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宝宝痛风走不了路!痛风低龄化严重,这些“黑名单食物”慎吃
这几天科大大的同事痛风了!去检查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十几岁的小朋友。
他的问号脸瞬间上线,现在痛风的年龄这么低了吗?
网上一查还真是,《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白皮书》显示,18岁-35岁的年轻高尿酸及痛风患者占比高达60%。
不少90后,甚至00后都加入了“痛风大军”。
最小的痛风患者仅仅只有3岁,这不得不给各位家长们敲响警钟:注意日常饮食,别让孩子吃出痛风!
痛风到底有何症状?
痛风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该如何预防?
今天我们就这3个问题来深入展开聊聊。
说到痛风,就不得不提及尿酸。
高尿酸血症会导致痛风,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98%的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溶解在人体体液中,人体血清中尿酸的正常浓度范围在150~416μmol/L,高于上限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一旦体内的尿酸过剩或不能正常排出,出现大量滞留,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多种酶,会导致关节及软组织的损伤,疼痛难耐,诱发痛风。
科大大在广东的朋友们,每年都有一个小目标,那就是降!尿!酸!
如果尿酸降下去了,那就会免受痛风的折磨,如果降不下去,就会逐渐成为“痛风一员”!
痛风表现:关节处会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
高发部位有:大脚趾、足背、膝关节、手指关节。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痛风发作后不仅要止痛,更要及时治疗,不然会让晶体永久沉积,从而形成痛风石,有的人还会变成“珍珠人”。
痛风石的硬度和石头一样,颜色呈白色豆腐渣样的物体,常出现在耳廓、脚趾、手指、手腕、肌腱等处,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肿大隆起。
图片来源:网络
看着这些已变形的手指和脚趾,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
痛风一般从脚部先开始,如果出现脚部疼痛的话,请大家及时就医,如果检查出来是痛风也一定要积极治疗。
科大大同事,刚开始时也是脚疼,但没在意,以为是不小心磕哪了。
休息了两天后脚一着地就像有无数根针扎似的疼,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痛风!
图片来源:同事拍的
现在他每天都在控制饮食、服用药物。
医生告诉他,只有将血尿酸水平长期保持在 360μmol/L 以下,将沉积在关节的尿酸溶解,就可以有效控制痛风不再发作。
有人说痛风吃喝不自由都怪嘌呤,没错,但大家也要知道80%的嘌呤是内源性产生,剩下的20%来自体外摄入,所以,想要吃喝自由,一定要往下看!
遗传、年龄和性别等客观因素对痛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生活饮食习惯的影响更是占大成。
①控制不住喝奶茶、饮料!
科大大广东的朋友们嚷嚷着要降尿酸,可依然控制不住爱喝奶茶的嘴。
每天都要发“奶茶车”,看看这聊天记录你就能知道,他们有多爱喝奶茶了。
喝奶茶饮料除了会变胖外,也会痛风!如果你家也有爱喝奶茶饮料的娃和成人,赶紧戒!
②爱吃痛风套餐
·1周吃3次火锅,要不起!
火锅有三高:高嘌呤、高脂肪、高盐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火锅在不断煮沸的过程中,食物中的嘌呤会随着汤底的熬制逐渐溶解到汤中,随着水分不断蒸发,嘌呤的浓度也不断升高。
而过量摄入嘌呤不仅影响尿酸的控制,甚至可直接诱发痛风。
有没有吃火锅爱喝汤的朋友?这种操作当真是要不起啊!
已经患有痛风的朋友,请不要挑战生命的底线,因为它经不起考验。希望大家不要像西安这位痛风的网友学习!
·海鲜啤酒嗨不停
吃海鲜喝啤酒是盛夏的标配,但吃一次海鲜就进医院的朋友可不少。
不管是吃火锅还是吃海鲜,大家都要多关注食物嘌呤含量,科大大给大家总结了中高嘌呤食物表,请保存收藏。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上图中的食物,痛风患者请主动远离。
③不运动
吃得好,但动的少是现代人的通病,也给了很多疾病乘人之危的机会。肥胖会导致尿酸浓度上升,诱发痛风。
多运动可以促进尿酸排泄,但痛风人群切忌剧烈运动,否则会导致尿酸浓度上升,增加患痛风的风险。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每天都要控制好饮食,坚持锻炼+控制体重哦。
一旦痛风你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对这句话科大大不能太认同。
毕竟痛风很难忍,但更难熬的是,啥也不能吃,只能看着别人流口水!
已经被痛风找上门的朋友,下面这张图的文字请刻在脑子里,以后外出吃饭只能吃这些哦!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说完了吃的,再看看啥能喝。
可以多喝的: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不能喝的:
X 酒或含酒精的饮料
X 甜饮料、可乐、果汁、维生素饮料
X 鱼汤 、鸡汤、海鲜汤
看到这,没有症状的朋友可能会问,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痛风呢?
好问题,科大大必须教你们2招:
①请自觉对号入座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这些人群都是痛风的“后宫佳丽”,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位,那就自求多福吧!
②后台回复【痛风自测】,领取表格计分,≥8分的,请主动到留言区来报道。
好了,今天的科普到此结束,有问题留言区见!
①你身边有没有痛风的孩子、家人?
②你吃火锅是先吃肉还是先吃菜?
③你觉得痛风患者能吃的火锅蘸料和锅底有哪些?
今天哄睡故事【我知道】
长按扫码可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