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王可越 主笔 /万青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073篇原创文章
本期内容来自刘润读书会嘉宾王可越老师的分享。由主笔万青整理撰写。
为什么说不要为“情怀”而创业?如何判断趋势的变化?如何判断某项生意的前景趋势呢?面对复杂问题或重要机会时,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无助、焦虑,甚至因此错失良机。我们需要一种独特的能力来看透事物的表象,洞察其本质,发现机会。通过洞察,我们将打破理所当然的预设,看到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用新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开拓性的解决方案。前段时间,刘润直播间邀请到了王可越老师,他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美国波士顿爱默生学院访问学者,同时也是设计思维创新领域的导师。他与团队一起率先将设计思维创新体系引入中国,致力于为不同人群开启创新之道,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咨询,帮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实现创新转型并取得成功。希望他的经验,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情怀是个坑,盲目开店更是坑
如果你现在考虑创业,有没有哪些事情是你特别想去做的?经常听到很多人满怀憧憬地说,他们想开一家书店,或者一家咖啡馆。想象中的场景总是那么美好:在阳光照耀的草坪上,悠闲地撸着猫、逗着狗,享受着宁静美好的时光。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梦想,更是一种深藏心底的“情怀”。但只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把情怀“翻译”成商业逻辑。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人成功将书店经营得非常出色,而有的人却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一些人能够将他们的情怀转化为实用的商业逻辑,而其他人却不能,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但正因为这个位置偏僻,很少有人知道这家店,即便有人知道,也因为交通不便而不愿前往。你看,他是有情怀的,初心也是好的,但开书店只是他感性的梦想,他没有把这种情怀“翻译”成商业模式。也有人说,我的梦想是开一家书店,但他关注的是用户需求。比如,通过做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上还有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大家要选择你,你的优势是什么。然后你会发现,他的书店就经营的很好,因为他把情怀“翻译”成了商业模式。情怀可能是你最初的动力,但它不是最后支撑你落地的东西。最后支撑你落地的一定是优秀的商业模式,是让消费者获益,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满足了人们更新的需求。老板说:“我开的书店,一定要纯粹,书的品类要齐全,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要体现专业性。”我说:“这不是重点。书店也是一门生意,开店做生意,站在用户角度,你书店的差异化是什么?你为用户解决了什么痛点?所谓的专业性如何体现呢?”这些,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因时间、空间、经济环境、人群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从商品销售来看,各大电商平台书籍品类更齐全,价格也更优惠,物流时效也更快。如果你的书店提供的都是一些标准化的产品,商品价格又比网店的高一些,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要在你的书店买书呢?如果消费者进入你的书店,只是看看书,但不产生任何消费,你的商业模式如何正常运转下去?开店不是空想,真到落地的时候,房屋租金、水电、员工工资等各项开支都是实打实的硬成本。有些书店老板开店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把生意这件事想的太简单,最后亏得血本无归。于是一些为了情怀开店的书店老板,忍不住抱怨:这么大的一个城市,怎么就容不下一个书店呢?书店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对于“书店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用户关心的问题是:你提供了什么商品?它有什么独特的价值?为什么我要在这里消费?但很多想开书店的老板却更喜欢从自身角度思考:我擅长什么,我应该提供什么?当谈论书的价值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书的意义,还要关注人们如何使用书。有的找点安慰,有的找点实用的东西,比如怎么升职或者学点恋爱、做饭的小窍门。还有人读书是为了想些深奥的事情,探究哲学之类的,但也有人只是为了拍照好看。有些人家里书架上的书,其实就是摆设,用来装点房间的。对一些人来说,书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认为书是无可替代的。但现代社会中,实体书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独一无二了。毕竟,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且如果单论传播知识的速度,实体书可能是最慢的方式之一。就像书店老板坚持实体书和书店不可替代,这可能更多是出于他们的个人偏好。同样地,开公司租用写字楼曾被认为是必需的,但现在很多公司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固定的工位。公司需要的是能够让员工集中办公的空间,所以写字楼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其他办公楼,还包括共享空间、咖啡店甚至远程工作软件和虚拟会议室这样的新型工作环境。
王可越老师说:书店以前主要是卖书的地方,但现在不只是这样了。在大学里,学生们会去书店学习,聚会,或者就是打发时间。在住宅区附近的书店,主要是给家庭服务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会带孩子去书店。所以书店老板要想想怎么让不同的客人都在书店有个好体验,而且还愿意为这个体验付钱。那如果顾客只是想在书店打发时间,我们怎么让他们愿意为这个时间付钱呢?如果书店是给带孩子的家长们用的,那书店应该怎么设计,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成长,给家长和孩子一起提供好的体验?每家书店的地点和顾客都不一样,所以面对的问题也不同。做生意的时候,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想法,得真正了解顾客想什么、需要什么,不光考虑产品本身,还要想想用户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个产品,怎么让他们用得更舒心、更有感觉。所谓场景化体验思维,找准定位,就是要在提供产品或服务和顾客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还得思考,我们的产品核心价值是什么,这种价值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不能持续。比如很多网红店,一开始挺火的,但过一段时间就关门了。他们可能一直在追求新奇的东西,但没办法持续提供这种新奇。如果一个网红店的卖点就是“新鲜潮流”,那就得不停地推出新的东西,超越以前的“新鲜潮流”。所以,如果只靠“新鲜”来吸引顾客,可能不是长久之计。比如,你的用户处在什么消费场景?如何识别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用户会拿这个产品或服务做什么?用户有什么需求和痛点?如果跟风模仿别人做生意,以为自己找到了门道,其实缺少可信且独特的洞察,这门生意也就没什么独特价值。换个角度来说,真正有独特价值的生意,不仅占位独特,价值还很难被挪用、模仿。关于用户需求和痛点的挖掘,你可以尝试用NABC模型。N,Need(需求)。没有需求,情怀和创新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你想创业,想做一件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需求。你必须清楚你想做的这个事情,在市场上未被满足但又急需满足的需求是什么?A,Approach(方法)。解决了需求的问题,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去满足需求。B,Benefit Per Cost (单位成本收益)。产品性价比,使用成本等。C,Competition (竞争)。为什么你可以做这件事。和竞争对手相比,你的优势是什么,可替代性高吗?有情怀是好事,但一定要用理性的商业模式支撑起感性的梦想。那么,如何判断趋势的变化呢?
如何判断趋势的变化?
王可越老师说,曾经有些经理人告诉我: “我们拥有大数据,掌握海量数据,就可以清楚把握趋势。”我们期望的那种全面、精准、实时、多样的数据很难收集到。就算收集到了,数据毕竟是抽象的,很容易让人忽视复杂的细节和具体的迹象,最后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如果想知道某个业态在某个地域真实的发展情况,最好的办法可能是亲自去那儿溜达溜达,和当地司机或居民聊聊天,而不是光看数据报告。曾经有位投资人告诉我,为了准确判断某个熏酱连锁项目的生意,他要挑几家门店看数据,再选几个时间段考察几天,计算客单价、销量、销售利润。比如有一次,消费者的一句话打动了他:“穿着睡衣就能吃!”他看了看周围人吃东西的样子,就决定要投资了。这种熏酱品牌,可能看起来不怎么高档,但是它迎合了大量中小城市的市场。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这种食品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有机会开拓更多的消费场景。如何识别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何预测一种商品的未来?投资的机会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到,放在桌子上让大家都看得见的东西。市场的数据再详细,也只能告诉你现在的情况,可是里面没啥新鲜灵感。消费者的每一个小动作都藏着他们的喜好、担忧、偏见。洞察的关键,就是从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细节里发现一些能带来变化的线索。王可越老师说:假设现在你看到了一组数据,数据表明老年人并非科技创新产品的典型用户,他们买这类东西的次数很少,似乎对科技产品不感兴趣。于是,你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老年人并不是新锐科技家电的目标用户。有人因此下了结论:年龄大的用户不喜欢“华而不实”的科技产品。可能你在研究了大量老年用户的消费习惯之后,通过观察细节,你会发现高收入、高文化背景的老年人群体,其实非常有可能购买新潮的家用电器。第一,最好是让老年人的朋友或家人来给他们介绍和推荐产品,这样可以让他们放心一些。比如说,有个挺高级的榨汁机,用起来其实不难,学一下就会了。但如果老年人自己一个人弄,他们可能就不太敢试,怕操作错了,手忙脚乱的,觉得自己显得笨。如果有个熟悉的人在旁边帮忙介绍,一起弄弄看,老年人就不那么担心尴尬了。如果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亲自看到产品怎么工作,效果怎么样,这会大大促进他们的购买决定。比如,有个扫地机器人,老人看到它能从家里的柜子底下、沙发角落扫出那么多灰尘和杂物,他们就会很惊讶,因为他们自己平时打扫都没见过那么多垃圾。这样一来,他们很快就会喜欢上这种新产品,可能还会买一台。虽然数据显示老年人买科技产品的比例不高,但这只是现状,并没有展示潜在的机会或者改变现状的可能性。数据没法代替真实的细节,而这些细节里面有用户的情感,这是很微妙的部分。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用户的每一次犹豫,都有可能意味着全新的商业机会。再举个例子。数据告诉我们现在城市里养宠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个养猫的年轻人说,他觉得猫有时候像朋友,有时候像孩子。我们发现,随着城市里的出生率下降,很多家庭把宠物,比如猫狗,当作孩子来养。这是个事实,但对于投资人或者生意伙伴来说,这样的趋势判断可能没那么直观,没那么打动人。比如有个养猫的年轻人张点点,他发现自己的猫有时候会吐,掉毛也多了,这让他很担心,想知道怎么回事。张点点到处找答案,但是每个平台上的信息都不一样,他很困惑,不知道该信谁。他去了宠物医院,医生说这是换季的正常现象,叫他再观察观察。这期间张点点很焦虑,既希望得到准确的信息,又不想花不必要的钱。养猫的“张点点”有血有肉,他不是统计表格中的一个数据。宏观资料表明:宠物的食品、宠物美容、宠物家具、净水器、宠物寄养、代喂等产品和服务,都有很好的投资前景。更丰富的用户细节,让决策者对“养宠物”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用户在宠物身上消费,只是行为表象,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年轻人在宠物身上倾注的时间、精力、感情。要站在具体用户的位置上,思考如何“像养孩子一样”照顾宠物的一切。还有一点,用户的细节通常包含了人们心里那些不怎么变的倾向。在复杂变化里找到不变的东西,可能就是企业决策的关键所在。“我常被问一个问题是,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但我发现,很少有人问我另外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虽然未来很难预测,但人心里那些不变的东西是可以把握的。他说,在他们向消费者展示产品之前,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说明,真正懂消费者需要什么和去问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是两码事。当我们问消费者时,他们只会谈现在的情况,不会去预测未来;而我们也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去分析,挖掘消费现象背后微妙的地方。问题不是我们的信息太少,而是太多了,结果就是我们对用户的研究很肤浅。我们做了很多研究,但很难发现那些真正有意义的细节,比如老人买高科技产品的决策过程,或者猫主人的困惑。细节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启发,而不是来证实我们已有的看法。
最后的话
想着有天攒够一些积蓄,去开家书店、咖啡店、餐饮店。每天撸猫,晒太阳,从此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开店不是空想,真到落地的时候,房屋租金、水电、员工工资等各项开支都是实打实的硬成本。有些老板开店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把生意这件事想的太简单,最后亏得血本无归。情怀可能是你最初的动力,但它不是最后支撑你落地的东西。最后支撑你落地的一定是优秀的商业模式,是让消费者获益,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满足了人们更新的需求。比如,你的用户处在什么消费场景?如何识别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用户会拿这个产品或服务做什么?用户有什么需求和痛点?消费者的每一个小动作都藏着他们的喜好、担忧、偏见。洞察的关键,就是从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细节里发现一些能带来变化的线索。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用户的每一次犹豫,都有可能意味着全新的商业机会。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