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说出房子的主要好处,我大概会说:它能庇护白日梦、保护梦想家,房子是让人平静做梦的地方。/加斯顿·巴什拉德
户籍改革、房价调控、土地财政……这些政策和术语与你我息息相关。土地财政将往何处去、户籍改革要考虑哪些问题、恒大等房地产龙头企业的爆雷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和房价的走向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的问题,而其解决办法也必须从土地政策最根本的逻辑着手。可以说,不懂土地改革,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发展逻辑。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陶然教授在写给切实关心中国前途读者的答案之书——《人地之间》中分析了中国土地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模式。这本书既扎根第一现场,又紧贴一线实践,将土地制度、财政制度、户籍制度视为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体,为读者提供了亲自体验中国转型发展整个过程的场域。在不确定性与不可知性并存的当下,谈论土地就更为重要。普通人如何面对烂尾楼现状?政府应当如何减轻房地产泡沫对个体的影响?凡事皆求“上岸”的年轻人,如何在扑朔迷离的房产浪潮中不被冲垮? 11 月 4 日(周六)14:00-16:00,《人地之间》作者陶然教授将做客单向空间·顺德 ALSO 店,与你面对面聊聊人地关系和个人选择,为年轻人提供真诚有用的现实建议。2023 年 11 月 4 日(周六)14:00-16:00(佛山市顺德区怡和路6号ALSO F栋 单向空间 )饮品+留座 24 元
陶然
陶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2002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2003-2007年,在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专注于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多个相关领域,包括转型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和户籍改革等。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人地之间》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看不懂土地,就看不懂中国发展逻辑。扎根第一现场,紧贴一线实践!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写给切实关心中国前途读者的答案之书。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人地之间》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最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激励相容”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
#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之问
撰文 / 陶然
中国过去 70 年的经济变化,尤其是过去 40 年的快速成长,无疑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作为占全世界人口近20% 的超大规模国家,中国发展与否、业绩如何、可持续性怎样, 对当代全人类的命运,尤其对广大欠发达国家的众多人口能否有效走出贫困,都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过去 70 年的不同发展阶段中,中国政治和经济系统互动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前后迥异的经济发展策略,也引发了非比寻常的跌宕起伏。过去 40 年间,中国逐步跳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捆绑,从一个绝大部分人只能获得最基本生存资料的贫困国家,变成一个相当比例人口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中等收入国家,从一个开放程度很低的国家变成全球最大的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这沧海桑田的变化,学者,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 应该不断就这些变化给出更通透、更本质的解释。生活在这个时代,并全面经历、直接见证和亲自体验中国转型发展整个过程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肩负着重大责任,具体而言,需要去很好地回答如下问题:70 年前的中国从哪里出发?
前 30 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改革开放为什么在“文革”结束两年后就可以很快启动?转型发展第一阶段(改革起始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转型发展第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经济又出现了哪些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带来持续 40 年的高增长?
为什么经过 40 年的转型发展,改革开放仍然处于进行时?中国经济体制在哪些主要方面还面临重大挑战?我认为,只有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回答好这些“实然”问题,才能更扎实地去判断中国未来可能向何处去:是否存在多种不同的发展前景,到底有哪几种不同的可能前景,以及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避免出现不利的局面,并最终实现全面转型。为此,我准备用三部著作尽可能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分别是第一部《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第二部《天人之际:关键历史节点下的中国转型模式》和第三部《无食我黍:东亚发展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增长模式》。“三部曲”将努力给出中国过去 70 年转型发展的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的基本立论是,基于国际比较和对中国过去 70 年不同阶段典型事实的分析, 转型发展的“ 中国模式” 不仅存在,而且在不同时期还依次出现了具有前后延续性,但参照系有所改变的多个“中国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一个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有很大相似性,但因资源禀赋不同、政经互动模式有别而又有所不同的“计划经济的中国模式”;而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虽然中国面临着和苏联、东欧国家在相应阶段遭遇过的相似挑战,仍然出现了一个转轨路径及增长绩效都呈现重大差别的“经济转型的中国模式”;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现在,又逐步演化出了一个与传统“东亚发展型经济体”有诸多相似,但仍存在多方面结构性差别的“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基于不同参照系的比较分析,“三部曲”将对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之间的互动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建立一个考察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三组关系的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研究不同阶段相应“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运行机制、演化路径和发展绩效, 系统评估国家和社会两组力量互动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和环境治理等多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人地之间》新书分享会
时间:11 月 4 日(周六)14:00-16:00
地址:佛山市顺德区怡和路6号ALSO F栋 单向空间
主办:望 mountain、单向空间
扫码报名
扫码预约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