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20 年前,稻盛和夫20000字深刻反思日本

20 年前,稻盛和夫20000字深刻反思日本

公众号新闻

本文是稻盛和夫先生在 20 年前写下的一篇长文。如果说稻盛和夫先生是人们公认的全球顶级企业家与商业思想家,那么这篇文章足以证明他还是近代世界罕见的一位卓越哲学家。


稻盛和夫 | 作者
《哲学之刀》| 来源

重新认识日本

1.富裕的日本

20世纪人类历史的特征,就是接连不断的技术革新,特别是二战以后,这一特征尤为显著。技术革新为世界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原动力,其结果是,近代文明的恩泽扩展到了世界各地,加速了全球文明进程。

虽然世界上尚未充分享受到这种恩泽的地区还不在少数,但城市的发展,交通、通信的发达,各种疾病的攻克,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等,近代文明的硕果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是50年前,即二战之前,无法比拟的。

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除技术革新之外,还有不断进化的世界性自由贸易体制。“经济活动应该不受束缚,应该超越国界自由开展”,随着这一自由贸易体制原理的确立,人类的可能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

特别是,世界各国协调合作,下调关税,努力消除贸易障碍,使得旨在促进各国间贸易的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大获成效。1993年年末,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上,历经艰辛谈判后,达成全面协议,确定了GATT新的体系框架,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又迈进了一大步。该体制作为世界经济最基本的体系,今后必将进一步推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战后的日本,是从自由贸易体系发展中获益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战后,从焦土上崛起的日本,经济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平均国民所得也已达到世界高水准。日本的城市功能正在逐步完善。国内消除了饥馑,大部分人不再为住房、穿衣发愁。不仅如此,日本人家中配置了各种电器产品,到世界各地旅游的人也在急速增加。日本变得富足了。

关于“日本经济奇迹”的原因,至今已有各种研究。我认为,日本国民兢兢业业、踏实努力是其内因,再就是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发展这一外因,正是这二者的作用,才使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2.看不清日本的面孔

但是今天,日本却频繁受到来自欧美诸国的指责。特别是美国,对美贸易顺差的累积招致美国的强烈不满,美国的对日姿态越来越强硬。

的确,日本对美国贸易常年呈巨额顺差,但这并不是日方采取不正当行为的结果。日本企业为了开拓过去没有业绩的海外市场持续投资,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懈努力,作为结果,赢得了市场。日本不过是基于自由主义、遵循自由市场的运行原理采取行动而已。

我们丝毫没有破坏贸易规则的意图,并且,在对美贸易上,随着日本产业实力的提升,从纺织到钢铁、汽车、机床等主要产业领域,我们已相继实行了自我限制。日本一边沿用自由贸易的原理,一边最大限度地顾及美国的利益,但即便如此,“日本违反规则”“日本怪异论”等指责依然不绝于耳。

按理说,日本在二战后已经成为重视和平的民主主义国家,并希望通过经济发展为世界做出贡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尽管如此,“日本企图支配世界”这类令人不安的言论不胫而走。

外国对日本的非议,是因为不知道日本在想什么。记忆犹新的是1990年的海湾战争,当时,日本被迫负担了130亿美元(国民人均达1万日元)的巨额战争费用,但国际社会连一声感谢也没有,完全漠视日本,这是我们屈辱的经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日本拥有世界上高水准的工业生产能力,其技术实力、研发能力乃至日本市场本身,在世界上已经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在言行举止上,要与它强大的经济实力相匹配。日本之所以受到责难,正是因为自己在行动上存在问题。

问题之一是,日本企业借助其生产能力打入海外市场,向国外大量倾销产品,导致出口过度,结果是巨额的贸易顺差越积越多,进出口失去平衡,成为国际上抨击的对象。出口增加,是因为日本产品质量好,外国人争相购买,为何反受抨击?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实际上,日本企业争先恐后,如倾泻的暴雨般倾销产品,为扩大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东奔西跑。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在国内不知餍足的占有率之争,现在又到全球市场的舞台上去演了。

二战后至今,日本是这样对国际社会做出解释并寻求理解的:日本是战败国,是资源匮乏的小国,只有保护国内产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才能生存下去。日本在战后被允许的条件下,不得不拼命谋求自己的利益。

当日本实际上还只是一个小国的时候,尚可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按照自己的文化,任意而为,独善其身。但是,到了今天,GNP(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经济规模已占世界将近15%,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今天的日本,必须对世界面临的问题负起相应的责任,必须考虑全球的课题,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为此,就需要有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想一想,外国人说看不清日本的面孔,难道不是因为日本人自己也看不清在世界中的日本的面孔吗?外国指责日本国内市场是封闭性的市场,其实不只是市场封闭,连我们的心,对世界也是关闭的。这就是原因。

3.村落社会的逻辑

日本的这种封闭,我认为是有原因的。

日本民族是从稻作农业开始步入文明的,这极大地奠定了日本民族的基本性格。稻作农业的特征是,比起个人的努力,共同体整体的集团性决定更重要。

水田耕作,灌溉设备必不可少。为了确保充足的水量,将水引入耕地,同时,无论耕地地势高低,都能毫无遗漏地公平配水,就要建设相应的水渠,这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土木施工。此外,在水渠中,何时、哪一个水道要打开,哪一条水路的水控制到何种程度,向哪一块田里送水等,要维持好这样的分水系统,就需要有强约束力的规则。总之,这不是个人思考、个人努力就能办成的,必须依靠村落、区域内的全体人员协力建设并齐心遵守规则。

还有,种植水稻,在插秧和收割时期,必须在短时间内集中投入劳力。一旦误了农时,就会影响收成,因此需要全村出动,一鼓作气,共同把事情做完。古时候被称为“结”的共同劳动组织,在日本各地普遍存在,就源于此。如此说来,集体行动才是重要的,个人擅自的行为会给整体的成果,有时甚至会给集团本身的存续,造成致命的打击。

稻作农业受降水量、日照、气温等的影响,当年的气候左右年成的好坏。不过,日本的自然环境整体比较温和,受此恩惠,收获颇丰。与此相对,游牧社会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了寻求自然的恩惠,游牧民族需要不断地迁徙,并放养牲畜。在这里,就需要少数头领引导集团,并由此决定集团的命运。

这种依赖个人能力的游牧民族的性格要素,日本人是没有的。日本人将全部精力投入无法移动的田地,在竭尽人事的基础上,听凭自然,而自然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都施加同样的威力。在自然面前,“个人基本上都应该是平等的”思想,对日本人来说,完全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与自然相协调,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懈努力,人们就能获得丰硕的成果。邻居准备种植,自己也仿而效之。模仿精于农耕的好手,以相同的方式种植相同的作物,就能享受丰收的喜悦。个人的特殊才能并非必要。比起独创,模仿更容易安身立命。

结果,“共同体=村落”造就了稻作农业的基本体系。“村落”这个整体比个人更受重视,共同体的“和”备受尊崇,与同村人的协调优先于个人的自由。此外,村落的成员都共有这样的价值观,所以都必须是同质的。我行我素、任意妄为者,将被看作村落秩序的破坏者。

村落作为一个生活单位,人们只要遵守内部的秩序,就能正常地生存。比起构建重视外部合作的开放性体系,共同体内部的协调运作更为重要,这样,“内部取向”的意识就产生了。

人们脱离村落就无法生活。人和人之间,不是通过契约或现实的算计,而是依靠自己无法切断的、与生俱来的“缘分”联结在一起的。为了维持村落的秩序,通常不是依靠理性的说服,而是强调基于“地缘”“血缘”的情感纽带。

正因为如此,内部体系中出现矛盾时,比如水的分配矛盾等,不是通过理性的讨论来解决的,而往往会发展为激烈的感情纠纷。这种纠纷会拖延,理性解决不了。

共同体通过强制手段,保持内部的协调、和平及平等,一旦和村落逻辑不起作用的外部,即与其他共同体相碰时,其成员就会展现出极具斗争性、竞争性的一面,其行为有时甚至会滑向残忍。村落内部人员禁止使用的手段,却允许用来对付外部人员和其他共同体,这是一种双重标准。

伴随着稻作农业发展起来的共同体逻辑,一直延续到近代。在明治维新催动的日本近代化过程中,虽然引入了“自由”这一观念,但我们却没有同时接受“个人主义”。换句话说,在日本人看来,接受自由主义以及自由市场的概念,不是以个人为基础的,而是在“集团=村落”层面上的自由竞争。

4.改变价值观就在今朝

伴随1868年的明治维新,日本正式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在“富国强兵”的改革口号下,拼命努力追赶欧美各国,结果却是在与欧美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失败。二战后的日本,抛弃庞大军备,全力发展经济,从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作为世界公民,有几个必须改变价值观或观察事物方式的转折点。我用日本近代史的“40年周期论”来表述。

在明治维新时期,多数日本人把过去日本传统的东西称为“封建的”而丢弃,把新奇的、西洋的东西称为“近代的”而全盘肯定并接受。当时的知识分子由衷地认为,日本没有历史,日本的历史从现在才开始。他们用极端的态度否定过去,迅猛扩展军备,创建教育制度,创设行政、财政制度,制定宪法,实行议会政治,建设铁路和通信网络,移植并培养近代产业,整个日本的发展突飞猛进、势不可挡。其结果是,日本率先在亚洲完成产业革命,并于约40年后的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成为列强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各国对日本走军事大国的道路表达了深深的忧虑。按理说,日本在这个时点上,应该对富国强兵的政策踩下刹车。

但是此时,日本却吞并了韩国,沿着殖民帝国的道路径直挺进。对来自外国的掣肘,反认为有失公平而予以反驳;退出国际联盟;单方面废止缩减军备的《华盛顿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走上了孤立之路;接着,入侵中国,出兵东南亚,最终与美国开战。结果,数百万日本同胞丧命,全国主要城市被烧毁,生产力遭受毁灭性打击。更严重的是,作为欺负邻国的侵略者,日本成为众矢之的。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之后,在日俄战争40年后的1945年,日本迎来了无条件投降。

这次战败,成为一个被强制的转折点。至此,日本总算放弃了军备,把和平与经济发展作为“国是”,再度埋头苦干,不懈努力。结果经济持续发展,并且具备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然而,这次世界各国又指责日本进行经济侵略。

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胜利,大约40年;然后到1945年二战战败,正好又是40年。第二个40年,因为没有改变努力的方向,不仅糟蹋了努力获取的成果,而且还背上了巨额的负债。

从1945年战败开始,到促使日元升值、要求日本经济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的1985年的《广场协议》为止,又过去了整整40年。这期间日本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同时又一次受到了各国的严厉批判。国民经济发展了,日元的价值受到高度认可,但是国民的生活真的就因此变得富足了吗?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国内外人士都提出了日本诸多尚待改革的课题。此刻,如果日本不对二战后的“经济发展至上主义”进行反省,不踩下刹车,依然我行我素,抱着以往的思路一味冒进的话,很有可能重蹈战前的覆辙,再次祸国殃民。

带着这样的忧虑,又过去9年时光。其间,日本对外形象的转换,日本企业行动的改变,日本行政/财政体系的改革、政治的改革,对经济零增长模式的摸索等,诸多课题都被提了出来。作为世界公民,日本需要脱胎换骨的改变,这样的时期到来了。

明治维新的先驱者,虽然也有许多负面的行为,比如重穿复古之衣等,但为了让日本在世界上继续生存,他们从政治、经济、社会全方位着手,把以往的制度还原为白纸,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这代先驱者断然实行了明治初期的改革,但是他们的继承者,却不具备这种大胆改革的魄力,在应对环境的变化中失败,将国家导向了毁灭。

造就日本战后繁荣的第一代,就是我们的先辈,他们虽然求学于美国,但是由他们带头,实行了多项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我们也迎来了与50年前同样巨大的变革期。

身为战后改革的第二代,我们的任务已经明确,这就是对由先人构建的、由我们继承的、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日本现行的所有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这些体系或许是引导战后的日本走向繁荣的卓越的体系,其中也包括了官僚制度,这种制度在明治以来的120年间,为日本的近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我认为,在对这些体系进行大胆改革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向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学习。我们需要一种觉悟,无论是与政治、行政、教育等相关的国家的各种制度,还是企业体系、经济运营方式,一切都要暂且归零,对照日本在当今国际环境中的新定位,重新研究探讨。

不仅是体系本身,为了变革体系,还必须改变我们所持的价值观。稻作农耕型“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就是只维护自己集团内部封闭性的秩序,只关心集团自身的利益,这种“村落”社会的逻辑,我们必须与之诀别。对于世界人民担心的、需要共同应对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地做出贡献,要以心态开放的国民的形象,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我有一种担忧:如果错过这个时期,那么数十年以后,我们国家有可能再次面临毁灭。

日本企业为什么受到外国的批评

1.暴雨般倾销产品的日本企业

对日本二战后采用的体系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因为我是企业家,所以接下来要说的是有关企业行为的思考。

前文已经提及,日本企业向外国大量销售产品,出口远超进口,贸易顺差过高,成为外国批评的对象。于是,日本企业转变方式,改为在当地兴建工厂,在当地生产。这些工厂不仅对增加当地就业做出了贡献,通过零部件的采购等,也对振兴当地产业做出了贡献;工厂的产品出口到包括日本在内的海外市场,甚至对当地国家的出口也做出了贡献;工厂的员工还参加学校以及教会等组织的社会活动。通过上述种种举措,日本企业努力融入当地社会。

尽管如此,对日本的攻击并未因此得到缓解。日本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也被算入日本产品的占比,甚至出现了要对日本产品整体进行限制的倾向。非常遗憾的是,日本工厂外迁本身,有时也成了国际摩擦的原因。

我应邀到美国给美国公民讲演时,经常涉及这个问题。我说,我希望美国公民回忆他们的移民传统。从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国的人们,虽然在各种不同颜色的皮肤下,流淌着他们出身民族的血液,但在美国宪法面前,不都是被当作美国公民平等对待的吗?在美国开办的外国企业是企业移民,哪怕资本和技术都来自日本,但它们遵守美国法律,为美国社会做贡献,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把它们的活动看作美国企业的活动。

针对外国的批评,日本国内反驳的论调愈加强硬。正因为有需要日本产品的客户存在,日本企业才会增加生产和销售,这是遵循自由贸易原理的行为,没有理由受到谴责。如果依据客户需求,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也要受到批判的话,那么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对呢?相较于一味努力、不断革新技术的日本企业,不肯努力的、懒惰的欧美企业才应该受到批评。以上这些就是日本企业经营者的真心话。

然而,我无法赞同这样的观点。欧美企业懈怠了技术革新,或者说,作为企业,它们在经营上没有尽最大努力,用这样的理由让它们承担全部责任,我认为是说不通的。至于引起当前问题的原因,第一需要反省的,难道不应该是日本企业自己吗?

话虽这么说,但我也不赞成某位经济界人士提出的主张。他说:“那就根据我们产品的品质,相应提高产品的价格,提高劳动报酬与股份分红,以此来避开外国的指责吧。”我认为,企业家不能贪图暴利,应该努力提供量足、价廉、质优的产品,这才是企业家永远的职责。

已故松下幸之助先生,把他命名的“自来水哲学”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他说好比一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会喷出一样,要将高质量的产品足量地、廉价地向大众提供。我认为,松下的这一观点就是在现在也是对的。

外国人并非批评日本企业依照自由贸易原理开展活动,我认为,日本企业之所以受到指责,既不是因为优秀的技术,也不是因为当地消费者喜欢日本产品而让欧美企业家产生了忌妒,更不是因为人种的偏见。

日本企业受到批评指责的真正原因,不是销售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是根本无视已经在当地市场开展活动的当地厂商,向人家的市场暴雨般集中倾销自己的产品。只考虑自身的利益,销量再大也不知餍足。不断增加出口,为的是从根本上夺取对方的市场,让当地厂商无法生存。难道事实不是这样吗?

2.占有率至上主义的必然归宿

那么,为什么日本企业要暴雨般集中倾销产品呢?主要是出于一种危机感,怕在自己能卖时不尽力去卖,竞争对手就会把市场抢去。日本社会是一个过度竞争的社会,如果自己在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时不彻底扩大,市场就会被他人连根拔走。

回顾“二战”后从废墟中再次出发的日本,国民生活贫困,消费远未成熟,围绕这个有限的市场,竞争白热化。但通过这种竞争,松下、索尼、本田等新兴企业脱颖而出,堪称战后的日本之星。

在产品的差异化还不明显的阶段,在竞争中幸存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即打赢市场份额争夺战。

此后,日本进入高速发展期,经济以每年约10%的增速持续增长。日本企业毅然先行投资设备,调整好大批量生产体制,尽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全力以赴,确保在行业内的稳定地位。在这样的竞争中,日本形成了产业内以市场占比为基础的企业排序。在这个序列中,一边保持协调,一边为争夺排位,继续展开激烈的竞争。市场占比竞争的背后,是设备投资的竞争,旺盛的企业设备投资让日本经济充满了活力。

日本企业一边保护国内市场不让外国企业染指,一边借着GATT等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发展的浪潮,大肆进军海外市场。日本企业把扩展国际市场作为前提,进一步大量增产,在国外市场也与在日本国内市场一样,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为目标。

打入海外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可以继续降低产品的平均价格。以国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高性能且廉价的、大量供应的产品为武器,日本企业不断涌向海外,在世界市场上称王称霸。

就这样,在二战后的半个世纪,一味强化生产力、追求市场开拓的日本企业,大大地提升了在世界市场中的占有率。

在主要产业领域,日本企业已经占据了世界大企业的顶层位置。从战争废墟中走来的人,谁能预测到会有今天这种状况呢?外国人用惊异的目光看待日本的发展。即使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日本经济的发展势头也是以往无法想象的。而作为主角的日本企业的主要战略,就是不知餍足地追求市场占有率。

3.独善其身的日本企业

市场占有率第一主义,在日本国内市场及出口市场持续增长期间是极为奏效的。在市场增长的前提下,为了增加产量,果断进行设备投资,谋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一战略比起着眼短期利益,更看重长期利益,成为日本式经营的精髓,在国际也曾享有盛誉。

不过,在强大的日本企业面前,世界上许多企业败下阵来,市场份额被夺走。即使在欧美各国,也有很多企业被迫裁员、关厂甚至破产。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严厉抨击日本企业行为的声音高涨起来。

这样,日本企业间贪得无厌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导致了怒涛般的海外进军和暴雨般的集中倾销,结果是日本企业支配了国际市场。只要不改变这种竞争机制,日本企业的海外进军就不会停歇,来自外国的批判之声也就不会休止。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日本人对于自由本质的理解,与欧美人迥然不同。

19世纪,日本被卷入国际市场,当时的世界还处于古典自由主义的支配之下,那是残酷的弱肉强食(野蛮资本主义)的时代。日本人一说到自由,与经常提到的“干什么都行”意思相同。现在的事实表明,日本人至今仍然深陷于19世纪古典自由主义的阴影里无法自拔。

为了保障集团之间的自由竞争,日本人接受了自由经济体系,这一点前面已经阐述过了。因此,对日本人来说,作为集团,如何在这个残酷的自由竞争中生存是一个课题。日本人作为国民,以国家集团的形式与世界其他民族竞争,以求生存;同时,作为企业,即构成个人生活基础的共同体(=集团),也要通过不断的相互竞争生存下去。日本人继承了历史上“集团=村落”的理念,并色彩浓重地反映到了当今日本企业的行动上,这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具体表现就是,日本企业向国外市场暴雨般集中倾销产品。

在日本,人们经常把充满竞争的自由市场比喻为野生动物的世界,也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然而,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自然界中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秩序,哪怕是凶猛的野兽,也得依从这种秩序生活。

狮子等肉食动物,只有在空腹时才会袭击草食动物,饱腹时,再弱小的动物靠近身边,它们也不会随意捕食。

维持自己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到手后,就不会再无端杀生。因为肉食动物知道,假如把草食动物捕尽杀绝,就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把狩猎限制在必要的限度之内,肉食动物具备了与草食动物共生的智慧。我以为,狩猎民族也有同样的智慧。

欧美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干什么都行”。19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时期,即使在西欧,也只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而已。这之前,在资本主义刚兴起的时期,就有新教伦理:要拼命劳作,生产更多的东西,将所得与邻居们分享,这么做符合神的教诲。这就是勤劳的伦理。同时,削减不必要的开支,积蓄盈余,有了这种节俭的伦理,才能积累资本,才产生了将资本投入新事业,谋求事业扩大的资本家的行动。

这些初期资本主义的旗手,在谋求盈利的同时,不贪图暴利。他们不忘把在神的名义下获得的利润回馈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诚然,在欧美,个人的行为属于原则性自由,表面上似乎是弱肉强食,但细看其内容就会明白,其中蕴藏着对一切生命绝不斩草除根、自我抑制的原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社会规则,就是只取自己生活之需,不贪图超过必需的额外之物。

这也许是基于基督教传统的缘故,或者是因为继承了以猎物的再生产为前提的狩猎时代的文化,抑或是因为社会已经足够成熟的缘由吧。总之,在西欧社会,虽然一时出现过像19世纪那种自以为是乃至残酷横暴的行为,但过了不久,这个内在的抑制原理就自动发挥了作用,而在今日,这已经成了社会普遍的规则。

用这样的观点来看的话,日本企业不懂这个原理,只是依据对历史某个时点所接受的、歪曲了的“自由主义”的理解,自行其是。这在欧美人看来,不就是违反规则吗?更不用说,日本企业是后来者,是欧美占据市场之后再加入的。欧美企业创造了市场,是在该市场上生活的原住民,日本企业绝不能只为了自身利益,将欧美企业的森林变为不毛之地。

4.学习传统商法

京瓷的创始地是京都,京都有许多保持了数百年信誉的老字号企业。由它们作为传统继承下来的“京都商法”,至今仍有许多内容值得学习。

据说,一家著名的酱菜店每天只开两桶酱菜。早上店铺开门前,就有顾客在门前排队等候,但是,当天的量一经卖完,即使还有顾客排队,也照样关门,店员只好说:“想买的各位,请明天再来吧。”酱菜一旦批量生产,风味就会改变,店家很清楚这一点。为了维护质量,他们有意控制产量,于是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这是“买卖不超量”的经营思想。

上午结束生意的话,能尽早为明天做准备,傍晚就可以参加文艺活动或干脆游乐了,培育街镇文化的闲暇由此而生。

别的经营酱菜的商店虽然还有很多,但每家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味,都有自己忠实的顾客,都能维持自己的买卖。这里的竞争,与其说是量的竞争,不如说是质的竞争,也是个性的竞争。以质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这就是所谓“分而栖之”。因此,只生产有限的产品,维持合理的价格,生存完全没有问题。

京都点心和清水烧等也是如此。要保持手工制作的风味,就只能生产有限数量的产品。这种为有限的客户专心致志制作独特产品的老字号,在京都为数不少。保持最佳品质,在独创性上相互竞争,再小也要确保独自的市场,老字号就这样守护着自己的传统。

拥有独自的市场,分而栖之的做法,就是自己不受侵犯,也不去侵犯对方的市场。“真正的商人须知:对方立,我亦立。”这是江户时代中期活跃在京都的思想家石田梅岩的教诲。梅岩的思想被称为“心学”。所谓心学,如其字面意思,即心之学问,就是了解内心的活动,正确地控制它,由此实现幸福。直到现在,有关心学的讲座,还经常在京都的街镇举办,会场就设在普通的商家,讲师也是街镇的人。

京都是日本最早城市化、最早构建成熟商业社会的日本“商人道”的发祥地。京都具备触及经营核心的伦理,就是不做驱逐竞争对手、只顾自己赚钱的事。因为这种行为会招人怨恨,事业也不会长久。

5.独创和克制

这种传统商法,同当今日本企业的行动不同,其基本的差别之一就在于“是独创还是模仿”。我认为,日本企业的模仿体质催生了市场至上主义和过度竞争。

也就是说,一旦一家公司凭借新技术、新点子获得成功,其他企业就会马上紧跟追随,竞相生产类似的产品。因为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只要进一步琢磨、改良,降低成本,那么,同样的产品,价格做到比先行者更低是比较容易的。此外,还可以进入先行者创造的市场,展开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也就是上演所谓“同质化竞争”。

先行者一旦懈怠,市场就很快被其他企业夺走,因此,为了抢先占领市场,确保市场占有率,势必在批量生产上展开激烈竞争。大家都扩大产能,增加产量,整体上,生产能力就会超过国内需求。这样,国内饱和的产品,就会暴雨般倾销海外,成为扰乱海外市场的要因。

这种模仿体质,即“横向看齐”体质形成的原因,或者说独创性不受尊重、不被重视的理由,后文再谈。但是,这种体质,至少在明治以来的近代化进程中,在引进海外的先进文化与先进技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确定无疑的。当然,许多日本企业并不只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尽力活用欧美先行的基础研究的成果,制造了更好、更便宜的产品。

但是,顺着类似的路线,一味赶超外国的时代已告终结。生产类同的产品,在既有市场上你争我夺,这类竞争被抑制的时候到来了。拿相同的产品,打入先行企业开拓的市场,蜂拥闯入人家企业活动的市场,从根本上抢夺先行企业生存的基础,这样的行为,日本企业必须慎重地加以节制。

不必担心中止这种同质化竞争会降低社会的活力。只要在新的领域,展开创造新市场的竞争,展开研发独创性产品的竞争,就可以了。只要开拓新市场,日本就会充满活力。

要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效率,模仿是有效的方法。要发挥独创性,创造市场,这方面的竞争则伴随着很大的风险。但是,创造性的技术革新和创意,会孕育新的需求,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必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角。

今后,日本企业必须克制不知餍足的霸占市场的冲动,尊重他人的独创性事业,要在新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和别人竞争。

巨型企业为了让自己受到世界的欢迎,同时,也为了创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社会,它们必须自我克制,它们的行动必须慎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于维持公正的秩序和整体的发展,日本企业已经到了必须承担责任的阶段。

6.为什么独创性不受重视

那么,为什么模仿会在日本如此深入扎根呢?一种说法认为,原因在古代水田稻作农业上。首先拿水的管理来说,稻作农业中,需要大家在同一时期一齐采取相同的行动。这种方法保证只要不误农时,就能获取收成。只要模仿大家的行动,就能得到相同的收获。在这里,独创性不重要,要紧的是集团内部的“和”以及勤勉。

还有,明治的近代化过程本身也是原因。明治的“文明开化”是从外国传入的,新奇的东西、优秀的东西都是国外产品,舶来文化是大家憧憬的对象。因为对近代生活的向往,所以大众对舶来品的需求旺盛。但舶来品价高量少,为了满足这种向往,模仿欧美产品,由国产品取而代之的需求也就产生了。

即使是日本企业已对世界构成威胁的今天,这种崇尚舶来品的习性依然如故,特别是在医疗、药品领域,“欧美技术最好”的观念至今仍有影响。

说到这里,让我想到的是对技术人员的评价标准。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之前,即1955年到1960年前后,那是我实际经历的事。当时,只要听到欧美已经制造出某种东西的消息,半年或一年后,就能做出同样东西的技术员,被认为最优;看到产品样本,就能够做出同样东西的技术员次之;拿到产品实物,能够制造出同样东西的技术员属于第三等;最差的技术员是看着实物,还是做不出来的人。

然而,欧美没有的、独创性的技术,反而得不到好评,在获得欧美认可之前,这样的技术被忽视是常事。也就是说,能做出与欧美同样的东西,会受到最高评价,而独创性则不是赞赏的对象,这种偏见至今仍存在。当然,银行也不信任本国技术,而政府认可的从外国引进的技术,则很容易获得银行的融资。

另外,自战时、战后的管制期以来,政府对产业管理的苛严,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日本把资金、原材料的供给,技术引进等政策称为产业政策。国家的方针是指导业界横向划一,遵守秩序。服从指导,没有独创性的企业反被称为好企业。实际上,如果不遵守规定的方针,企业甚至无法开展经营。

即使到了战后,在许多行业,政府依然进行严格的管制和指导。新的技术研发,要在政府的认可与保护下,由整个行业协同配合、一起行动,这已成常态。而且,这种技术开发也是外国已经先行成功的,或者基本构想已经成熟、确认一定能成功的项目才能优先。新事业的申请,要到行业里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实施时,才能获得批准。

这一系列制度,让所有企业都感觉到:独创带来的风险太大,想要获利,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放弃独创,选择模仿。

7.尊重个性

日本企业在海外大量销售的产品,大部分不过是模仿了欧美发明的技术而已,这种批判,至今仍然尖锐强烈。虽然我并不认为这一批判完全正确,但觉得它基本符合事实的人,恐怕非我一个吧。

不仅是技术,消费者和社会的动向也是如此。许多企业家都是在美国获得开展新事业的启示的。敏感的经营者很早就注意到,在美国流行的东西,用不了几年,在日本也会被大众接受。为了搞到有关的信息,他们频繁造访美国。

如今,日本社会已开始与美国并肩于世界的前列。在日本流行的东西,畅销到国际市场的例子也有所见。日本的技术储备和技术人才,其水平基本也能与美国不相上下。尽管如此,某些事业遍布全球、实力强大到足以君临天下、身处世界顶尖地位的日本大企业,至今仍在模仿别人,遭世人耻笑。

如果说日本企业缺乏独创性,那也不能归咎于日本人缺乏独创性。外国企业之所以能开发独创性技术,能开拓独创性事业,是因为它们具备“一定要这么做”的强烈意志,以及尊重独创的氛围。日本企业要一扫模仿之风,革新开展事业的姿态,那就要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构建催生独创性思维的机制,加紧人才培育。

这个时代,已经可以汇聚全世界的人才,在全世界组织研发了。在日本,能够明确表达自我主张的人才也在成长,只要营造合适的企业氛围,接纳这种富有个性的人才,就一定能够推进独创性的研发。

尊重独创,重视个性的经营,同反思与日本企业独特的雇佣制度融为一体的、过度的“公司中心主义”,是相辅相成的。从集团利益优先,转变为重视个人,建立以个人良知为基础的、健全的社会,这才是真正的民主主义的根基。同时,这件事情,与从极端的、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转向消费者、大众利益第一的运营模式,呈现表里一体的关系。

但是,尊重独创的风气,一朝一夕是难以形成的。

35年前,在京都的一隅创业时,京瓷是一个仅有28名员工的小微企业。大企业人才济济、资金充足,批量生产很容易组织。所以,如果在相同的领域生产仿制品的话,京瓷与大企业竞争,就好比关公面前耍大刀。我们必须做大企业不做的产品。

我们采取与一般企业相反的做法。京瓷刚创业时就立志“成为开拓者”!我们不靠模仿,模仿绝无生路。京瓷做别人不做的事,走别人回避的路。重视独创,发挥个性,不模仿别人,研发自己独有的技术,以此成为世界陶瓷行业的技术领军企业。我们怀揣梦想。我坚信,正因为有了这一梦想,才有了今日的京瓷。

8.尊重“异能”

要在日本社会培育独创性,只靠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全社会都要重视个性,重视培育独特的创意,并施行这方面的教育。但是,注重个性及独创性,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在日本这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独创性和个性,是否受到了尊重?我认为很值得怀疑。独特的创意意味着打破常识,所以,最初不管怎样都会受到批判。实际上,如果经不住通常的批判,不能证明其有效性的话,独特的创意就无法在现实中落地。

为此,需要有强韧的个性。另外,重要的是培养能够明确表达自我主张的人才,营造接纳这种人才的社会风气。“枪打出头鸟”“顺权势者为俊杰”等教条占据主导地位,或者忽视个性,重视集团的“和”,排斥持不同意见的人,在对这些习以为常的庸俗社会里,比如日本,独特的创意刚发芽就会被连根拔除。

比如在学校,从教育进度,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在遵守集团秩序的名义下,无不要求步调一致。如果有人做不到,就会被无情抛弃。这样做,自然会出现厌学的孩子。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无论吃什么、学什么、喜好什么、擅长什么,都有差异,这是理所当然的。

以升学考试为目的,教师训练学生,让他们都能自动填写符合一定模型的答案。选择学校,档次也是根据学生的偏差值排序,自动匹配的。至于校风和教育内容,则是放在第二位的。通过拼命努力,在考试大战中获胜的孩子,他们走进大学以后,除了分数,还具备自己独特的专长,这种可能性就极小了。

近年来,人们倡导价值的多元化,允许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但是,无论社会还是家庭,个性鲜明、自我主张强烈的人,仍然会被斥为认死理、神经质、不听长辈言等,从而遭到大家的疏远。做老好人,不争论、不起冲突、安稳度日,这些才被认为是人生智慧,是值得推广的日本式价值观。而自己独立选择,采取与众不同、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某个范围内被容忍,在整个社会也是不受欢迎的。

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对于尚无先例的、基于崭新理念的提案,不是积极采纳、推荐奖励,而是先搁置、放着再说,或者持保留态度,或予以限制。日本盛行横向平等主义、先例主义,要养成尊重独创的风气,还需很长时间。

如果真要培养独创性,就必须重视不同寻常的、打破常识的思维和创意。换句话说,就是尊重“异能”。必须容忍与众不同的意见,容忍与常识相异的观点。但日本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常识,追求同一模式下整齐划一的成果,而推进独创,则需要与此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

在地球社会生存
1.绳文文化与农耕文明
根据国立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先生的研究,日本的绳文时代,即狩猎、捕鱼与采集时代,曾是日本原住民的日本民族与山和海是共生的。
从发掘出土的绳文时代的遗物中,可以看出狩猎、捕鱼与采集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从当时的贝冢中,挖掘出植物的种子、动物的骨头以及贝壳等,有时还能发现被保存的加工食品之类的东西。由此可知,先人们吃的是什么,是怎么吃的。
绳文时代延续的时间很长,从相对比较新的遗址中还发现了未碾的稻谷和水田的痕迹,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水稻的栽培。
然而,有一种现象意味深长。在绳文之后的弥生时代,稻作农耕成了主流。据说在弥生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凹陷或穿孔的头盖骨,以及插进过石镞的背骨。这是人类相互残杀的印记,在之前的绳文时代的遗址中没有发现过。
说到狩猎、捕鱼与采集,人们通常的印象是野蛮的,但其实在当时的遗址中,并没有发现人与人相互杀戮的痕迹;此外,一提到农耕民族,我们联想到的是和平安逸的村落。但就在弥生时代的遗址中,却最早发现了战争的证据。
梅原先生解释说,这是农耕普及后开始出现了储存的缘故。在稻作农业中,全年主要粮食一次收获到手,储存成为常态。稻作发展,粮食丰富,生活安定。但是,人们想要更多地储藏以备将来之需。于是,想要更多储藏的欲望开始膨胀,争斗由此而生。一旦得知别的村落储存了大量稻米,就会有人想去袭击该村落,抢夺其储备。战争和掠夺的历史由此拉开帷幕。
2.再生产与循环
绳文时代的日本人,生活在富饶的森林中,享受果实、动物等山的恩泽,鱼贝等海的馈赠,过着狩猎、捕鱼与采集的生活。他们接纳并感谢自然的恩赐,祈祷这些恩泽再次光临,以便与自然循环共生。他们不像文明时代那样过分干预自然,而是在自然可以再生产的范围内,只获取自己必需的东西。他们具备这种智慧。
在梅原先生看来,今天的“熊祭”就是当时生活方式的遗痕。所谓熊祭,是阿伊努人捕捉到熊后,将猎物熊的灵魂送上天的祭祀活动。他们祈祷被送走的灵魂再生为熊,回到自己的身边,为自己带来美味的肉食和有用的皮毛。
这就是森林中再生和循环的思想。虽说熊肉美味可口,但大肆捕杀的话,熊的再生产就失去可能,熊就会灭绝。这样的话,受其恩惠的人自己的生活也会失却根基。自然如果不能循环的话,那么与自然共生的人类只好转移生活场所,极端的情况下,只能坐以待毙。
在自然循环和再生产的流程中,得其恩惠而生的绳文人清楚地知道,破坏自然的循环,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但是,随着农耕、畜牧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了支配自然的尝试。文明将人工之手加入自然,随着欲望的增大,这种加入程度越发增强。终于,自然的循环结构崩坏,文明的繁荣与衰退从此周而复始。特别在起始于欧洲的近代文明中,人类消耗大量的能源制造征服自然的工具,创造了富裕的物质生活。然而,作为代价,却给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地球的循环机制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今天,人们呼吁关注地球环境的危机,而打着文明的旗号,制造这种危机的,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不应该重温狩猎、捕鱼与采集的绳文时代的日本人的智慧,并向他们学习吗?一切生物共生共存,天地自然循环不休,生命也在循环。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这一思想,对近代文明肆意放任的发展踩下刹车吗?
我将这种思想称为“共生”“循环”的思想。我们的祖先,在绳文时期的森林中与其他生物共享森林资源,共同拥抱森林。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的这种生活姿态进行归纳,称之为“森林思想”。
3.非洲狩猎民族的智慧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伊谷纯一郎先生,是灵长类动物研究的世界第一人。他研究居住在非洲刚果群山中的野生黑猩猩社会,以及非洲与自然共生的未开化的社会。从伊谷先生那里,我听到这样的故事:
在山里寻找黑猩猩栖息地时,途中要经过一个小小的狩猎民族的部落。有一次,我特意观察了他们狩猎的情形。部落里所有的男人一起出动,只要有一人打倒一头鹿或斑马之类的大型动物,当天的狩猎即告结束。大家中止狩猎,一起扛着猎物返回。打倒猎物者喜气洋洋,走在队伍的前头。
回到住地,打倒猎物者在自家的门前宰割猎物,部落全员聚集观看,并分享战果。打倒猎物的那家,分到哪一部分的肉、分到多少,好像都有定规。剩下的部分,按照与猎杀者血缘远近的顺序分配。
意味深长的是,一家分到肉后,其余的肉一定按照以这家为中心的血缘远近的顺序进行分配。肉的分量也是由亲到疏,血缘越远,分得越少,最后的人只能分到一点边角肉。领到肉的人,再分赠给其家族成员。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猎物几乎平等地分给了村落里的每个人。
所获猎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部落中分配,看到这样的情形,伊谷先生感慨万千。虽说人们尚未开化,但秩序井然,平等分配的目的自然达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体制啊!
只是等着领一块小小的肉,对于部落人员的这种态度,伊谷先生难以理解。难道他们没有想获更多肉的欲望吗?于是,他问其中一人:“你为何不再打一头?”那人当即回答:“那不行!”虽然自己打到猎物,就可分得最多,自家人可以饱餐一顿,但是今天他不会再去捕猎。
伊谷先生说,黑猩猩的社会同样如此。黑猩猩属于杂食动物,主要食用水果、树叶等植物,但也吃肉。实际上,黑猩猩是非常凶猛的动物,可以击倒像鹿一样的大型动物。这时,黑猩猩也是团体作战,只要有谁击倒一头个头大的鹿,其他的黑猩猩就会停止狩猎,聚集到猎杀成功的那只黑猩猩处,由它将猎物的肉撕碎,分给其他黑猩猩。
伊谷先生指出:“这种分配行为,最初我认为不过是灵长类动物以及未开化民族的极其原始的社会行为,但后来我意识到,实际上这是抑制自身欲望膨胀、实现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这种智慧与前文阐述的绳文人的共生和循环以及再生产的观念如出一辙。即使像黑猩猩这样的灵长类动物以及未开化民族,为了与自然共生存,也采用这样的形式来抑制自己的欲望。
4.与自然共生的烧荒农业
另外,在黑猩猩栖居的森林附近,还有一个从事烧荒农业的小小的土著村落。那里的人十分好客,伊谷先生一行每次到访,他们都盛情款待。
去过该村落多次后,那里的长老透露:“去年在你们之后,其他国家的人也曾到访,后来,吃的食物就不够了,我们很为难。”他们只生产足够自己吃一年的食粮,而招待客人的,只能从中挤出。
这样,食物当然就不够了。因此,伊谷先生就问:“既然如此,为什么预先不多耕作一点呢?”长老回道:“神不允许。”这些神被供奉在村落的各个角落,为的是守护这个村落。
伊谷先生说,原来每到青黄不接时,他们就会挨饿,现在又因为招待客人,造成粮食不足的现象年年发生。
他们使用原始的农耕器具,在村落步行可至的范围内,从事烧荒农业。他们开辟森林,放火烧林成灰,在土壤肥沃处播种作物。
但是因为不施肥料,连年耕作之后,土壤逐渐贫瘠,收成减少。于是他们就开辟新的森林,继续烧荒造田。比如,将该村落周围的森林10等分,每块地耕作6年的话,60年后就又回到最初的那块土地。此时,森林已重新繁茂了起来,又可以再次烧荒垦种了。
通常,烧荒农业是烧毁森林,看起来是在破坏环境,但与自然共生的烧荒农业,实则是十分出色的再生产系统。
不过,如果听任欲望支配,不断扩大耕地,循环的周期就会缩短,在森林复原之前就被烧完。这样的话,因为地力还没有恢复,所以为了确保相同的收成,就得焚烧更多的森林,循环的周期只能进一步缩短。如此这般,循环系统崩溃,森林破坏加剧,烧荒农业就难以为继。最终留下的只有一片不毛之地。
不过量耕作的烧荒农耕民族,把循环和共生的法则视为“神的意志”,他们完全掌握了与森林共生的方法。
理解自然的恩惠,懂得自然的再生产能力,将人类的活动限制在这一范围之内,抑制欲望的膨胀,这就是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智慧
文明开化之前的人类具备的这种“共生”与“循环”的思想,也能给我们今天的经济活动许多启示。扰乱自然环境循环系统的经济行为,类似让整个森林失去再生产能力的经济行为,即使能带来一时的增长,也无法持久。这样的行为终将危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5.共生与循环
在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生物各自栖息的场所不同,入口的食物不同,“分而栖之”,各得其所,共生共存。人类社会也一样,要容忍异质的存在,与之共生,谋求共同发展,这是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智慧。
数年前,“共生”这一词成了流行语。以经济团体联合会为首,财界、政界都频繁使用这个词汇。其实在生物学中也有“symbiosis”(共生)这个词,指的是异种的个体通过共同生活,实现互利的一种关系。但它又与所谓勾结、串通或排他性的系列关系相类似。因此,“共生论”就是“kartell(卡特尔,即同业联合)允许论”的别称,甚至有经济学家如此断言。
但我所说的共生,不是“symbiosis”,即字面上的“共同生存”,而指的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从根本上相互尊重、共同生存的状态,翻译成英文的话,“living together”比较合适。也就是说,大家一起生存。所有生物,都通过抑制自身的欲望生存下去,谓之“共生”。
在地球上,一切生命都在共生。并且,在这个共生事实的背后,存在着生命循环的原理,一切生物都循环往复,互为支撑。在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也只是捕捉维持自身生命所需的最低量的猎物。一旦过量,势必导致食物减少,进而危及自身的生存。只为自己的利己行为,必将摧毁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也摆脱不了这个原理。
为了实现共生,就必须认识循环的原理,必须抑制欲望的无限膨胀,把自己的活动控制在循环原理起作用的范围之内。我所说的共生,缺了自我抑制,就不可能实现。
6.与社会共生
在文明开化之前,我们的祖先深知,抱着利己的思想、抱着“只要自己好就行”的想法行事的话,过不了几代,大家都会饿死,都将灭亡。秉持与森林共存共生的观念,让森林茂盛,自己也活得滋润。这样的原理原则,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心领神会。
想到这里,我们就能懂得,必须抑制与文明同步产生的、巨大化了的个人欲望。为此,就需要倡导佛教中“知足”的道理。我认为,绳文时代的人们,虽然没有宣扬任何理论,但却以某种形式践行了这个道理。
一度业绩傲人、受到媒体关注、名声大噪的企业家,最终却经营失败,企业倒闭,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一旦成功,在周围人的吹捧中,自己就会越发得意忘形,不惜铺张浪费。本来是靠着谦虚,依照做人的原则,做出正确的判断,方才取得成功的,这时却忘了本,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生活奢侈,为亲属谋私利,违背良知,一意孤行。“以前创业时他可不是这种人,原先蛮踏实的一个人……”周围群众不免私下议论。
越成功,就越容易失去众人的支持,朝没落之路快跑,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知足”。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中,把公司视为己有的人多得出人意料。在相当多的大企业的经营者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既然企业是自己的,是为自己而存在的,当然会想自己赚得越多越好。利己主义抬头,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方便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经营判断就会出现错误,结果把好不容易拼命发展起来的企业搞垮了。
企业是一片小森林。怎样才能让住在企业森林中的员工生气勃勃呢?这是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居住在企业森林中的员工不活跃,企业就不可能繁荣。让包含员工在内的所有同人都幸福,让企业这片小森林成为秀美之林,经营者具备这种志向非常重要。
社会是一片更大的森林。其中有提供资本的股东,有提供零件和资材的供应商,有购买产品的客户,缺了其中任何一方,企业便不能成立。对企业而言,社会是一种循环系统,同时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在社会森林的循环系统中,把利润返还给员工、股东、消费者、交易商等社会的构成者,以维持这个循环系统,是企业自身存续不可或缺的条件。
企业是在社会中与其他企业相互竞争、共同生存的。经营者必须懂得这种循环的原理,将企业作为循环中的一个要素发挥作用,培养在经济循环中共同生存的智慧。
7.尊重多元价值观与慈善活动
社会本来是由多元价值构成的,但是,明治以后的日本,把国家定位为最大的价值,通过富国和强军来强化国力,被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军事实力优先于经济价值,其他价值似乎都从属于或追随于强化经济实力这一个价值。
不过,随着当今社会日趋成熟,除经济价值之外,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企业本身是围绕强化经济价值的目的而展开活动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尊重人性,尊重社会的多元价值,使之与经济价值取得平衡,这点已经必不可缺。
比如,通过慈善以及对文化艺术的赞助,支援艺术、科学研究等对社会有意义的活动,并以企业公民的身份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这对企业在社会中共生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有利润。企业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部分利润回馈社会,帮助社会、帮助世人,这是高尚的行为。
不仅企业如此,个人也一样,把自己的能力、时间和资产用来为社会服务,不但本人愉悦,而且社会意义也很大,值得赞扬。因此,企业支持员工自发开展义务劳动,意义也很大。西欧具备基督教的传统,公民的这种社会活动原本就是必不可少的。时至今日,这种个人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依然受到重视和鼓励。
在日本,过去也并不是没有类似的传统。但是,要大力倡导这种个人和企业的公益性活动,日本目前的法律、雇佣惯例、养老金制度和税制等各种制度,在许多地方还有待完善。尤其是现在的税制,对于公共事业捐赠,采取的是原则禁止、例外许可的政策。
至少近代以来,日本从来就没有想要培育一种风气,即广泛认同并鼓励个人和企业的自发性公益行为。在日本近代史中,凡社会需要的事,都是政府(=公权力)的事,而个人和企业只要专注于自己的目的即可。这种分工体制形成的思维模式被固定了下来,以至于造成一种误解,好像个人和企业与公共目的是无关的,只要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了。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出现这种误解都是可悲的。
但是,今后再这样下去,在国际上恐怕就不行了。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日本、日本人以及日本企业,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能够做出什么贡献?为和平、人权、贫穷和环境等全人类共同课题的解决,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日本要获得全世界的尊重,作为地球社会的公民,日本国民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为此,日本企业应该做的事情有很多。
还有,在文化艺术和科学研究等领域,重视独创性和个性,让人们的多种可能性展现出来。为此,与其过多依赖政府的政策,不如发挥各具特色的个人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我认为,慈善以及对文化艺术的赞助这类社会活动,应该建立在广泛的公民阶层从个人角度展开的各种活动的基础之上,企业作为其补充,这才是理想的状态。公民的活动搞活了,企业活动也就有了正确的定位。
8.在地球社会中共生
想过更富裕的生活,想吃更美味的食物,人类的这种利己之心,是近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今天物质意义上的富裕社会,也是由人的这种利己之心造就的。然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引发了今天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达到了动摇人类生存基础的地步。
为了避免毁灭,我们需要学习我们祖先的智慧,就是要懂得自然循环的原理,抑制奠定了文明发展基石的自身欲望的不断膨胀,抑制经济活动的无限扩张,与所有生物和谐共生。
企业可以赞助文艺、科学的公益活动,日本经团联的百分之一俱乐部(one% club)等,企业的社会性活动可以帮助我们遏制经济活动无限扩张的欲望,有利于矫正当今利己主义盛行的社会风气。我相信,通过这些活动,日本企业将更富有人性,更能被世界接受。
人一旦抑制利己,心中的利他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克制利己、不断反省、保持谦虚、懂得知足,这些就是培育利他之心的根本。
以“只要自己赚钱就好”的利己之心观察事物,就会看不清前景。但秉持利他之心,视野就自然扩展,事物的本质就会呈现。当自己心中的利他之心扩展时,整片森林就会进入视野,万物共生的整个地球的全貌都会被纳入视野。
日本经济到任何时候都持续增长,这是不可能的。包括日本在内,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可能在身边其他国家落后的情况下持续增长,而且这也是不可取的。已经巨型化的日本经济的增长,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限制,我们必须这么思考。
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的20%,却消耗了世界80%的资源。如果发达国家一如既往,继续追求更快增长,必将消耗更多的资源。如果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今后继续消耗更多的地球资源,那么,留给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发展中国家为了养活爆炸式增长的人口,同时为了尽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正在推进工业化,资源的消耗也在增加。因此,要求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期待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发达国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不能因为产业能力强,发达国家就可以随心所欲,垄断可利用的资源并无限度地消耗。发达国家应该积极摸索,如何运用自己的技术和知识,支援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本国怎样做才能控制资源的消耗,不断减轻环境的负担,保持社会的富足。
给发展中国家分配更多的经济资源,为此,发达国家自我抑制。这应该是国际社会今后的行动基准,因为我们共生在地球这个有限的空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超10000字!重磅解读大涨30%,这一板块彻底火了!5000字最新研判成不了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的想事儿,easy! 这是什么情况?近法拉盛和交通枢纽!皇后区推67套混合收入的豪华公寓申请 月租便宜校招 | BASF巴斯夫2024届校招开启!德国外企,世界五百强,杰出雇主,13薪,带薪假15天起1.5万字深度访谈!理成资产吴圣涛最新发声|访谈录吐血!包括法拉盛和BK 政府好坑 又开始狂涨价了!纽约人去年支付了8亿元稻盛和夫《六项精进》,提升自己的6个黄金法则20字一页的PPT,如何改出500元一页的效果?稻盛和夫:人生的方程式短短1000字,将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推迟演出,让1000多名游客等11名迟到的外国游客?知名景区:已深刻反思「不讲武德」华为问界新M7来了!价格屠夫24.98万起售,全国无图智驾,大五座更大更舒适!推荐一首歌曲《待你》[吃瓜]怒甩前夫2个月后,和新男友街头亲吻!男方家产20亿,还有爵位继承稻盛和夫:真正能够成功的事业,其本质是非常单纯的《编织梦幻的人·马格里特篇之二》2000年前,中国军队就能狙击作战?详解汉弩瞄准装置和远射技术重磅研判!超7000字稻盛和夫:工作顺序对了,心就不累了没这5000字硬核储备,很难跟上半导体行情超10000字!重磅研判她的美丽日更综述5000字?这份文献综述速成攻略请收下!(免费领书)任正非最新访谈曝光!5000字干货来了!万字深度 | 元气森林还能再红十年吗?怒甩前夫2个月后,和新男友街头亲吻!男方家产20亿,还有爵位继承塞思·卡拉曼24000字市场及投资观点华人注意!连接法拉盛和八大道的BQE下周起开始罚款650美元!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贡献5000字总结 (视频+文章)红色日记 4.1-20突发!宁波财经学院女生坠楼,留下3000字遗书,更多猛料藏在里面…当凯文·凯利遇到稻盛和夫11000字,重磅研判!华为引爆,这一行业彻底火了!7000字最新研判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