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多迁怒别人”,其实也是在自我内耗?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气急败坏、无能狂怒、恼羞成怒……我们有很多词语,传神地演绎当一个人知道自己错了却无法面对这种错误的场景。做错事怎么办?当代年轻人可能会轻描淡写地告诉你,“迁怒他人呗,难道还能怪自己?”然而现实是,很多人这样说,往往正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迁怒他人,他们做得最多的还是“自我内耗”。所以他们无比羡慕韩国电视剧《黑暗荣耀》里妍珍那样的“恶女”。这部校园霸凌题材的电视剧中,富家女妍珍是校园恶霸,她总是用一副理直气壮的做派行事,其中最厉害的“技能”,是即便在最坏的情境下,都可以凭借三言两语,就将错推到对方身上。
“凡事从别人身上找找原因”,年轻人因此将妍珍视作偶像,纷纷表达对她的羡慕,表示要向她学习那种有恃无恐、坚决烫伤别人保全自己的心态。心理学家却指出,现实生活中,妍珍这样的女孩子,其实是典型的“热衷于扮演受害者的人”。
《黑暗荣耀》剧照
妍珍因为霸凌,把女同学逼得跳了楼。她还向宋慧乔扮演的东恩,那个被她霸凌并发誓要报仇的女人发表了《我没有做错什么》。这段火遍互联网的演说是这样说的:“东恩,我没有做错什么,完全没有。你的人生像地狱,是因为我吗?从出生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已经是地狱了。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因为我你才当了老师,你咬紧牙关,改变人生,我难道还做错了?”
现实中也有不少人习惯性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他们能在一次次冲突中,迅速找到指责对象的理由,将锅甩给对方,而自己哭哭啼啼,扮演一个柔弱的受害者角色。
“扮演”这个词还得一分为二地来看。有些人是发自肺腑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有些人只是技艺娴熟,比较起来,受害者位置显然是更值得同情也是更有利的。比如在一些明星的离婚大战中,公众显然更倾向于同情“被出轨”的那一方,也就是受害的那一方。这是受害者心态大行其道的一个技术原因。不过,心理学家认为,一个成年人,之所以会有受害者心态,主要有三种可能情况:一是创伤,二是消极的自我对话,三是习得性无助。
《不完美受害人》剧照
经历过重大情感或身体创伤的人可能会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这是他们应对痛苦和无助感的方式。我采访过一位年轻的癌症患者,她发现自己得癌症时,才不到30岁,人生大好年华刚拉开序幕,换谁都要问一句:“为什么它要发生在我身上?”然而它就是发生了。她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家族也没有遗传病史,可癌症还是准确无误地发生在了她身上。病情稳定后,公司欢迎她回去继续工作,可她的同事发现,她确实有点变化。有一回她把一份需要调整内容的文件,顺手放在了前台,前台一直都有替大家寄出快递的习惯,当然也帮她寄了——地址都贴在上面那还有错吗?结果等她意识到,快递已经到了收件人手里,她第一反应就是自己被针对了,她认为前台是在故意用这种办法逼她离职,她认为公司只是假装愿意收留她继续工作。
没有人能立刻接受癌症这样残酷的现实,这位年轻的患者觉得,自己的命运已经如此悲惨,留给自己幸福的空间如此狭小,却还有那么多小小的糟糕事件来占据这个空间。
《滚蛋吧肿瘤君》剧照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被虐待过,这个孩子成年后,也可能会有这种倾向,他或她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处处被针对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形下,无论在哪里。形成这种思维方式,是因为他们将自己过往人生接收到的种种负面信息消化、吸收,内化成一种可怕的思维角色。
不得不提一个极端例子,“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它是指一种通过描述、幻想疾病症状,假装有病乃至主动伤残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此症状分自发型与代理型两种。2015年,美国密苏里州曾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案子,就是这种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的极端案例。这个后来改编为电视剧《恶行》(The Act)的案例引起了极大关注。事件中,模范母亲迪迪被发现惨死家中,警方查明,迪迪是在23岁的女儿“小玫瑰”的注视下,被女儿男友砍死的。一开始,人们无法理解这个逻辑,因为小玫瑰从小多病,离不开轮椅,20多年来,全身插管,连进食都是管道流食,起居全靠母亲迪迪一人照顾,这样的母亲,怎么会被女儿痛恨呢?
《恶行》剧照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小玫瑰身患的一系列疾病,睡眠窒息、染色体缺陷、肌肉发育缺陷、白血病、癌症、感官退化、痴呆等,全都是迪迪的叙述,等到小玫瑰作为从犯被判10年监禁,入狱前体检,才证明,她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完全是个健康的孩子,却在她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中,被迫扮演病人20多年。
当然,这是极端案例,但研究者的确逐渐发现,人们的确会在很多情况下去扮演一个受害者。在这层外衣下,受害者会收获同情,道德绑架他人,甚至还可以允许自己攻击他人,“反正我是受害者”“我是弱者我有理”,在扮演受害者的人心里,弱势一方骂几句难听的话,别人是很能理解的——你要是不理解,那一定是你有问题!
中文互联网上,受害者心态比比皆是。毕竟,承认错误、为错误负责,可能是人类最难做到的几件事之一。既然扮演受害者好处多多,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一直扮演下去呢?迁怒他人不好吗?责难自己多痛苦?互联网最近不都在教我们不要内耗吗?
因为这是一种得不偿失且对自身有害的心态,它普遍是说那些沉湎于消极情绪,并将这种情绪强加于别人的人,他们认为,坏事会发生,而且会不断发生,而其他人(或环境)难辞其咎。去做任何改变的努力一定会失败,所以根本连试一下的必要都没有。它会让一个人丧失自主权。换句话说,成为受害者,本身就意味着对个人责任的弃权,放弃责任,当然也意味着权利的让渡。
当我们允许自己成为受害者时,那么也等于让渡了自己感受的解释权。我们让他人与环境来决定自己的感受,来换取那一点点别人的同情心,这笔买卖怎么算都是亏本的。
《不完美受害人》剧照
坏事确实会发生在任何人头上,这让我们无法抑制地想,“所有坏事都发生在我身上”“没有人在乎我”,每一个新的困难,又会强化这种想法。我曾经经历过工作失利与失恋的双重打击,现在回想,那段时间确实有很多负面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又与现实困难互相促进,交相辉映,最后甚至有一个念头在头脑里成形,这个念头说:一定还有更坏的事情在后面,不如请它早点发生。
这个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反而是去寻找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听妍珍怎么说了,我们还是得为自己负起责任来。重新定义责任,即便是失业大潮中你被解雇了,你也可以试着将其中5%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告诉自己,我完全有能力对生活做出反应。
当你主动选择你对负面事件的感受时,你就迈出了复原的第一步。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41期)
排版:空豆/ 审核:然宁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