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哥评书 | 基因前传:从孟德尔到双螺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尹哥评书 | 基因前传:从孟德尔到双螺旋 | 北京时代华文 | 遗传学 | 评分8.5】
作者:[台]陈文盛
“新事物诞生,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牛顿看见苹果掉下来,詹姆斯·瓦特看见一壶水沸腾,伦琴弄雾了底片。这些人够聪明,把平常发生的事转换成崭新的东西。”
——弗莱明,青霉素发现者。
如果用通讯举例,从1G到5G,大热的《基因传》描述得比较清楚的是3G、4G的故事(也基本上忽略了中国籍/华裔的贡献,和3/4G问题类似),在2005年之后的NGS和海量基因数据产出其实没有太多涉及,而作为奠基的1/2G,也描写的不够详尽,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题为《基因前传》的由来吧。
题目虽然有蹭热点之嫌,但内容真是不遑多让。从推荐序开始,你会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极其严谨的思辨精神。全书12章,都用两个名词的并列短语做章题,比如第一章写孟德尔的,就用了“鸽子与豌豆”。然后每一章又引用了某位大咖的名言,比如第九章引用了莫诺的“对大肠杆菌是真的,对大象也是”,充分说明了演化同源性的本质。
在P116页的内容,修正了我之前的观点,即赫尔希和蔡司通过“果汁机实验”——用噬菌体实验证明了DNA而不是蛋白质才是遗传物质。
在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科普读物里,都用“细胞里检测不到硫,而上清液中检测不到磷”这样绝对的描述。但实际上,在这篇1952年的论文原文中,讨论部分谨慎的描述了这几个待澄清的问题:“有没有不含硫的噬菌体物质进入细胞中?有的话,它是否也能传递到子代噬菌体?磷是否是以直接的噬菌体物质的形式直接传递给子代,如果是间接传递的,那它可能不是遗传物质”。
这几个问题是我们“直接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容易忽略的,而这几个疑问,两位主要作者一直到跟踪了放射性物质传递到子代噬菌体的实验之后才得以拼图完成。这恰恰符合了我们常说的科学思辨精神的精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如果从酿酒开始算,那么生物技术产业已经诞生了数千年。但生命科学是何时诞生的?我想,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算是给这百多年来的大潮拉开了序幕。今天听起来习以为常的知识,在那个年代要颠覆神创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今天,小学生都知道DNA是双螺旋结构,但在1953年之前,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这个答案,并且错误预测了很多次。其实直接知道答案并不一定有意思,倒是寻求答案的过程、特别是那些关键细节颠覆和迭代的真相,会更加引入入胜。
罗马城并非一夜建成的,今天,当我们安心享受基因技术带来的福祉时,也应该透过技术本质,看看这些构建罗马城的墙砖是如何一步步垒上去的。
一点内容值得讨论,本书本次修订在最后部分提到了文特尔的合成生命计划。作者对于仅仅通过更改遗传物质来实现功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只是投机取巧。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见仁见智的。
我们不能因为DNA的发现就否定了染色体发现的贡献,或者说看不起用面粉做面包的师傅而苛求他应该从“种小麦”开始。如果这么说,所有的合成生命是否应该从大爆炸形成元素开始?我们从自然界中的所有发现,本质上都是模仿中的创造,这也正印证了我们原本是自然的一部分。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大师虽逝,其神由在。
■ ■■■■
荐书如传灯,科普即公益!一代人努力,让生命科学早点流行起来!
更多书单推荐,请点击下方“尹哥书单”小程序↓↓↓
— THE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