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重磅!经纬张颖内部讲话:2024,四大关键决策

重磅!经纬张颖内部讲话:2024,四大关键决策

公众号新闻

口 述:张颖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

编 辑:贺锦格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随着2023年逐渐走到尾声,回望这一年,外部大环境变化多端,从巴以冲突到欧美通货膨胀……人们不断审视这背后复杂的一系列问题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亨廷顿,曾经将世界分为七大文明圈,他认为一切冲突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根本差异,而冲突是差异的产物。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更愿意将人类的历史看待成“因为冲突而汇聚到一起”的,比如冷战之后的欧盟、贸易全球化。


越是面临共同的威胁与挑战——如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气候和环境的危机、新技术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扩大……这个世界越可能重新走向联合。今天这些负面的挑战,才让人类基于此分享着彼此共同的命运。


他更同意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那么在大环境下,投资者该如何看待变化?如何找到结构性机会,如何练好内功应对挑战?近日张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投资思路、对当前形势的看法,以及他亲身前往美国后对中美关系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本文为演讲全文,干货满满,细细品读,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我们如何该看待变化


恐惧与希望推动了人类命运的发展,也同样是我们在风险投资这个领域的火箭推进器。我是做风险投资的,我还需要在纷繁芜杂中保持自己秉性的底层乐观。


看了现实中很多困难的例子,我越来越认为,现在大环境的挑战带来了一个明显结果:我们进入了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时代。


现在资金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缺乏生命力的公司逐渐融不到下一轮了。但与此同时,那些有顽强生命力的公司会更受到追捧,不愁融资。没有以前那么多非理性的资金搅局,优质公司反而能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这些变化对于有准备、有能力的创始人都是机会,以前那种“劣币扰市”的现象会少很多。


所以这些创始人需要思考:你是不是“良币”?怎么证明自己是“良币”?如果是,当前你要怎么跟竞争对手拉开更大的距离……


现在确实不是曾经遍地黄金的时候了,全球都是如此。这两年很少见到中国企业在美上市,在以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是一个相对闭环、增长大于一切的商业模式,哪怕巨额亏损也可以去上市,但现在几乎不可能了。


有不少创始人现在还乐观地认为,能够比以前稍微少一点的融资金额就能上市。结果真的到那一天才发现,最后融到的美元资金几乎是零。我们不去讨论对与错,但这就是美国市场的现实。


如果要说其他市场,比如香港,现在成交量大概是美国市场的三十四分之一。A股则是因为提高了IPO标准,对“科创属性”和持续盈利性都提高了要求,以及“窗口指导”也支持了一些行业、限制了一些行业,虽然上市节奏总体在放缓,但质量在快速地提升。


这些现实导致了身边很多朋友变得悲观,但如果你回顾历史,惨痛的“坏时候”数不胜数。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困难,在历史的维度里比较,其实算不上什么。


现在,我们需要更好的心态,要相信中国的国运,以及在这个基础上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在内部也经常说:“弹药充足,总有机会”。我们要充分认清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的限制,要关注那些容易在顺境里被忽略的、本质的、不变的东西。


从纯投资的角度来说,虽然移动互联网赛道已经停滞好几年了,但中国市场蓬勃发展,持续有新的领域在崛起和超越,甚至达到全球最顶尖的水平。比如电动车、新能源产业链、智能制造等等,都在不同的细分方向上持续超越海外。


正如刚刚我所说的,足够耐心、相信中国,这其中的一大前提是要有充足的子弹。


我们如何应对未来?


要有耐心不等于躺平,更不是一刀切地停止投资,我们还是要看到那些结构性机会。我想先说几个关键词:政策同频、团队认知、流程优化、严谨极致。


1. 政策同频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而2023年就处在第三次浪潮中。


第一次浪潮是土地和生产之间关系的改变,人们开始脱离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渐可以自由发展了;


第二次浪潮是世界工厂和房地产,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覆盖全球。在这么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在很多制造业领域开始取代日本、韩国、欧美,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现在我们处在第三次浪潮中,它由能源结构转型和智能制造组成,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化2.0,这就是我们投资的重中之重。


新能源产业是能源结构转型的代表。有个直观的数据,中国在2023年上半年的整体汽车出口(包括燃油车),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其中,电动车出口占整体的25%,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增量。


我们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投了理想和小鹏的机构。我们以这两家公司为新能源领域的“节点公司”,顺着电气化、智能化,再延伸到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细分领域。


其实稍微细想一下,如果没有电动车的普及,就不会有今天动力电池的局面,而动力电池又拉动了储能电池,让人类储存电力的成本大幅下降。如果没有储能,光伏和风电这些不稳定的电力就无法高比例并网,而它们恰恰是改变能源格局的基础。


2. 团队认知


我非常有信心地说,在移动互联网切换到科技时代的过程中,经纬是在整体认知切换和提升上,特别是在实战中阶段性证明自己的少数几家机构之一。这个过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里面涉及到团队每个人的认知提升、天花板突破,还有如何真正把大量子弹放到正确的人手里。我觉得我们阶段性做到了,而且我们有信心以后会越做越好。


3. 流程优化


在过去三年里,我尝试了很多工作方法,其中有最大提升的就是形成了一套工作流程:我们先定制目标,再去设计、优化、迭代流程。


我逼着所有投资和投后的同事都这么去做,这些流程我们经常以季度为单元,有时候以月为单元,来做重大调整。


因为过去的不少假设,在执行后会发现不成立。有些地方需要更严,有些地方需要更松,有些地方需要给空间,有些地方需要考虑到人性等等。


4. 严谨极致


我时常提醒团队要珍惜每一分钱,要对未来空间的判断足够严谨,对后续发展的节奏要有足够正确的预期。


以前基于大环境的宽松、上市的便捷,在竞争中导致整个头部基金都很“浪”,但这种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在投资上,对每一分钱的严谨程度,就要以这是最后一期基金为底线。


我们从早期的移动互联网,到今天的硬科技,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这些都是做早期投资所必须经历的一部分。


我们始终在尽全力研究眼前和未来的机会,力求找到当下和后续最合适的投资逻辑,这才是重中之重。如果投资逻辑是每个当下最合理的,那无论周期如何波动,顺境或是逆境,我们就都能睡着觉。


在这里我还想补充一下我对中美之间的观察。8月底我去美国出了一趟差,我从旧金山一口气开车到了纽约,给我最大的冲击有四个点,这些与我们判断未来的大势也有帮助。


第一,美国在变得更加分裂。美国经济在短期非常红火,通胀在经过几次加息后看起来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对现在的经济降温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美国的政治分裂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民间,随着特朗普被起诉,很多事情变得越来越极端。他的支持率也在提升,给明年的大选带来很大变数。


第二,不少美国公司的人均效率恢复得比较缓慢。到今天为止,很多美国公司都没有解决让之前因疫情远程办公的人回归办公室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这大大影响了人均效率,越大的公司问题越大。很多员工已经搬离了工作的城市,或是到了郊区。当大公司想招自己的员工回来办公室,不用说一周回来五天、四天,哪怕是三天,很多人都直接拒绝,人均效率其实很受影响。


第三,在很多领域中国的优势依然非常大。在电动车、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方向上,我觉得中国在全球是有系统性优势的。


我们谈创新时,有些是领头羊式的创新,有些是基于工程、应用型的创新。要理解的是,创新从来没有唯一的方式,只有你在技术曲线上处在的位置所带来的方式。


如果站在人类技术前沿,那你可以是试错与分散式的、美国式的;如果不是,那你的创新也可以叫“举国体制”与“科研攻关”。


这里的“关”意味着你知道目标是什么,这是中国式的。我们不能小看这种系统性优势带来的迭代与超越的速度。在世界分工中,每个国家就是有自己不同的创新方式,这是由阶段决定的。


另外对于产业链转移的问题,我知道大家讨论这个也比较多。我很想引用库克的一个观点,他说:

以前流行的看法是,跨国公司来中国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但其实中国很多年前就已经不是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了。跨国公司来中国的原因其实是中国的制造能力,是中国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技术广度,以及技术种类。比如苹果的产品需要的先进生产工具,其精度、模具和使用材料都是领先的。但如果要在美国召开一次模具工程师会议,我都不确定他们能否坐满一个房间,而在中国,相关的人才数量多到能塞满好多个足球场。



只因劳动力成本因素而迁移到海外的,我觉得对中国的先进制造产业链没什么威胁,因为不涉及核心技术。如果因为战略考虑而离开的国际公司,为此成本会加大2-4倍。


长期来说,只要中国持续发展,他们慢慢地仍然会回来。除此之外,中国大规模的产业链流失没有可能。


在今年,反而我看到的更多是中国内陆省份的出口正在蓬勃发展,从沿海转移到内陆。相比之下,其它潜在竞争的国家,反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第四,我认为未来“卡脖子”一定会存在,但硬脱钩不可能。在高端领域,比如AI、量子计算、先进制程的芯片等等,美国一定会采取“卡脖子”策略。但是在其他领域,美国公司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包括美国为了自己的增长、降低通胀等等因素。


如今随着俄乌战争和以巴冲突的出现,有更多美国之外的国家意识到,与中国持续保持良好关系、与中国做生意是必须的,没有第二种选择。所以欧洲和其他国家仍然会积极与中国贸易、交流、交叉投资,来维持自己国家的经济和压制通胀。


而在前沿领域,其实“卡脖子”一直存在。最近有本新书叫《潮起》,也讲到了这个观点。这本书在调研了500多位工程师、企业家、政府官员之后告诉我们,其实“卡脖子”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那时候中国的汽车产业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方法,但在很多中外合资企业里,不少技术合同最终都没有兑现。中方能拿到的技术图纸,往往都有“一堆窟窿”,很多信息都被拿剪刀从图纸上剪掉。


最后实现突破的,还得靠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说,现在中国离美国最尖端的科技是有一定距离,缩短还需要时间、金钱、资源、国家扶持。但我们有庞大的市场,最终突破是大概率事件。


像最近华为Mate 60的7纳米芯片的突破,现在只是一个良品率的问题,是一个工程问题,我们的生产力很强大,彻底突破只是时间问题,会大大缓和压力。


在未来,我还认为会有一波非常惊人的中国公司全球化2.0。这类公司不像以前的APP、广告营销,不再是非常轻的公司。它们也不同于更早一辈企业家,因收购把产品带回中国的出海。


这新一波公司在走出国门后,他们在当地建厂、建立研发子公司。他们更在意形成一个闭环的组织体系,把中国优秀的制造能力外溢出去,比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医药上游等领域。


当然,新航海时代也并不容易,很多可能会失败。我现在也看到很多经纬被投公司,在全球化2.0上开始有了自己的雏形。我现在也会把创始人在全球化这方面有没有思考、有没有具体行动、天花板有多高,变成一个核心的判断因素。


修炼内功,有底线地竞争


1. 要形成多种看世界的模型


如今世界变得很快,前几年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快速变化,现在还要叠加地缘政治因素。很多企业的护城河一次又一次被跨越,那么我们机构应该选择怎样的节奏感?


我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养成用多种模型思考的习惯,不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看透现实。比起站队,更应该更中立地去思考价值与意义。


以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过很多商业模式,看过很多团队,脑袋中形成了好几种模型的总结,可以很快做出一些判断。


如今硬科技时代虽然方向变了,但方法也是如此。我们一年看几百个项目,就是希望能够从中总结提炼出模型。


每当遇到一个新行业,我们先去研究产业链,研究上下游,看国内和国外的成功上市公司是怎么做的,再去扫几十个、上百个项目,寻找其中占据产业链高地的公司,在董事会讨论中学习,最后建立认知形成模型。


很多人说硬科技领域太难研究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从电动车开始,顺着电气化、智能化的大逻辑,在电动车新车销售渗透率在不同的阶段时,就对应了不同的投资主题。


比如在2%-5%时,对电动化和智能化影响最大的元器件就是最佳选择;


在5%-20%的爆发期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底盘、车身、控制五大领域都是很好的选择;


在20%以上,一些应用成为了新主题。


由电动车还可以深入到泛新能源行业,包括从动力电池到储能。当然具体的顺序,没有固定模式,完全因人而异。


2. 修炼内功,拒绝平均主义


现在我们更加重视练好内功。我们对每个项目都要求极致的尽职调查,花大量时间。


我们有内部的尽调团队,也有外部的专家团队,完全数据导向。再加上对行业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哪怕投资节奏会放缓,但要力求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项目。


在团队上,我以前也说过,任何一家投资机构,80%的收益其实来自五个人,甚至更少。我们少数几个资深合伙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判断当下、中期,谁能成为这最核心的四到五个人,然后把他们放到正确的岗位,赋予他们更多的投资权力。


在项目上,我现在花更多时间在“压舱石”项目上。什么叫压舱石?就是我们过去投资的理想、小鹏,特点是大金额、高增速。不管是我们的早期还是成长期,每一支都要有三到五个压舱石项目。很多时候我们回头复盘,越有争议的项目,越有可能最终做大。


在内部,合伙人之间也经常互相“拍桌子”,我希望能促成一个良性的、数据导向的、有深入调研之后的“拍桌子”氛围,最终再去达成投资决策,往前推进。这里面也许会有失败,但是我相信最终的大项目,一定来自这样的争论环境。


3. 责任感


最近一年,我能明显感受到很多行业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包括我们自己。哪怕再强的公司,稍一放松,就会被对手追赶。有的时候,一个行业会被盲目竞争拖垮。甚至在最疯狂的时期,不少竞争手段都是病态的。


如今我更加看重责任感这个品质。既然选择做某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要细心、用心、有超强执行力,还要有底线思维。


即使面对惨烈的竞争,但依然不可突破道德底线。对于经纬来说,如果我们辜负了别人,我们会感到非常内疚。


所以我们也把自己的钱,投在经纬每一支基金里。我觉得,人还是要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我要托付别人,我希望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能够忠诚做事的人。


经纬从2010年开始,就做了第一支人民币基金,开启了人民币投资。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也和地方产投、地方政府有很多互动,经纬在今年也和厦门市政府做了一次蛮有意义的互动,我们带了几十家新能源、硬科技的企业去厦门,效果很不错。


我们支持的很多创始人,未来都可能成为各个赛道的头部公司,或是某个区域的龙头公司。


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迷失在短期的激烈竞争中,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抱更大的格局,争取能把公司,甚至整个行业带上国际的舞台。


远离无意义的人和事,聚焦再聚焦


以上是从机构层面来说大家应该怎么做,最后我想从个人角度,来说说我的一些思考。


1. 保护好自己的财富。


管理好自己的钱,不要把之前“时代红利”下赚到的钱,在今天用自己的“努力”和“真实的能力”亏掉。尊重专业、尊重耐心、尊重分散式布局,凡事行动前要有前置性思考,保护好自己的财富。


做投资,一定要非常耐心,一定要等到好机会出现。否则就要保持纪律,当然这是反人性的,不容易。


这时候总有年轻同事会私下抱怨,为什么自己没赶上前些年能频繁出手的好时候。我只想说,人活到最后,你配得上拥有什么,基本上就会拥有什么,可能早一点,或是晚一点。


先别抱怨时代,而是每一天都追求比醒来的那一刻多增长一点认知,每一天都把手头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机会不总是肉眼可见的,而是出现在不经意间。但能否抓住它,总是源于长期坚持,源于每一天的努力。


2. 保护好家庭。


保护好自己的家庭,家庭与个人的选择一致。有很多事情,其实需要以家庭为单元去思考、去讨论的。


大多数时候,个人的角度与家庭角度是高度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这时就应该多想想。


创业者是一重身份,意味着你对社会有责任。但你对家庭也有责任,不能完全把家里的每一分资金都All in来创业。


你需要给家庭设定一张“安全网”,比如房、车、日常生活和未来家庭教育所需的资金,每个人的金额不一样,但需要严谨地想清楚,尽量把这笔钱放在一边,这是一张能让一个人在创业道路上安心奔跑的安全网。


创业不等于盲目的All in,更多的是在多个维度上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并建立长效的学习、复盘和迭代。


我坚信在没有太多家庭和生活的后顾之忧下,剩下所有的钱和精力都可以聚焦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这也是经纬亿万创业营所强调的一个点,健康生活,需要平衡。


3. 保护好自己。


做更健康的自己,要有更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这个年龄,每天你都能看到越来越多健康上的突发事件。


小有成绩的时候,要保持头脑清醒,找到一个工作之外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同时要更加远离那些不靠谱的人和事,不要让他们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我对轻重缓急分得很明确,每天对自己的时间安排非常苛刻。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多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其实我们每天碰到的70%的事情,可能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更多地甄别,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把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最好。


4. 聚焦,再聚焦。


大家都听说过8/2法则,我知道有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就是这么做的。


今年我接触过一家工业机器人的创业公司,他们80%的利润来自20%的业务。于是他们就主要聚焦在这20%的业务上,是一个核心零部件,这家公司业绩很好。


我还接触过一家做电池电芯的公司,他们说在这个行业里面,有20%的产品技术是最难的,很多人畏难而选择不做,但他们就集中所有资源,攻克了这个难题,如今发展得也很好。


这些都是聚焦那“20%”所带来的成绩,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包括我自己,一定要认清哪些是自己的先天优势,哪些是劣势。


在今天的大背景下,更要进入自己具有优势的领域,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结语


经纬至今已经成立了15年,我们能走到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绩,靠的不是预测经济周期的变化,而是一直在寻找一些不变的东西。


比如就投资的实操来说,寻找“快”就是一个不变的东西。中国很多产业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快”的基础之上。


以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迭代,抢占到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往往就能取得最快的增长。在前些年,很多中国产品在这样高速迭代下,已经反向超越了美国。


如今在智能制造时代,“快”一样是那个没变的东西。在汽车产业,此前传统燃油车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的研发,七年时间的全球销售,才能收回成本开始盈利。


但现在中国的智能电动车企业,已经能做到两年就迭代一个平台,并且这成为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因为如果不能在两年之内迭代一个平台的话,这个车型无论是在智能化方面,还是在续航里程方面就都跟不上。


还有像光伏产业,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重要的技术迭代。一个新产线如果不能在两年之内实现产能交付,基本上也会被淘汰。


中国发展到今天,就是靠自己的速度取胜,公司也是如此。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速度,速度背后体现了你的战略取舍,意味着你能比竞争对手更早预知、预判、屡屡胜利;同时你又有更好的团队配置、灵活的作战单元与不冗长的决策流程等等……


这背后最大的价值闪光点,还是你的文化能做到上下一心,这才保证了你可以快。快才是遥遥领先的不二法门。


对人类来说,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不变的东西无非就是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这个更好包括了生命的延长、价值意义的找寻等等。


但在商业化的领域,它亦包含了对能源的探索,以及对空间的探索,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对绿色能源运用的讨论、对储能的需求讨论等等。


在空间上,其实就是对疆域的探索,包括对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探索。


比如我们如火如荼的电动车与航天事业,70年代以后,我们一度以为去往月球就是探索的终点了,但现在我们重新燃起了对跨行星的渴望;


而在数字世界里,对于元宇宙或者是大模型带来的AI的探索,都在为我们获得新的精神疆域推波助澜,它也许可以面对人类最终极的恐惧。


渴望超越现有的限制,去追求更伟大的东西,这是我们永远不变的核心目标。所有的突破,无论是商业上的还是文明上的,也最终来源于此。


保持乐观和审慎,同时保持因敬畏让我们生出的责任感,这些终将让我们比所有人都更能接近这个目标。


本文转载自“正和岛”(ID:zhenghedao),聚焦商界大势与大事,理性地判断,建设性地表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奢侈品在中国的2023十大关键词2024,AI芯片的三场关键战事潘功胜最新讲话!经济形势、人民币汇率、地方化债、房地产...都有提及11月20日,蔚来李斌内部讲话流出:首个车企合作换电业务将落地九州通2023年三季报点评:营利持续双增,四大战略成效明显【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证监会重磅发布!事关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则,"铁公鸡"等将被重点关注!看五大关键点姚洋:2024,对经济发展谨慎乐观|前瞻20242023年平均温度已超出工业化前水平1.48摄氏度;美国载人登月任务推迟至少一年,面临三大关键问题 | 环球科学要闻2024 rav4 油车 le四驱刘润:看清2024的6大关键线索《2023电影报告》:五大关键词成为年度亮点!三大关键词看2023安博会!安防巨头大模型混战,机器人机器狗看花眼城市NOA的「元年」与「虚火」、拆分与抱团取暖...2023年,智能驾驶「十大关键词」独家 | 蔚来李斌内部讲话:长期主义不是不做好短期执行的借口原来我们一直都活在梦中68 奔赴南疆希拉里刚刚,证监会发布!衍生品交易迎规范,看四大关键点乌镇夜话:产业升级抵达关键路口 互联网下半场如何抢抓关键机遇?周末重磅!证监会、交易所刚刚发布!提高融券保证金比例,分类限制战投配售股票出借,四大关键点来了创业内幕 | 创业中每一个关键决策,都有科学解题范式经纬张颖2024最新分享:靠时代红利赚到的钱,千万不要用真实能力亏掉!走进“万亿GDP之城 ”常州 | 经纬张颖常州创融汇的发言实录重磅!重磅!重磅!华人今年回国过年将买到便宜机票 每周往返国内航班增至70班​经纬张颖:浪潮之上不要“浪”金错刀十年演讲:2024,这四大变化即将发生!刚刚,四大行重磅发声!央行、证监会陆续表态,什么信号?财政部最新公告:零关税梦境记录New Year's fireworks 2024 LIVE: NYC's Times Square ball drop江同志逝世一周年,他三次内部讲话藏着中国崛起的大智慧2024年十大关键技术趋势与挑战Strong start 2024北京协和内部讲座,讲完全场鸦雀无声!黑鹰博物馆Blackhawk museum (下)2024,寻找“拐点”|地平线:站在高阶智驾量产普及的关键节点重大进展!这个领域重磅利好!人工智能巨头突遭空袭,四大背离显现,发生了什么?为持有人挽回损失是当务之急!基金经理道歉,四季报四大关键词曝光【美坛综艺秀假日篇】Best wishes for 2024!游纽芬兰散记:奇特的绿角地质景观经纬张颖:今天要用以前20倍的严谨,来对待每一个决策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