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跌倒,印度吃饱?下一个遭殃的中国公司是谁?
◎海外掘金(ID:gold1849) | 杨轨山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于海外掘金(ID:gold1849),为原创作品,其他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在正文前署作者名、标来源,并同时转载文末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
“印度政府抢劫中国公司!”
五一期间,中文媒体、自媒体上,这样的标题不胫而走。
据路透社5月1日的报道,印度方面以小米及其旗下公司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非法向境外汇款为由,查扣了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555亿卢比(约48亿元人民币)的资产。
小米集团在接受国内媒体澎湃新闻的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致力于印度的品牌,所有运营活动都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我们仔细研究了当局的命令。我们相信我们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账单都是合法且真实的。小米印度公司支付的这些版税均用于我们印度版本产品中所使用的授权技术和知识产权。对小米印度来说,支付此类版税是合法的商业行为。当然,我们将与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以澄清任何误会。”
小米这次在印度跌倒,并不意外。因为,在印度倒过霉、而且名气更大的外国公司,小米不是第一家。
只不过,让普通人想不到的是,印度的吃相这么难看。
就在5个月前,印度才刚刚以逃税为名,向小米下了一份价值65.3亿卢比(约5.6亿元人民币)税款追讨账单。
印度政府上一轮的税收清查涉及20多家有中资背景的企业,OPPO、vivo、一加都在名单上。
不仅查税,印度当局还要求这些公司提供外国资金、持股和融资模式、财务报表以及经营该业务的主要高管的信息。
新一轮“抢劫”传到国内,不少网友都为小米的处境捏了把汗。
要知道当年诺基亚在印度的工厂就是这么结束的。
在网友们看来,如今的小米,好像一只待宰的肥猪,正深陷印度的“杀猪盘”陷阱——
小米最看重的印度市场,危矣!
或者不只是小米,而是中国在印度的投资都危险了。
小米在印度,真真儿是下了大功夫的。
从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的,小米迄今在印度拥有7座工厂,基本上向印度转让了大量的工艺和管理经验。
而且,小米更是践行莫迪“印度制造”的典范,其99%在印度销售的手机都是通过这7座工厂生产出来的。
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公布的报告,仅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就在印度市场卖出了800万台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为21%,名列第一。
然而,与小米在印度市场地位不相称的是,空有“南波万”的名号,却未能获取与之相匹配的利润。
据财报显示,2020年小米在印度的利润仅仅只有5500万美元。
但恰恰是因为低利润,引发了印度政府此次的突然袭击。
为了争夺印度市场,小米集团在印度成立了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负责小米手机在印度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但是研发,一般是由在中国境内的小米集团总部来完成。
在印度卖出的小米手机,都必须要向母公司支付一笔专利和知识产权费用。
对于很多跨国公司来说,向母公司付专利费不过是惯常操作。当然,投资国的税务机关也会对专利费的定价是否合理进行质疑。
这类事情,在中国也有先例可循。
2014年,中国政府曾要求微软补缴约1.4亿美元(合计人民币8.4亿元)税款,这被当时国内媒体定义为中国反避税第一大案。
当时,国内税务机关调查发现,微软在中国的子公司微软中国自设立以来几乎没有什么盈利。企业财务报表显示,除个别年度微利外,多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6年累计亏损达20多亿元。
原因是微软中国利润的一半以上都要支付给美国母公司,作为提供研发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特许经营费用。
相信印度此次采取行动的理由与此类似。只不过,动作过于频繁,就难免让人心生疑虑。
虽说小米在印度麻烦不断,但是要说印度仅仅是针对小米,并不准确。应该说,所有在印度赚了钱的外国公司,都在印度的怀疑对象中。
在如今的印度手机市场上,排名前五的企业有四名都是中国企业。在印度汇率暴跌,印度政府极度缺钱的当下, Oppo和Vivo等企业,同样是印度政府的重点清查对象。
在被印度政府薅羊毛这件事情上,先例可是多了去了。
2007年,微软被印度要求缴纳70亿卢比的税;2013年,诺基亚被印度罚税3.6亿美元;同年,印度政府要求IBM补交未缴税款8.66亿美元;2014年,三星也被印度罚税2.07亿美元;2021年8月,同样是三星被罚了30亿卢比……
其中,最为著名的还属沃达丰案,甚至一度把公司打到了国际法庭。
2007年,沃达丰从和记黄埔收购印度移动资产,印度政府表示,沃达丰应该缴税。沃达丰不服,双方于是对簿公堂。
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做出了有利于沃达丰的裁决。但印度政府随即修改了规则,总之就是可以让印度政府继续征税。
印度这种鸡贼行为,激怒了沃达丰。2014年4月,沃达丰对印度政府提起国际仲裁。
最终在2020年,海牙国际仲裁法庭裁定印度政府“向沃达丰征收税款、利息和罚金违反了印度与荷兰之间的投资协议”,“法庭在裁决中称,印度政府必须停止向沃达丰索要税款,并应向该公司支付430万英镑(合547万美元),作为其法律费用的部分补偿。”
该出手时就出手,印度政府向外资“打秋风”,从来就不含糊。在暴打国际资本这件事上,印度一旦动手就绝对会硬刚到底。
在印度做生意,确实不太容易。
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的总体排名63名,远远落后于排名第31名的中国。美国在这份名单上排名第6。
而且,印度的这个排名,还是面对世界银行的检查,临时抱佛脚大幅在一些办事流程上突击改进的结果。
印度喜欢对外资搞事情,在国际上是出了名的。
对于外资来说,要么别去印度投资,要么就必须准备好一个强大的律师团队,因为印度虽然鸡贼,但是还是有一点规则意识的。
以前文中提及的闹得沸沸扬扬的沃达丰案为例。
海牙国际仲裁法庭的裁决下来后,印度承认了裁决的效力,并服从了判决,并及时“亡羊补牢”,于2021年9月再次修订《企业所得税法案》。
修订后的《企业所得税法案》规定:
“(印度)纳税人在2012年5月28日前发生的间接转让印度财产的行为无须在印度缴纳税款,印度税务局已经针对此类情形作出的评税决定或者即将作出的评税决定均不适用。”
印度在败诉后,想到的不是掀桌子,而是重新打造一个更有利于自己桌子,总算没声名扫地。
而说到法律,在中文互联网中流行得最广的是于1968年在印度通过并生效、并于2017年3月修正后颁布的《敌国财产法》。
《敌国财产法》适用范围是敌国国民在印度境内的财产,由于敌国的渊源于印巴战争、中印边界战争,所以巴基斯坦和中国理所当然被这部法律认为是“敌国”。
不过,这部法律是否能够适用于当代中国在印度资产,依然存疑。
在现实操作中,这部法律主要处理的是战争期间,大量印裔巴基斯坦人和华裔离开留在印度境内的“无主财产”。
对于当下在印度的中国资本而言,并不适用《敌国财产法》,而是受到1999年印度《外汇管理法》以及后续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政策的制约,与其他外资无异。
但鉴于印度近些年在穆斯林聚居区的一些强硬做法,也很难保证如果中印关系出现变数,帝国财产法不会被“意外”扩大适用范围,或者被新的桌子所取代。
至少,目前小米还保有司法救济的希望。
至于未来,小米或者中国投资究竟是否应该继续留在印度,这个就要让企业自己来回答了,真能赚到钱的估计都不太愿意走。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剩下几个大市场了。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