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九年首跌,“卷学历”没有考公香了?
连增8年后,“考研热”终于开始降温了:出乎不少人预料,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只有438万,比上一年回落了36万。乍看起来,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转折:2019-2021年,普通本专科招生逐年增加,分别高达915万、967万、1001万,按说考研大军的潜在基数更大了,但选择走考研这条路的人却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一,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当下年轻人不求上进的最新迹象,忧虑长此以往会有损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竞争力;但也有人说,年轻人只是变得更理性了,在看清现实之后,觉得还不如早几年出来找工作;还有人说,本来国内研究生数量就不必要地多,现在这样正标志着“学历崇拜”在退潮,这难道不是好事?
《青春派》剧照
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考研热”降温的同时,“考公热”却在升温:2023年国考资格过审人数超250万,同比增加了50万人,增幅达近十年之最;2024年国考也已有303.3万人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有史以来首次突破300万人大关,而竞争之激烈也已白热化,平均每个公务员职位有77人争抢。
虽然放弃考研的人未必都去考公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很多(也许是大部分)考生都只是为了谋个饭碗,考研和考公不过是摆在眼前的两条不同道路罢了。对无数普通家庭来说,这是很现实的选择:再怎么深造,到头来无非是“混碗饭吃”,那就要权衡哪一条路更能有助于自己实现这一生活愿景。
“考研热”之所以延烧多年,表面上看是“学历崇拜”,实际上对很多考生来说也是迫不得已。本科学历早已是招聘信息的最低限了,连以实用技能著称的程序员都开始设定学历和学校要求了,有张研究生文凭,好歹也能增加点竞争力。那会至少还有高薪岗位吸纳就业,再不济,还有教培托底。
《百万日元的女人们》剧照
一直有人抨击这些年研究生教育的种种畸形现象,大学成了高中教育的延续,而研究生又成了大学的延续,现有研究生教育总体没比本科高多少,很多根本不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也一窝蜂考研,只是多混几年,这样无意义地“卷”到底有什么必要?
这两年大学生群体中盛行这样的说法:“找不到好工作就考研。”有考生三战都没成功,但仍然在考,因为考研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尤其对二本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本科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学历作为敲门砖,你或许连面试机会都得不到。
这样,无数大学生被驱使着去拿到文凭这张入场券,却未必让他们真正产生多少学习热情——事实上,许多大学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也普遍低落,他们甚至不耐烦老师讲得深入,因为他们只想轻松过关拿到学分和文凭。有些人甚至觉得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都不重要,找个简单容易的就行了,反正考研也只是为了拿一张新的文凭。
《垫底辣妹》剧照
从2015年起,考研风潮一直在上涨,很多人在高中时期规划未来时就已受到影响,一位有过这一心路历程的年轻朋友说:“那会在我们这些高中生心里,考研就像高考一样,是一个绕不过的升学门槛。时过境迁,当时的高中生到了大学,慢慢接触到了学长学姐嘴里的就业信息,自感找不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或者说还没有做好‘成人’的打算(因为工作意味着独立走向社会),于是选择读研留在自己熟悉的学校环境里,同时也可以学历升值,保留一个未来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
另一位二本的应届大学生和我说:“我周围每个人都在考研。从小到大,学生一直被推着走,别人干嘛他也干嘛。不少同学上大学是稀里糊涂报了一个专业,然后又稀里糊涂就去考研了,就这样本科混四年,研究生再混三年,都是为了一张文凭。经济不景气了,工作难找,有的人甚至只是想多读三年,把研究生时期作为逃避进入职场的缓冲期。”
《二十不惑》剧照
那为什么现在“考研热”退潮了?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考研只相当于延毕,但研究生学历仍然不足以保证就业——学历当然重要,但也不是有了学历就完事了。对于二本学生来说尤其心酸而讽刺的一个现实是:由于硕博学历泛滥,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倒是会注重看你本科院校是哪里,因为据说这才真实反映你高考时的实际学力,这就在很大意义上抵消了研究生学历的符号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考公当然就成了具有吸引力的选择,特别是考研只能报考一家,考公可以有国考选调省考市考事业编,机会相对来说会更多。此前之所以那么多人考研,一个现实的考虑是,考研好歹录取率还高点,但考公的话20:1就算是很小的报录比了,大概率是无用功。不过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考研录取率近年来在下降,如今就业又太难,硕士博士照样找不到工作,花了多年时间、精力、金钱还不能保证有个好工作,那考研意义也不大了,很多人就此选择放弃。何况体制外企业说不定35岁就要准备下岗,研究生毕业出来工作会不会时间也太迟了?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商科往年算是各专业中好找工作的,研究生学历更是加分,但现在,一位在读大学生告诉我:“考研的性价比正在降低,研三的同学在找工作时面临的困境,跟我们本科生是一模一样的,并没有得到多大的优势,都投同一个岗位,都会在一个面试间里竞争一个岗位,而多读了三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找工作的压力会大本科生很多,从自己到家庭,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考研报考的学校差别不小,双一流大学保研人数特别多,比较难考,而双非一本二本院校的研究生文凭又不具备很好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很多双非一本或二本的学校报考率和命中率都在下降,命中率的下降又导致考研人数的下降。目前各个家庭经济压力那么大,本科毕业就算不工作,在家啃老,花费也总比去读研低得多,也要为家庭承受考虑了。
从这一意义上说,当下考研人数的下降,与其说是“学历崇拜退潮”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变化,倒不如说是就业市场形势变化之下,人们根据风险重新调整自己人生规划的集体选择。高学历高薪的就业岗位本就不多,这就势必会迫使人们为了少数稀缺资源挤破头。职场新人不得不接受自己找不到好岗位的现实,就算有硕博学历也极大概率找不到好工作。望遍择业市场以及有可能的其他出路,考公居然成了最佳选择。
《县委大院》剧照
不少人考研的目的是为了参加人才引进(减小考公考编的竞争压力)和选调生资格,同样是为了方便进体制。这样一想,考公是直接进体制,两者并不冲突。公务员不好考,录取率低,但应届生考上的概率更高。如果研究生毕业还是要考公,倒是能多考几年:考公有年龄限制(18-35岁),应届毕业研究生(非在职)则可以放宽到40周岁以下,不过,应届才享受放宽的一次性机会,有谁想40岁硕博毕业才进体制吗?试想一下,既然考研的就业不确定性大了,录取率还降了,考公却欢迎应届生,如果考研失败,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再去考公,损失就更大了。
趋利避害、厌恶风险是人的本能,同样是找个饭碗,那能捧着铁饭碗当然更安心。如今对很多人来说,三年之后再就业,不如现在就赶快找个工作,尤其是体制内的工作,于是,近两年来考公、考招教、考事业编的人数都在激增。虽然考公成功的概率很小,但“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说不定考上了呢?何况,考公对学历限制较少,985、211和双非院校都在同一起跑线,这对本科背景相对较差的人非常友善。
《乔家的儿女》剧照
明了这些,我们就能意识到,考公考研的此起彼伏,并非偶然,一旦形成后也很难迅速扭转。问题也正在这里:这乍看起来是千百万个体基于理性做出的集体选择,但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不是好事,却很难说。
诚然,当下的现实促使人们重新冷静认识读研的必要性,但蜂拥去考公,却又意味着许多年轻人才厌恶风险,相比起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创新事业上,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更多人宁愿去参与分蛋糕。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不是去责备年轻人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是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托底保障和市场机会,让他们能安心在时代大浪中冲浪,得到更好的回报。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