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基辛格去世,他留给中国什么?
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数十年来,基辛格对中国进行了上百次访问。今年7月,刚刚度过百岁生日的基辛格“突访”中国。
基辛格咨询公司官网发文进行悼念,回顾了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悼文中,和“China”相关的内容多达11处。
一、从学术界到政界,一炮而红
基辛格1923年生于德国,为犹太人后裔,1938年因不堪纳粹对犹太人迫害,全家迁居英国,同年转到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
二战期间,基辛格曾在美国陆军中服役,战后在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1952年基辛格获文学硕士,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步入政坛之前,基辛格专注于学术,他曾任哈佛大学国防研究班执行主任、防务研究计划主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等要职,经验丰富。
在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中,基辛格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从而使他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一炮而红。
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后来尼克松却战胜了洛克菲勒,并最终赢得了大选。
竞选中,尼克松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决定聘请基辛格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就这样,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校园到华盛顿走马上任,实现了由学术界到政界的转变。
二、影响美外交政策的重磅人物
从政之后,在1969到1974年,基辛格任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
这期间,1973年9月22日,时年50岁的基辛格正式就任美国国务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和第一个兼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
在尼克松和福特总统任职期间,亨利•基辛格一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要职,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影响力。在任职期间,他推行“均势外交”,对当时的苏联实行缓和政策;并在中东问题上始创“穿梭外交”。
在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基辛格于1971年7月9日秘密访华,为中美建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础。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
基辛格还是结束越战谈判中的美方主要人物。1973年1月,他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
1977年,基辛格退出政府任职,当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此后,基辛格还在乔治敦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美国—中国协会主席等职。
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普通中国民众当中,提起美国政治人物,基辛格是一个具有高认知度的名字。这位与中国打了40多年交道的“中国通”,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1年7月9日,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特使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执行代号为“波罗一号”的秘密访问。
当时,由于此次访问全程保密,基辛格悄悄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转道北京。
1971年7月9日12点15分,基辛格等人乘坐的飞机准时降落在南苑机场。
基辛格在北京逗留了48小时,周恩来同他举行了6次共计17小时的会谈,双方就台湾问题和尼克松访华时间安排等,进行了友好磋商。
周恩来会见基辛格。
1971年7月11日中午,基辛格离开北京。4天后,尼克松总统突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对美国观众说:“我派遣基辛格在最近的世界之行中前往北京,以便同周恩来总理会谈。我现在宣读的公告,将同时在北京和美国发表。”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在北京,停留了不到48小时的基辛格与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展开会谈。这次秘密会谈,奠定了中美两国进一步交流沟通的基础。
这个被美国报界称作“尼克松震撼”的公告令全世界目瞪口呆。一位美国总统就要访问中国,这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
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随后发布了《上海公报》,宣布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作为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推动者,基辛格在中美关系“破冰”中发挥的作用,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忘记。
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迎来标志性的重大时刻。
基辛格曾表示,第一次访问中国后,他此后已有100多次踏上这片土地,“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2023年7月,刚过百岁生日的基辛格再次访华,这是他最后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多年来,基辛格关注中国,自称专长是“认识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并对“中国思想和中国人民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这种了解,他重视美中经贸关系的积极作用。
熟悉中国的基辛格,在88岁高龄时出版了《论中国》一书,试图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中国,包括理解美中经贸交往的漫长历史。
基辛格不止一次强调,美中合作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他表示,“期待美中两国都确认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世界秩序”,双方应把友好与合作作为共同目标,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基辛格在美国外交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更是中美关系一路走来的历史见证者。如今,这位老人走完了他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从此,外交界又少了一位传奇人物。一个时代,也随他的离去而逐渐远行。
四、以“知华”打动新一代中国人
基辛格打动新一代中国人的是他的“知华”。其著作《论中国》是中国几乎所有研究国际关系学者、学生的必读书目,《纽约书评》称此书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
基辛格在书中记录了他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用厚达600多页的大部头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他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告诉世人:当今平衡全球力量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不久前,基辛格又专门为《论中国》一书中文版出版10周年作序。新序篇幅不长,浓缩了这些年来他对中美关系方向的思考。基辛格先生直言不讳指出了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和分歧,再次表达了对中美关系走向的深深忧虑。
与此同时,他特别强调指出,在核武器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时代,两者都不缺的中美两国必须竭力避免一场代价高昂的冲突,求同存异才是中美交往的正道。
基辛格推动历届美国政府奉行积极对华政策,致力于中美关系发展成为他外交生涯中最华丽的篇章之一。
2015年基辛格访华时,发生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小插曲。因舟车劳顿,92岁的基辛格在座谈会上当众打起瞌睡,助手见状只好打圆场说:“你们刚才提的问题太缓和,尖锐的问题才能刺激基辛格博士。”
身在现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想了想,向基辛格发问:“1972年2月21日,您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还记得你们的车队有多少辆车吗?”
基辛格立马睁开了惺忪的双眼,答道:“大概30或40辆?”金一南回答:“不对,107辆。”因为那天,还是北京某厂学徒工的金一南,被尼克松的车队挡住了上班的去路,他在停下的公交车上与乘客们一起大声数出了车队的汽车数量。
他打趣道:“我上班从未迟到,就那天迟到了。”全场哄堂大笑,基辛格也变得精神抖擞了。茶歇后,基辛格对着金一南的方向鞠了一躬,说:“现在,我为43年前那次耽误你上班,正式向你道歉。”
五、希望中美两国永远不要兵戎相见
美国《政客》杂志称,基辛格逝世,享年100岁。他是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官。
《华盛顿邮报》称,基辛格是一位学者、政治家和著名外交官,在尼克松(Richard M. Nixon)和福特(Gerald Ford)两任总统执政期间,对美国外交政策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作为顾问和作家,提出了影响全球政治和商业的观点。
《纽约时报》称,很少有外交官像基辛格那样,既受到赞扬,又受到如此猛烈的抨击。他被认为是二战后最有权势的美国国务卿,时而被称赞为一个极端现实主义者,重塑外交以反映美国的利益,时而被谴责为放弃了美国的价值观,因为他认为这样做符合美国的目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基辛格年轻时逃离纳粹德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争议的外交政策人物之一。
报道称,基辛格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代名词。他因帮助安排结束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军事介入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因帮助中美改善关系受到赞誉。
七、习近平就基辛格逝世向美国总统拜登致唁电
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逝世向美国总统拜登致唁电。
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个人的名义,对基辛格博士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其家人表示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亨利·基辛格博士是世界著名战略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
半个世纪前,他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他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为毕生追求。
基辛格的名字将永远和中美关系联系在一起。基辛格博士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和怀念。
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将中美人民友好事业传承下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延伸阅读:
来源:央视新闻、央视中文国际、玉渊潭天、澎湃新闻、新华社、中国新闻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