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历史丨“姓名”的起源,以及“氏”和“字”的过往

历史丨“姓名”的起源,以及“氏”和“字”的过往

历史

历史

【旧文编辑后重发,带你了解姓名的起源。全文3900字。】






1.早期人类社会是母系社会,一个部落里的所有人都有同一个祖母。姓即代表一个人出自哪个部落,用于防止近亲结婚。


2.“姓氏”在汉代以前是两个概念,对于男子要称呼他的“氏”,以区分同姓男子的身份地位。女子没有“氏”,只能称呼姓。


3.天黑了,说出自己的名,让别人知道你是谁。


4.古代成年人才能拥有的“字”,称呼“字”不称呼“名”,是对他人的尊重。




Part.1


关于“姓”的起源,我们先来看两句古籍记载: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说文解字》解释“姓”:“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


“姓”字型采用了“女”和“生”的会义,表示女性生孩子,“姓”的本意即是代表一个人出生于哪个母系。



最初,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是母系氏族制社会,而不是延续到现在的父系社会制,社会组织建立在同一母系的血缘关系上。


“姓”代表有共同母系血缘关系的种族或者部落。有同一个曾祖母、祖母、母亲的人们,都属于同一个种族或者部落,“姓”则是该部落或者种族的代号。


由于母系氏族制社会的缘故,部落或者种族的代号里通常带有“女”字,比如:姜、姬、嬴等等。这些远古的代号形成了最早的“姓”,并用“姓”来区别不同种族或者部落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近亲结婚,后代容易有遗传病,国家法律也规定三代以内近亲不能结婚。远古时期的中国古人们,也发现了近亲繁衍的弊端。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记载:“同姓不婚,惧不殖生”。意思都是说同姓结婚,后代不会枝叶繁茂,因此有“同姓不婚”的说法,“姓”用来避免近亲结婚。


同姓的人来自同一个部落,如果结婚,很可能男女双方有同一个外祖母或者曾祖母,容易三代以内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后代,很大概率会有各种遗传病。古代医疗条件低下,婴幼儿出现遗传病,基本等同于夭折。


“同姓不婚”则能尽量保障后代新生儿的质量,减少遗传病的出现,减少夭折。婴儿不容易夭折,部落人口数量就会增加,部落实力也会随之而提升。


欧洲人在这件事情上就一直都没琢磨明白。欧洲王室之间以血统纯正为荣,一直近亲结婚,出现了各种遗传病···其中最出名的是欧洲祖母——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遗传病血友病的携带者。



维多利亚女王和自己的表弟阿尔伯特亲王近亲结婚,然后欧洲皇室之间又相互近亲通婚,结果把血友病传遍了欧洲皇室,以致于当时不明事理的欧洲人们把血友病称为“皇室病”。


乔治·马丁在《权力的游戏》中也暗讽过欧洲近亲通婚的历史:泰温·兰尼斯特和堂妹乔安娜·兰尼斯特近亲结婚生下了侏儒提利昂·兰尼斯特。





Part.2


“姓氏”,说完了“姓”,不得不提一提早已与姓融为一体的“氏”了。


一种说法来自于北宋刘恕编撰的《资治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用来区分祖先的,氏是用来区分后代的。即不同的“氏”是同一个“姓”里边的分支。


简单地说,如果你建功立业了,你得有你自己称呼代号,总不能还用祖上的“姓”吧?如果还是用祖上的“姓”,同姓那么多,怎么知道哪个是你呢?


自己闯出来的称呼代号就是“氏”,以后你的儿子不光继承你祖上的“姓”,还要继承你的“氏”。


那么“氏”是怎么来的呢?


《史记·秦本纪》里司马迁写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氏),有徐氏、郯(tán)氏、莒(jǔ)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白话文:秦国的祖先都姓“嬴”,后代子孙被分封到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于是就以国名为“氏”。(司马迁写“姓”是误载,后边会讲。)秦国君主因为祖先造父被分封在赵城,故秦国君主都是“赵氏”。


早期从嬴姓衍生出来的“氏”共有上边的十四个,被称为“嬴姓十四氏”。



由此而知,可以以封地封国为自己取“氏”,如齐、楚、燕、韩、秦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官职、爵位为“氏”,如司徒、司马、上官、太史、王、侯等。


也可以以居住地和职业为“氏”,如西门、东郭、陶、卜、巫等。


“氏”还有不少其他的来源,总之“氏”是为了区分同姓的不同男性。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意思是在汉代之前的夏商周时期,姓氏分为“姓”和“氏”。称呼男性要叫他的“氏”,“氏”是用来分辨男性地位的,称呼女性则只叫她的“姓”。


秦末,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为的阶级分层。到了汉代人们也就不太在意“氏”了,姓氏统一成了“姓”,主要作用还是避免近亲结婚,即“同姓不婚”。


汉代时,姓和氏已经合二为一了,不再专门区分姓和氏,姓和氏都统一算做姓。


司马迁很可能不了解这一点,导致了他在《史记》中写先秦历史的时候,把一个人的姓、氏、名、字混在了一起用,甚至还把官职、爵位混在一起用。让我们读《史记》的时候经常会一头雾水。


用秦始皇来举例子:司马迁一会写他是嬴政,一会写他是赵政、一会又称呼他是秦王,过一会又称呼始皇。要是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话,几个称呼绕来绕去的,铁定蒙圈了。


如果是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恐怕会以为这是四个人。



秦始皇的正确称呼应该是什么呢?


秦始皇嬴政,赵氏,按照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的习惯,其实应该叫赵政。如果非要叫全名,则是嬴赵政。


秦始皇的两个孩子扶苏和胡亥,应该叫做赵扶苏,赵胡亥。叫全名是嬴赵扶苏、嬴赵胡亥。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不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更容易的理解事件的原委。


在读《国语》、《左传》等先秦时期古籍的时候,有一个难点:经常会看到些奇奇怪怪的人名,读起来非常别扭,搞不清楚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


原因即是上边说到的古代“男子称氏”,男子只称“氏”,不称“姓”,不专门查一下都弄不清那两个家伙原来是兄弟。


司马迁对姓、氏、名、字没有很好地区分,使得《史记》也像其他先秦古籍一样,难以分清楚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最终导致所有关于先秦历史的记载都晦涩难懂。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里还专门吐槽过司马迁:奈何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刘知几(唐朝史学家)谓周公为姬旦,文王为姬伯乎!三代之时无此语也,良由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虽子长、知几二良史,犹昧于此。


意思是说:司马迁和刘知几两个“没文化”的,居然称呼周公、周文王等人的“姓”,而不称“氏”,秦以前没有这么个称呼法。直到秦汉之后姓和氏统一了,才开始称呼男性的姓。司马迁和刘知几作为古今知名的史学家,也不懂这事啊!


Part.3


说完了“姓氏”,接下来要说怎么取“名”了。


《说文解字》: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名是父母或者自己取的。字型上看有“口”字和“夕”字组成。“夕”泛指晚上,晚上看不见人的样子,用“口”说出自己的名字,让别人认得自己。



姓和氏是家族共有的,名字则是个人代号。


取名要怎么取呢?《左传·桓公六年》有一个关于怎么取名的记载。


公元前706年九月,鲁桓公长子出生。鲁桓公问申繻要怎么给儿子起名字。


申繻回答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取名有五种取法,分别是:信、义、象、假、类。


以出生时发生的某些事情为基础来命名叫做“信”。比如晋穆侯在攻伐条戎的时候,大儿子出生,晋穆侯希望大儿子以后能在征战中成为自己的好帮手,于是起名“仇qiú”(即好帮手的意思)。这就是以大儿子出生时发生的事情为基础取的名。


用一些代表美好寄望的字来命名叫做“象”。晋穆侯二儿子出生的时候,晋国正在攻打千亩,战事进展顺利。晋穆侯给二儿子取名“成师”,借用《周易·师卦》中的卦辞“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希望二儿子可以称王。


以一些描述高尚品德的字来命名叫做“义”。以某种物品来命名叫“假”。以跟父亲相似的地方来命名叫做“类”。


先秦时期取名的忌讳是不能用国名、官职名、大山河流的名字、隐性疾病名、牲畜名、礼器钱币名。


原因是周朝人讲究要避鬼神的讳,所谓“讳”,是避忌的意思。也就是说鬼神用了的名字啥的,人就不能用了。毕竟一个阴间的一个阳间的,弄混了多瘆人···


商周时期的祭祀文化认为人死之后就成了鬼或者神,某人死后,他用过的名就不能再用了。要是某个君主以国名为自己的名,那么该君主死后,为了避讳,国家要改国名。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早期有“名”的人,都是达官显贵。普通人就算以国为名,死后也不可能为了避讳改国名。


多插一句,历朝历代避先君名讳就起源于周朝人避鬼神讳。


Part.4


最后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几乎不用的“字”了,“字”是古代成年男性才有的,一般人不能随便称呼别人的“名”,而只能称呼“字”以表尊重。


《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


《春秋公羊传·鲁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隐瞒、避忌。


先秦时期除了有“男子称氏不称姓”的习俗外,“名”也不是能随便叫的。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古代男子二十岁的时候举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成年,同时要取“字”。“字”是成年之后才有的。



成年之后,只有长辈和君主可以称呼“名”,平辈的之间要称“字”以表尊重。平辈之间如果称“名”,则是不尊重的表现,一般是互相对骂或表示轻蔑才会称“名”。


《三国演义》中,刘备称呼别人几乎都称呼“字”以示尊敬。周瑜被“气死”的时候说到:既生瑜,何生亮。用“名”不用“字”,表达了怨恨和不服。



“字”怎么取?


班固等人编撰的《白虎通义》:“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名与字之间相互关联,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字来解释名或者字为名的补充说明。如周瑜,字公瑾,瑜、瑾均是美玉的意思。


二、字与名的意思相反。古人明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字与名相反,体现中庸之道。



如韩愈,字退之。“愈”字意思“更加”,如“愈来愈好”。字退之,与“愈”反义,相互中和了。


三、引经据典。其实第三种取“字”的方式类似于第一种,不同在于第三种“名”和“字”都引用了经典,并表达同一类意思。


如白居易,字乐天。“居易”取自《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日常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等待时机的到来。时机来了,成就一番事业。时机不来,过好自己的生活。“乐天”取自《易传·系辞》: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END


关于姓氏名字,今天就讲到这里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越简便适用越好,就像“姓”和“氏”合并成了姓。


甚至可以说有些所谓“贵族”的繁文缛节,就该被丢到历史的垃圾桶里。大家生而为人,凭什么有的人就高人一等,对不?


了解这些古代文化,只是说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而不是像孔子那样总想着恢复已经被淘汰了的周礼。很多被淘汰的东西和周礼一样,不适合新的时代了。



一起咸鱼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历史丨百年烂党国民党,是怎么在娘胎里就先天不足的···白左的恶果:美国政要讨好恶性工会的起源历史丨蒋介石是投机主义者?忠诚的莽夫罢了!奥本海默:犹太人的故事,以及历史即未来从小“练过”和“没练过”的孩子,12岁后会截然不同历史丨顶层的游戏,底层的悲哀:教育与社会的故意脱节“模仿”和“研究”,哪条路更好走?通往“伯努利时刻”的那条肖磊:从巴以冲突看西方“站队”历史变化,以及犹太人是如何从设计生意到设计国家的地缘政治学的起源及演进“创多窗”和“解压平”——流媒体的下一代是多视角以及全景视频印象伦敦饮食和饭店的人质线下私享会 |嘘! 来一起聊聊“文书写作”和“大学申请”的那些秘密历史丨佛?灭的就是你!历史丨毛泽东曾是无政府主义者抢盐 瓦格纳的普二 中国那儿历史丨茅台酒和茅台股价为什么永不凋零?历史丨国民党粉不是蠢就是坏!芙蓉蛋PARTY:中国怎么会舍得让你们离开历史丨从明初南北榜案 看屠龙勇士变恶龙沦为废墟的拉海纳小镇——夏威夷群岛之行(一)万达电影不再“姓王”?“扫兴”和“不扫兴”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20年后过的是两种人生,家长别不信弦论的起源:在“玩笑”和“怪兽”中前行历史丨外蒙从并入中国版图到分离的前因后果Man of letters可别理解为“字母男”!那是什么意思?“见多识广”和“少见多怪”的孩子,究竟差在哪儿?不是金钱,而是……历史丨中国古人打仗很有素质?欧洲人打仗很绅士?快别扯蛋了好吗!历史丨女学生公交车暴怒事件表明承平日久该用重典了历史丨蒋介石——从红色第一人到屠杀共产党,412政变是怎么发生的?人类滑雪的起源地在哪里?《华丽志》跟随迪桑特走进新疆阿勒泰《思念成风》&《黑月光》出道前他们都在干什么?10个日本明星的过往职业,让你绝对想不到!“穿袜子”和“总光脚”的孩子,用不了3年,体质上的差距会显露无疑小达人分享01 | 3-9岁的孩子带你了解“世界的起源”装逼的起源和生命的意义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