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行业动作频频:蚂蚁增资获批!“消金办法”时隔10年再修订
今年以来,消金行业增资“补血”潮继续来袭。(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来源 | 零壹财经 <<<<
近日,消费金融行业动态频频,前有消息称《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将迎来第二次修订,后有行业龙头——蚂蚁消费金融增资扩股正式获批。
增资有助于提升放贷规模,进一步升级风险防范能力。在蚂蚁消费金融全面合规的道路上,增资是重要一环。
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已有多家消金公司陆续披露了增资进度或意向。今年以来,增资“补血”潮继续来袭。
蚂蚁消金为何增资?
10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发布《关于同意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调整股权结构的批复》,同意蚂蚁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由185亿元增加至230亿元。同时,蚂蚁消费金融的股东数量由12家增加至13家。
蚂蚁集团持股50%,仍是第一大股东。新晋股东为重庆渝富华贸,出资金额为9.30亿元,出资比例4.041%,为第七大股东。
企查查显示,渝富华贸成立于1995年2月,注册资本5亿元,实控人为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作为蚂蚁集团数字金融业务的核心板块,消费金融业务是蚂蚁集团整改工作的一大焦点。
2021年6月,蚂蚁消费金融成立,初始注册资本为80亿元,在当时是已开业消金公司中注册资本最高的公司。
蚂蚁消费金融的正式成立,是蚂蚁集团金融业务持牌化,合规化的重要一步。正式开业之后,蚂蚁消费金融成为蚂蚁集团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经营主体,承接花呗、借呗业务。
按照2021年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
同时,原银保监会要求蚂蚁集团采取有效方式,保证金融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服务时能够充分了解信贷服务提供者的名称,避免引起品牌混同。
由于蚂蚁消费金融需要承接的用户量级众多,基于监管要求,为了有序平稳地推进整改,蚂蚁集团确立了“两不加,两不降”原则,即“不增加消费者成本、不增加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成本,不降低消费者服务体验、不降低风险防范标准和要求”。这意味着,蚂蚁消费金融在承接原有业务的过程中,不能发生大规模的用户抽贷,同时资本金、杠杆率也要符合监管规定。因此必须进行增资。
零壹智库注意到,2022年12月,蚂蚁消费金融曾公布一期增资方案,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加至185亿元。今年3月,蚂蚁消费金融巨额增资终于落地。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达到185亿元,相较于最初的220亿元增资计划,已经缩减不少。
今年9月,蚂蚁集团、渝富华贸、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浙江舜宇光学、传化智联、鱼跃医疗、广州博冠信息发布公告称,拟以共计45亿元认购蚂蚁消费金融新增注册资本45亿元。
10月25日,蚂蚁消费金融增资至230亿元正式获批。根据批复公告,应在6个月内完成有关法定变更手续,否则批复将失效。
据支付圈报道,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增资是整体增资方案中分步实施的第二期方案。
夯实资本实力:消金行业密集增资
历经十三年,我国持牌消费金融的发展大致走过了4个时期:试点期、快速发展期、整顿期和规范发展期,这一发展历程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爆发和整顿规范。
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进入规范发展期。这一阶段,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叠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政策以规范提质为主,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审批谨慎,遵循“成熟一家、获批一家”的基本原则。
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共有31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2021年没有消费金融公司获批,2022年9月,建信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这也意味着牌照审批的重新开闸。
多年的发展之下,消费金融行业的分化较为明显。在整改之后,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对消费金融公司自身核心能力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2023年以来,多家持牌消金机构再掀增资“补血”潮。增资不仅可以提升资本充足率以进一步做大规模,同时还可以提高消金机构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截至10月25日,从注册资本规模来看,行业前三甲仍是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和建信消费金融,规模分别为230亿元(还未落地)、100亿元、72亿元。
2023年消费金融行业第一家完成增资事宜的消金公司是尚诚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于1月份由10亿元变更为16.24亿元,增资幅度达62.4%。这是尚诚消费金融自2017年成立以来的首次增资。
2月11日,宁波银行通过相关议案,以货币方式向浙江宁银消费金融增资金额由不超过15亿元调整为不超过35亿元。7月,宁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9亿元变更为29.11亿元。
2月22日,锦程消费金融拟征集3名投资方,新增注册资本3.03亿元。自开业以来,锦程消费金融的增资动作较缓慢,第一轮增资始于2017年。2022年12月29日,成都银行发布公告显示,锦程消费金融拟启动第二轮增资扩股工作,通过资本公积转增与现金增资的方式,新增注册资本5.8亿元。
9月,江苏银行公告称,全票通过了该行对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增资的议案。苏银凯基消金2017年4月发起成立,直到2021年3月2日才获准开业,同年11月,苏银凯基消金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26亿元。
事实上,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已有多家消金公司陆续披露了增资进度或意向。比如,海尔消费金融2022年9月注册资本增至15亿元;此后兴业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19亿元增加至为53.2亿元;2022年12月,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增资至50亿元;2022年12月30日,湖北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发生变更,由9.4亿元增加至10.06亿元,增资幅度为7%。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相比其他金融机构,目前消金机构的资本补充渠道仍比较单一,仅有股东存款、同业拆借、银团贷款,以及发行金融债、ABS等方式,内源性利润增长放缓的前提下,股东增资仍是补充一级资本最便捷的渠道。“提升资本充足率以进一步做大规模,同时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成为了消金公司纷纷增资的重要原因。
监管层面:“消金试点办法”迎来重要修订
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与规范并重,常态化监管已成为主旋律。今年9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3年规章立法工作计划。其中,在2013年进行过首次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将迎来再次修订。
北京商报报道称,据业内多家消金公司确认,《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发放至从业机构,相关公司正在推进中,但具体的意见征集周期、调整细则等暂时无法对外披露。
《试点办法》于2009年7月发布,2013年11月进行首次修订,其中对出资人条件、业务范围以及经营管理规则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并一直沿用至今。此次将迎第二次修订,并有望摘掉“试点”二字,更名为《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业内认为《试点办法》有望在更多方面进行“更新”。
参考资料:
[1] Fintech圈子,《消费金融将迎新规》
[2] 支付圈,《金融监管局批复:同意增资!》
[3] 零壹智库,《消费金融跑出俩“黑马”,也该出现上市公司了》
REVIEW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