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班费、不给老师送礼就退群:天下苦“家委会”久矣!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教师节刚过去没多久,“家委会”又被顶上了热搜:
家委会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
家委会有必要存在吗?
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
词条背后的不满和愤怒简直要冲出屏幕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家委会在这里礼貌地请您退群”
我们先来说说“家长因为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结果被逼退群”这件事。
其实事情很简单,就是教师节前夕,家委会在微信群里提议,全班家长凑钱给老师们买个礼物。
至于送啥,家委会已经挑好了,某知名化妆品礼盒,连每位家长需要分摊多少钱都一并算清。
说好听点,这是征求大家意见,说难听点,这就是条交钱通知,潜台词是“群里各位爸妈快点扫码付款就行了,听我的准没错,不用废话啦”。
按常理推测,就算有家长对此行为不满,也是心里“骂骂咧咧”,手上痛快付钱,保不齐还得在群里复制粘贴地发两句“支持家委会工作”“老师辛苦了”……
谁能想到,偏偏有一位家长直接拒绝:“我不参加。”
家委会也不含糊,礼貌表示了理解,然后说:“请您退群。”
矛盾好像突然就激烈起来,群里原本沉默着的其他家长,开始跳出来大谈“团结”“集体”“随大流”,立场倒是出奇统一:指责“不参加”的那位家长,并附和家委会要求她退群。
班里不少家长甚至对她积怨已久:
“每次组织活动,她都不同意也不参加。”
“这个群是我们家长自己组建的,用来商量事情的。”
“我们也没有踢她出群,由于没有达成一致,我们一些家长后面自己退出那个群了。”
拒绝凑钱送礼的这位家长直言不讳:“去年教师节,班级就一起买了好几个三百多块的水杯。”
家委会每年教师节都会组织送礼物活动,她不想拍马屁,更不想因为这种事而带着全班学生们一起,有时还会发朋友圈吐槽,也因此被其他家长视为“刺儿头”。
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后,当地教育局发布公开信,呼吁家委会主动抵制请客送礼等歪风邪气,打造清廉清爽的家校关系。
被要求退群的家长,也被重新拉回微信群,送礼物活动涉及到的老师甚至主动加了她的微信,承诺自己不会给孩子“穿小鞋”……
无独有偶,没过两天,合肥46中又出了一件一模一样的事:家长因为拒绝家委会凑钱给老师送礼物,被踢出微信群。
组织者 vs 反对者
不过要说真正把“家委会”推上风口浪尖的,还得是“一学期8万块的班费”事件。
有家长在人民网上给自己所在市的市长留言:
“班费标准每人2000元。”
“一个班将近40人就是8万元。”
“一学期能用到8万元吗?”
“这些费用到底用在何处?”
官方很快给出回应:
“班级每人收费2000元情况属实。高二(14)班共42名同学,2022年7月16日收取班费84000元。此项费用由班级家委会征得全体家长同意,代收代支,是为了方便家长,减少琐碎费用缴纳次数,集中一次性缴纳的班级代管经费,此项费用收支均不经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好一个“征得全体家长同意”,倒显得像这位留言的家长出尔反尔,其实一开始就是家委会成员们的自作主张,家长们又不敢不同意,生怕自己孩子因为这两千块钱在学校里遭受排挤……
天下苦家委会久矣!
所有的“家委会”冲突中,大概都有这三种角色:组织者、从众者、反对者。
反对者通常分化自从众者的队伍,对家委会种种决策的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后爆发,“揭竿而起”。这其实很好理解,就像皮筋,百般拉扯也是有范围限制的,一旦用力过猛必将招致强烈反弹,甚至有可能直接绷断。
所有的家委会,成立之初都是希望成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甚至应该是更偏向于帮助家长监督学校的存在,但初心能否坚持,却没有任何制度约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的想法:
向左一步,尽忠职守成全良心,但是搞不好得罪了老师,家长们也不满意,里外不是人;向右一步,和老师搞好关系,也有利于自己孩子得到更多机会,至于班里其他家长,面上过得去就行了……
明明买礼物的钱是家长们一起出的,但老师可能只记得家委会组织者的好。同时,因为是这条关系链中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一旦有矛盾被拿到阳光下曝晒,最先受到攻击和挑剔的,也一定是组织者群体。
但这往往会忽略从众者在其中的推波助澜。
被人忽略的从众者
几年前河北有位老师公然向学生家长索贿,一家长实名举报后被猜出身份,结果遭到了班里不少家长的联合声讨。后来双方频繁发生言语及肢体冲突,甚至当地公安局也介入其中。
虽然事件真相最后几经反转,但“从众者”们对于反对者的敌意,是真实存在着的——
那盆兜头而下的凉水,那通连祖宗爹妈都一起骂了的骚扰电话,那个专门用来商量怎么对付她的微信群,甚至还包括那条号召大家一起孤立她家孩子的群公告……连带着家长们对索贿老师的慰问与支持,看起来都像是对她的声讨。
再往前,还有轰动全国的“缪可馨跳楼”案。
她的老师姓袁,会在课上掌掴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会在课下办辅导班、收红包。可以想见,在这样老师带领的班级里,孩子们是会阳光健康地茁壮成长,还是会瑟瑟缩缩,每日如履薄冰。
家长们对此应该再清楚不过,但缪可馨坠亡48小时后,家长群里就开始刷屏点赞,为袁老师:
我实在无法想象缪可馨妈妈看到这句“袁老师没有错”和满屏刺眼的大拇哥,会是何等心碎;
我也无法想象,整日笼罩在袁老师淫威阴影下的孩子们,发现自己爸妈其实也是“同伙”时,又该是怎样的绝望无助——以后不仅要在学校瑟瑟缩缩如履薄冰,回到家也要如此。
这两起事件里的“从众者”,看起来丧失了是非观,还缺失对人类生命最基本的同理心和怜悯心,连自己的孩子遭受了不公平待遇都不敢站出来——听起来简直“十恶不赦”,事实果真如此?
当然不是!我们不妨再看看索贿教师和袁老师的共同点:
学科带头人、十佳辅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
骨干教师,业务能力强,“总的来说非常优秀”;
学生成绩优秀,教学成效显著……
所有对老师的示好,一方面是基于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家孩子能够获得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一些比赛、评优机会的资源倾斜。
或许其中更多家长,从众、随大流的出发点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被针对、孤立。
但本质都是在盲目崇拜权威和高分成绩,所以讨好老师,急于在有反对者出现时表忠心,排除异己,甚至替孩子让渡权利:“孩子该打打该骂骂,都交给老师您了!”
除此之外,这句话里还有一个我们可能无法面对的事实:“我把教育孩子的权力,全权委托给老师了!”
这不是信任,这是逃避,逃避“我”作为家长应尽的教育义务和应承担的教育责任,甚至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一并交给他人:
“我”呼吁老师们好好对待每一个孩子;
“我”呼吁建立健全家委会监督机制;
“我”呼吁出台政策禁止游戏和网络;
“我”呼吁干净的食堂和安全的校园……
不是说不应该“呼吁”,而是在“呼吁”的同时,“我”能不能先看清孩子的困境并试着解决?
找个爱孩子的老师?
换个靠谱点的班级家委会?
研究研究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给孩子带饭、接送上下学?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无论在任何艰难的环境里,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改变困局,即使被囚禁在监狱里,也有选择。
与你共勉。
养育孩子
不仅仅是吃饱穿暖
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才是TA行走世间最大的底气
欢迎您来好妈妈成长营
只需19.9元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轻松应对各种育儿场景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王美文儿,努力多写美文儿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