可以称为魏唐晋汉周,朱温是后梁(或称后魏)开国皇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