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不意外,他这次治好了国产片“工业糖精”最大的毛病
如今哪种国产电影已经让观众彻底失去兴趣,连骂都懒得骂了?
答案之一无疑是爱情片。
电影院新片和票房双双复苏,爱情电影却几乎绝迹。去社交平台上搜索“2023年的爱情片”,跳出来的片名你多半都没听过。
真正例外的或许只有《前任4:英年早婚》——6年前曾经创造了票房神话的那部《前任3》的续集。
“想看”人数一度在各个购票平台上断档第一,上映后观影人次已有2308.8万,在网上也一直有很高的讨论度。
尽管也会有观众觉得主角们“矫情”,但并不耽误很多人代入自己的经历,真情实感在朋友圈里敲下几段感伤自怜的话。
过时的不是爱情片,而是那些“前期疯狂撒糖、结尾车祸绝症”式的纯爱童话。
如今还愿意为爱情片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们,要的并不多——只需有那么一瞬间让我想起自己某段戳心的恋爱,就够了。
如今看爱情片,
都是为了对号入座
与很多电影不同,《前任4》的观众们很少会对电影的技法、风格进行专业化的品评。
挤满社交平台评论区的,是大段大段对自己的感情经历的讲述。
“前任”系列导演田羽生认为,这几年观众对爱情片的视角,经历了从“学习”到“审视”的变化。
“以前大家通过电影去见识我未曾经历过的爱情和思考,感慨‘原来还有这样的爱情啊’,现在是把自身经历套到里面去评判。”
《前任4》的吸引力,恰恰也是因为取材于现实的诸多细节,满足了大众“代入式观影”的需求。
电影中共有两条主线剧情:孟云线是单身多年的大龄男性,通过相亲寻找亲密关系;余飞线是恋爱多年的情侣,在婚前进行婚后生活的预演。
两个设定,都来源于导演田羽生对现实中两性关系的洞察。
孟云脱胎于他身边很多年龄30+的朋友。
“可能已经单身7、8年了。他们既享受孤独带来的自由,又期望有人能打破这种孤独。”
这个角色一度引发了不少争议,观众疑惑于“明明两个人看起来各方面都很相配,为什么却没有在一起。”
但田羽生给出了另一种解读——像孟云这样的人对另一半的期望往往太高,希望能找到一个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人,“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后来他跟复旦教授梁永安交流对孟云的看法,梁教授将孟云的心态解读为一种“消极的单身主义”。
对未知有畏惧,习惯于躲在自己的安全区里。
同时又因为在心里把承诺看得很重,所以从来不敢轻易许诺。
这也恰恰戳中了当代很多单身都市青年的深层心态。
很多时候并非主动选择单身,也不是没遇到合适的人,但总想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把后面所有的事情想好。
“打个生动的比方,就像一个备菜的大厨,得把所有的材料都备齐了,才能开始炒。”
要不要确定关系?未来会不会结婚?还会面临怎样的现实问题?
片中的另一条线,是余飞和丁点的“结婚冷静期”。
这个设定看似稀奇,但在田羽生看来,其实是对现实中情侣婚前预演的高度提炼。
“就像很多人婚前会同居几个月,或者一起出去旅行、去彼此的老家看看。预演的方法有很多,我只是把它们简化了。”
两人定期会举行的“喝酒局”“坦白局”,其实也是在用更直白的方式,呈现人在走向深度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磨合、改变。
年轻人不再把恋爱、结婚视为一种顺其自然的选择。
“反而会从源头思考,这份亲密关系有没有让我变得更舒服,或者说有没有让我变得更好?”
《前任4》中呈现的复杂情感,是田羽生对现实中亲密关系的思考结果,也是当代年轻人爱情观变化的印证。
因为足够真实,观众的“代入式观影”不止在这一部中体现,也贯穿于整个“前任”系列之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任3》中林佳跟孟云分手后,狂吃芒果过敏到进医院。
尽管是对现实中情侣相处的一种放大,但也确实戳中了不少人分手后“自我折磨”的心态。
这也是很多人依然愿意为这个系列走进电影院的原因:希望在几十分钟的剧情中,看到自身的影子。
从“思考爱情”到“审视自我”
最近十年来,国产电影见证了几代年轻人的二十岁。
从2012年田羽生团队开始撰写《前任攻略》剧本至今,这个系列已经跨越了11年。
《前任攻略》上映时,舆论场上的中坚力量正在推翻“到年龄就该结婚”的观念,尝试对亲密关系进行更主动的思考,而前任1、2所呈现的也恰恰是两性之间的博弈。
前任3则更进一步,在恋爱故事中引入了“现实”“事业”的元素,也符合当时有关“要爱情还是要前途”的讨论。
时隔6年,《前任4:英年早婚》面对的已经是完全不同的观众心态。
“尤其是95后、00后这些孩子,对自我的思考比思考两个人的相处更多。如果在关系中感到不舒服,立刻就会抽身走。”
感知到这一点后,田羽生的创作主题也从“你爱不爱我”“我爱不爱你”,转向思考“我们该如何去爱”。
换句话说,《前任4》想探究的对象已经从亲密关系本身,变成了“维系关系与保持自我之间的这条线,该如何划定”。
不同于前几部的“阴差阳错”,他这次在片中特地设置了两对既两情相悦、又适合对方的情侣。
“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和审美趋近。孟云和柳柳第一次差点相遇是在宫崎骏的音乐会上,两个人的穿搭风格、家里陈设都比较像,按常理来说是一定可以走下去的。”
而差点击垮余飞和丁点的也不是家庭琐事,而是他们都发现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已经改变太多,“变得不飒不自由了。”
“以前很多家庭剧讲柴米油盐打败爱情,但我这个恰恰是反过来的。两人先是为了保住自我而选择分开,恰恰是甜蜜的琐事把他们唤回来。”
田羽生希望这两对角色能成为一面“镜子”,照出当代人对自我的认知困境。
孟云的迷茫、余飞和丁点为对方的妥协,看似表象不同却殊途同归。
背后是正在困扰当代年轻人的最大疑问——
“如果建立亲密关系必然伴随着对自我的部分剥夺,那条界限应该画在何处?”
在电影结尾,田羽生最终给两段感情安排了不同的结局。
孟云离开柳柳,重新回到自己的舒适区;余飞、丁点选择坦然拥抱改变,一起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如果用爱情电影的常规标准去看,似乎可以说是“一对BE、一对HE”。
“但我想要告诉观众的是,真正的happy ending并不必然导向恋爱、结婚的‘美满结果‘’,更应该让主角们都作出自己满意的选择。”
观众依然需要爱情电影
现在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这几年爱情电影逐渐成为“狗血烂片”的代名词?
容易想到的答案是:“这届年轻人连爱情都不需要了,还看什么爱情片。”
网上平均每个月都能诞生一位“摘除恋爱脑大师”,95后、00后更是把不想恋爱挂在嘴边。
但田羽生导演始终认为,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走进婚姻,“爱情”却依然是必需品。
“我回想自己单身的时候,你说我没有喜欢的人吗?我有喜欢的人,这也是一种爱情,不一定非得谈恋爱了才能叫爱情。”
在他的理解中,对亲密关系的追求和探索,是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体认识自我、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
“两性关系提供的未知感特别有‘嚼劲’,如果想体验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爱情是最好的载体。同时它也能教你如何去感受互相给予、互相付出的快乐。”
他举例前阵子被一些人骂“三观不正”的《甜蜜蜜》,认为李翘和黎小军之间的情感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孤独异乡人之间的抱团取暖。
“电影史上那些经典的爱情片,呈现的从来都不止是爱情故事,更是在特定环境下人性的碰撞。”
如今爱情片的市场越来越小,甚至被跟“烂片”划等号。但在业界看来,并非大众不再需要,而是市场和观众需求正在发生错位。
“年轻一代对爱情的衡量标准正在发生变化。”
一开始听说《甜蜜蜜》突然被骂,田羽生感到非常惊讶。后来才得知是有年轻网友,抱着看一部“讲述青年男女共同打拼的经典爱情老片”的期望去看。
结果发现黎小军在老家另有青梅竹马的女友,立刻盖章李翘是“小三”、黎小军是“出轨”。
田羽生对这种心态的解读是,相比于《甜蜜蜜》上映的时代,当下年轻人对现实普遍处于迷茫状态,迫切需要抓住生活中每一个稳定的元素。
“对爱情的道德标准越来越高,本质上是对两性关系中潜在的不确定性、模糊地带感到恐惧。”
不过他也提到,由于当下市场的爱情题材作品在拼命迎合这种“道德洁癖”,大众长期处于标签式爱情的影视环境中。
“所以为什么他们批评《甜蜜蜜》?因为互联网提供的情感刺激太多、太夸张,就像吃惯了快餐的人,突然面对健康饮食难免会觉得难以入口、索然无味。”
身为业内人士,田羽生也承认这种“工业糖精”始终是会有市场的。
“你说这些出品公司自己信这个吗?他们也不信,但它就是有流量好卖,你也没办法。”
然而另一方面,他依然希望能够用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觉得现在不能再沉默,尤其是在电影这个领域,它还是要有一些文学性、一些审美在里面,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再不说话的话,就不要再继续做这个文艺工作了。”
毕竟观众很快也会发现,充斥着工业糖精的“恋爱童话”虽然在短期能带给人直接的刺激和心理慰藉。
但人们无法在其中投射自我,也无法解答现实中的感情迷茫。
怎么可能突然有个多金又帅又年轻的男子就爱上我?更不可能所有的爱都有回报。
“你用单薄的作品告诉年轻人那样的爱才是爱,但在生活中他们根本就找不到。”
如今田羽生继续拍摄“纪录片式的爱情片”,不只因为这是他熟悉的领域。
也是不愿意把市场和话语权,拱手让给工业糖精。
“你可以拍童话般的爱情,但你要告诉观众这是童话。不能说现实生活中我要去追求这样的东西,这完全就偏离了生活本身。”
他希望更多把现实生活中的丰富体会记录下来、拍成故事,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获得哪怕一点点的共鸣。
观众通常认为爱情片是观影门槛最低的题材之一。但对于从业者来说,恰恰因为这话题谁都能聊上两句,其实才更难拍好。
“就像一碗家常面,你永远都做不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味道。”
科幻、悬疑可以靠奇观吸引大众,但爱情片需要时刻对人性保持敏锐的触感,才扎得准、扎得透。
但即使如此,田羽生依然对摸索当代情感关系中的真实感知,抱有极大的热情。
他分享了一个让自己很有感触的经历:某位观众说自己几年前曾经看过前任系列,当时全程面无表情。
结果后来有了类似的经历,再看时泪流满面。
“只要有人愿意去看,有人愿意去共鸣,我就可以一直拍。现在骂孟云的人后来就看懂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对于横跨了他11年导演生涯的“前任”系列,他并不期待它成为经典。
只希望它会变成一代人的回忆录纪念册。
“就放在那里就好。等我们这代人七八十岁的时候再翻出来看,觉得哇,还真是我们这代人当时的样子,这就够了。”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END-
值班编辑 | 江江
排版 | 风间澈
南风窗原创访谈节目
《致敬实干家》
人生如远征,致敬实干家。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