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基辛格留给世界的“政治遗产”

基辛格留给世界的“政治遗产”

时事

全文3069字,图片7张,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文章首发于“有理儿有面”(youli-youmian),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辞世。作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思想家,基辛格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他的生命,成为了评估和理解国际关系的重要参照点。

基辛格是美国前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其政治生涯充满了影响深远的决策和外交策略,这些成就构成了他留给世界的独特“政治遗产”。
对于中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意义。回顾基辛格的一生,同时深入探讨他留给后世的“政治遗产”,特别是对当前美国政府一意孤行、霸权主义横行的政治外交,具有深刻的启示。
基辛格:和平主义的“大使”

基辛格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在越南战争中的和平谈判。
1973年,他与北越的勒杜克托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在结束长达十多年的越南战争中的努力。而基辛格的方法,则体现了他对国际政治现实的深刻理解和灵活的外交策略。
他的这一成就,不仅结束了美国在越南的直接军事介入,也为后世处理国际冲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人对基辛格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他在处理美中关系方面的积极做法,以及展现出的卓越外交手腕。
1971年7月8日,巴基斯坦。
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正在举行盛大的欢迎晚宴,迎接到访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
谁知大煞风景的事情发生了,晚饭吃到一半,基辛格突然抱着肚子,连连喊疼。
总统赶紧叫人把基辛格扶到里间休息。
巴基斯坦外交国务秘书苏尔坦·汗尴尬地宣布:基辛格可能是吃不惯我国风味浓郁的食物,再加上累了,病倒了!
随后,基辛格一行被送往巴基斯坦总统的休假别墅休息。
只是,基辛格博士随身还带个替身,去休假别墅的就是他的替身。
而他本人,已经被秘密送往巴基斯坦查克拉拉军用机场。
1971年7月9日凌晨4点,一架波音707客机腾空而起,于中午12点15分在北京南苑机场顺利降落。
叶剑英元帅前往迎接,并把基辛格一行送往中南海的钓鱼台国宾馆。

这次访华行动被称为“波罗行动”,名称取自于马可·波罗70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的冒险。
这次绝密的飞行之旅,打破了两国多年的冷战局面,迈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一步。
基辛格带着尼克松总统嘱托,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长达17小时的详细会谈。
在访华的短短48小时中,双方就台湾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等双方交往的关键问题达成了一致,并商谈了尼克松访华的细节。

这是一次足以载入世界史册的历史性会面,也是基辛格个人外交成就中的高光时刻。
中美关系格局的改变,从此开始改变整个世界。
除了推动改善中美关系,基辛格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努力也值得称道。尤其是在1973年的阿拉伯-以色列战争后,他的“穿梭外交”策略有效地促进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初步和平协议。
这一外交行动不仅显示了基辛格对复杂地区冲突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在处理国际危机时的灵活和策略多变。
作为现实政治的强烈倡导者,基辛格一贯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平衡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他的这些观点和方法在国际政治学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国家利益应当是外交政策的首要考量,而非理想主义或道德判断。基辛格的这一理念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都有所体现,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体来说,基辛格的政治生涯体现了他对国际政治的深刻理解、对复杂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在危机处理中的实用主义态度。他的“政治遗产”不仅为美国,也为世界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基辛格的这些贡献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然而,在回顾了基辛格的外交政策遗产之后,当我们转向观察当前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情形就显得有些“不太和谐”。尽管基辛格的时代和今天的世界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某些基本的外交原则似乎在近年的美国政策中被搁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困惑的霸权主义。
美国:把基辛格的“政治遗产”抛在脑后

让我们先来谈谈当前的俄乌战争。
在基辛格的时代,他通过精心策划的外交策略和现实政治手段,成功缓和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今天,面对俄乌冲突,美国似乎更倾向于挥舞制裁的大棒,而非寻求建设性的对话。
这种策略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有人错过了“冷战已经结束”的通知?
同样,今年10月开启的新一轮巴以冲突,美国又一次将基辛格的“政治遗产”抛在脑后。
在基辛格的时代,他以其独特的“穿梭外交”策略,努力为中东地区带来和平的曙光。然而在今天,美国在该地区的政策似乎仍然停留在“支持盟友”的旧轨道上,忽视了地区平衡和长期解决方案的必要性。
这种一边倒的政策是否有助于实现持久和平,还是只是在加剧已经复杂的局势?
更令人瞩目的是,美国与伊朗、朝鲜、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关系。
在基辛格的时代,他通过实用主义的外交策略,开创了美中关系的新纪元,并通过战略对话减少了美苏间的敌对状态。然而,当前美国的政策似乎更多采取了排挤和对抗的策略。
这种方法似乎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比对抗更能带来共同的利益和持久的安全。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倾向。
看似“为了世界的好”,实则“唯我独尊”的做法,在全球政治中制造了更多的紧张和不确定性。这种做法不仅与基辛格所倡导的平衡和现实主义外交政策背道而驰,也可能导致国际关系中的新分裂和对立。
简单总结一下,虽然我们不能期望现代的政治家们都能成为一个新的基辛格,但至少他们可以从这位前辈的经验中汲取一些智慧。毕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只是有时它的美国学生似乎有些“学渣”倾向。
基辛格的“启示录”
在反思亨利·基辛格的“政治遗产”及其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启示时,不难发现,当前美国外交政策与其理念存在显著的背离。
基辛格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关于如何在复杂的国际舞台上行走的重要教训,这些教训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警示美国政府目前的霸权主义行径时。
基辛格深谙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他强调的现实主义政策不仅基于国家利益,还考虑到全球力量平衡。
相比之下,当前美国的外交政策似乎更多地表现为单方面的霸权行为,不仅违背了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也忽视了全球力量多极化的现实。这种做法不仅可能激化国际紧张局势,还可能导致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孤立。
基辛格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建立在深刻的现实政治基础之上,而非简单的力量展示。然而,现今美国的外交政策似乎将“现实主义”误解为了“力量至上”,忽略了合作、对话和外交手段的重要性。这种策略的短视和潜在危险性,在处理国际冲突和建立长期稳定关系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当前的霸权主义不仅是对国际政治发展趋势的违背,更是对自身长期利益的挑战。在一个互联互通、相互依赖的全球化世界中,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无法有效解决国际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更多的对抗和不信任。
基辛格的“政治遗产告诫美国,国际关系中的稳定和和平需要基于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
基辛格的“政治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指引。在他的教诲中,我们看到了外交政策应有的智慧、平衡和远见。
相比之下,当前美国政府的外交策略显得过于简单粗暴,缺乏深度和远见,这不仅与基辛格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与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相悖。

通过这一反思,我们不禁要问:美国政府是否能从基辛格的“政治遗产”中汲取灵感,重拾外交政策的理性和平衡?
或者,它将继续沿着当前的霸权主义路径走下去,最终走向自我孤立和国际关系的新危机?
毕竟,历史总是喜欢给那些不愿吸取教训的人开玩笑。
希望美国政府不让基辛格的“政治遗产”成为被遗忘的历史课本。

图片源自网络 





 


 关注公众号:

有理儿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基辛格:世界秩序三要素,中国还缺什么美中关系见证人、百岁基辛格去世 曾10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查理·芒格去世,他留给世人5条人生哲学《湖天一览楼》1册6章(4.3) 龙潭战役(下)基辛格是美国的基辛格,不是中国的!突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出云的秋刚刚,基辛格去世了美国今天的局面,基辛格多年前早有预判!夏日美食笔记直播预约:下午2点,听张文江、郑诗亮分享基辛格的政治智慧与远见没有基辛格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基辛格!基辛格留下了怎样的思想遗产?突发!基辛格去世!100岁高龄,还在为中美关系万里奔波…100岁基辛格去世!美媒这样评价:几十年来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颇具争议的政治家英特尔CEO基辛格:过去给人傲慢感,现在要重新找回格鲁夫式文化美国的“政治内战”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四个月前最后一次访华基辛格的前三次访华,改变了世界水调歌头 跟相看兄学写99岁查理·芒格去世,他留给世人的52句忠告,读懂受益终身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百岁基辛格去世:他留下了怎样的政策与思想遗产?百岁基辛格去世,留下了哪些思想遗产?今天,100岁的基辛格去世了!他给这动荡的世界留下了什么?基辛格眼中的五代中国领导人基辛格去世基辛格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突发!基辛格去世!百岁高龄,仍为中美关系奔波…基辛格的“黑暗”遗产100岁基辛格去世,他留给中国什么?长篇小说连载《此世,此生》第五十五章三基辛格最要好的“老朋友”,究竟是谁?从OpenAI宫斗狗血剧,看硅谷的“政治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