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在中国是如何变“好”的?
从1949年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出现在中国媒体上的美国总统形象比较单一,都是清一色的坏人,只是坏的程度各有不同。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四任总统都曾被《人民日报》斥责过。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朝鲜战争打响。在朝鲜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在任的美国总统都是杜鲁门。因为两国处在战争状态,因此可以想见,媒体上都是对另一国的攻击。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宣布支持朝鲜南部李承晚政权。两天后,《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斥帝国主义强盗杜鲁门的非法声明》。
文中称:
朝鲜战争后,中美另一次争端发生在1958年的台湾海峡,时任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这次危机比较官方的说法是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我们更熟悉的说法是“炮击金门”。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战术行动,国军得到美国海军护航,维持金门补给线。
那一年的10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艾森豪威尔暴露无心谈判,想把“停火”阴谋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其中有这样的字句:
接下来的肯尼迪总统任期不长,对于他的报道也相对较少。1961年12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刊载了一篇肯尼迪发表反华言论的新闻,新闻主标题+副标题很长,只看标题基本就能明白新闻的意思——《肯尼迪悲叹美国未能阻止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承认今日中国强大,抱怨过去反华不力,公然以国际宪兵自居,叫嚷要在全球承担义务》。
这则新闻发表不到两年后,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人民日报》报道了他遇刺的新闻,标题为《肯尼迪遇刺身死》。这篇主新闻旁边还有一篇配文,题为《肯尼迪死后美股票市场停止交易》。中国人重视生死,关于死亡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但唯独最通俗的“死”字,不是大奸大恶,一般是不在正式报道上用的。彼时的中美关系,在这一个“死”字上都体现了。
这一情况在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时仍未改观。1968年11月8日的新华社报道用了如下语句:“美帝上演总统‘选举’丑剧尼克松将任下届美国总统……美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表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一丘之貉,它们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本性是完全一样的。美国垄断资本集团无论把谁送进白宫,都无法摆脱美帝面临的危机,都无法挽救美帝彻底失败的命运”。
进入19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不小的突破。从中国的角度来讲,经历过与苏联关系闹僵和“文革”初期的狂热之后,中国渴望在外交领域有所建树,尤其是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从美国的角度来讲,长达十余年的越南战争严重拖累了美国的经济,国际国内都面临危机,也需要寻求抗衡苏联的力量。中美在此时都有了增进了解和沟通的需求,缺的就是一个契机。
这个契机是由乒乓球带来的。1971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选手庄则栋与美国选手科恩的一次意外相遇,被媒体捕捉到,并迅速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热点。其后,中国政府顺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正常交流的大门。后世把这一举动称为“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
半年后的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以来,这都被视为突破了美国封锁的一次外交胜利。但其实那段时间正是中美私下接触的时期,基辛格7月刚刚秘密访华。彼时美国并不反对大陆方面重返联合国,而是反对驱逐台湾蒋介石方面的代表。1971年10月的那次投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而告终,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下定了放弃台湾的决心。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在机场迎接,毛主席亲自会见,这些历史性的画面我们从小看到大,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这次,《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标题也用了最标准的新闻体——《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在此之前,《人民日报》提到美国总统时,都是直呼其名地叫“xxx”,甚少使用“xxx总统”这种称呼。
尼克松访华以及之后的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中美关系大为缓和。但因为尚未建交,在外交辞令上不便过分亲热,因此在对美国总统的报道上较为中性,不含褒贬。
1972年尼克松再度当选总统。与四年前相比,中美关系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在报道上也与1968年尼克松首次当选总统时有所不同。当时《人民日报》的标题是《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尼克松阿格纽再度当选为总统副总统》。
1976年美国大选时,中国虽已结束“文革”,但外交政策一时还没有太多变动。对美国大选的报道维持1972年的规格:《美国举行选举,卡特当选总统》。除此之外,当时的领导人并没有对当选总统有其他祝贺性的表示。
1978年底到1979年初,发生了几件足以写进历史的大事,按时间顺序如下: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两天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又14天后,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同一天,邓小平获选为《时代》杂志1978年度风云人物,理由是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又过了27天,邓小平访问美国。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
这一系列的事件发生在一个多月之内,随着邓小平访美达到了高潮。自此,中美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1980年的美国大选,里根胜出。《人民日报》除了按惯例报道了大选新闻外,还第一次报道了中国领导人对当选总统的贺电。《人民日报》1980年11月8日报道,时任国务院总理致电里根,“热烈祝贺”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中国领导人致电美国当选总统,并对其“热烈祝贺”,这一传统贯穿整个1980年代。1984年11月6日里根再次当选总统,《人民日报》刊登国家主席李先念的贺电,对里根在大选中获胜、将连任总统表示“热烈祝贺”。1988年11月8日布什当选总统,《人民日报》刊登外交部发言人的谈话表示“热烈祝贺”。
进入1990年代后,中美关系陷入了一个低潮期。1992年11月3日克林顿当选时,《人民日报》报道的外交部发言人谈话虽然依然表示“祝贺”,却少了“热烈”这个词。
克林顿总统在竞选及第一任期里,多次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1995年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并在康奈尔大学做演讲,引发了台海危机。中国分别于1995、1996年两次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这些都让中美关系降入冰点。
1996年克林顿赢得总统连任后,中方按惯例祝贺。这次与1992年一样,只是“祝贺”,没有“热烈”。贺电内文称:“中美关系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两国关系气氛有所改善。”其中的措辞“一些积极进展”在贺电用语里属于比较克制的。
与其他总统连任时的贺电对比一下,这种克制就更为明显。1984年里根总统连任时,中方的贺电是“中美两国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获得了进展”,其中的“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一句,表明中方对里根总统过去一个任期中,在中美关系方面做出的努力表示认可。
与1984年里根连任相比,1996年克林顿连任时,中方的态度是颇为冷淡的。
这一冷淡持续到20世纪末。1999年发生了两件事,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名义上是北约飞机所炸,但美国作为北约“主心骨”,必然要承担责任。当时中国人民被激起了强烈的反美情绪,现在20岁以上的人应该都还印象深刻。当时麦当劳、肯德基等美国餐厅门前,常有学生自发设卡,阻拦人们进去吃东西。
几个月后,李登辉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又抛出了“两国论”,称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是“国家与国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这一分裂祖国言论虽不是从美国人嘴里说出,但美国仍难逃干系。时任国家主席立即与克林顿总统通电话,表示“如果出现搞‘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可以说,整个1990年代,中美关系是在一路走低中度过的。
2001-2004年是小布什总统的第一个任期,也是中美关系恢复的阶段。2000年小布什经过最高法院的裁定才以微小优势当选美国总统,时任中国国家主席在第一时间发去贺电,并使用了“热烈的祝贺”一词。“热烈”二字也时隔12年后再度出现在中国领导人给美国当选总统的贺电中。
2001年发生了两件事,一度让人以为刚刚有所缓和的中美关系又要降入冰点。4月1日发生了“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飞行员王伟不幸遇难。两年前驻南联盟使馆的被炸还在让中国人痛心,“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又让国人义愤填膺。加上美国方面对撞机拒不道歉的态度,让中方很不满意。
紧接着在9月11日发生了著名的“9·11事件”,美国本土遭到了史上最严重的袭击。由于当时中美关系一般,很多中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兴奋,甚至聚在一起庆祝。与此同时,美国收紧了移民政策,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赴美留学、移民名额都被减少。彼时,中美两国民间都对彼此有不满情绪。
然而,中美双方共同的诉求让彼此走近了。美国开始全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活动,尤其是对“9·11事件”始作俑者本·拉登藏匿地阿富汗的攻击。阿富汗与中国接壤,所以中国的支持(起码是不要反对)就变得很重要;同时反对恐怖主义也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
从那时起,中美领导人明显比以前要热络一些。“9·11事件”后一个月,美国总统布什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那之后只过了四个月,布什总统便再次访华。2002年10月,江主席对美国进行回访。江泽民还应布什邀请,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布什的私人农场举行会晤,两人谈笑风生,不但聊起了中国篮球明星姚明,小布什还亲自驾车陪江泽民参观农场。
2004年美国大选,布什连任总统。胡主席在贺电中再次表达“热烈祝贺”,还与布什通了电话。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以通电话的方式,亲自祝贺美国当选总统。此后,“发贺电+打电话”成了中国国家主席向美国新总统祝贺的一种惯例。
距现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大选发生在2012年,奥巴马获得连任。胡主席在贺电中表示,“近四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贺词中既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一句,在“积极进展”前边也没加“一些”这种刻意保持距离的副词。与上文1984年里根连任和1996年克林顿连任两封贺电相比,中方对奥巴马的第一任期是很满意的。
2013年,中国产生新一任国家主席,中美关系持续升温。无论是在美国的“庄园会晤”还是在北京的“瀛台夜话”,两次“习奥会”都为人津津乐道。
正是由于中美关系不断向好,奥巴马总统的形象在中国也一直不错。一系列有关他亲民、温情甚至搞怪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着,他也成了第一个能被中国人开善意玩笑的美国总统。
但是,一切都随着特朗普的上台变得不太一样。跟历任美国总统相比,特朗普带领着美国吵吵嚷嚷渡过了五年,中美关系也像过上车一样跌宕起伏。特朗普以他特有的“明星气质”,在中国的媒体也成了喜闻乐见的角色。
特朗普在中国未必是最受欢迎的美国总统,但绝对是最受人关注的总统。互联网上数以万计的表情包、漫画图让他成功成为中国人民茶余饭后的主角。
从特朗普开始,美国总统的形象被颠覆,以往对于美国总统“好”“坏”的标准都失效了。与之相比,拜登的美国总统形象显得过于“平淡”“循规蹈矩”。
anyway,美国总统这么多,还未出现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