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态共赢 | 高诚生物:以智能科学驱动创新制药
系列导读
围绕“科技赋能:开创生态共赢”的课题,BCG亨德森智库携手波士顿投资(B Capital Group)联合推出系列访谈,前两期我们邀请到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博士和BCG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博士探讨“科技重塑商业”,云智慧创始人兼CEO殷晋先生和COO杨宁先生探讨“数字化赋能”。本期我们将目光投向生物医药领域,看看智能科学在其中发挥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高诚生物是一家临床阶段以调动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疾病为核心机理研发新药的新兴跨国创新生物医药公司。公司单细胞平台最初由哈佛、麻省理工及巴黎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院五个科学家联合创立。现在专注免疫调节机理和单细胞技术,力求快速发现并推进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抗体药物管线。公司目前现代化研发中心分布于全球三大洲,包括美国麻省剑桥、法国巴黎、中国上海、杭州和香港。
本期受访嘉宾:仲倞博士
仲倞博士是高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专注于生物大分子创新药的研发。她曾联合创办和铂医药,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官,负责公司的科学策略以及推动专有的转基因小鼠的平台和免疫肿瘤管线的发展及应用。在此之前,仲博士担任赛诺菲亚太肿瘤研究负责人,领导亚洲癌症新药研究团队,致力于为亚洲癌症患者寻求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案。在加入赛诺菲之前,仲倞博士在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新药筛选和优化团队(LDO)担任部门总监,领导科学家团队研发60多个在不同治疗领域的项目。
对谈实录
Q1
高诚生物最近入选国际权威科学杂志《Nature》榜单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实力最强的公司之一。在您看来,高诚生物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高诚生物的五位创始科学家是各科研领域的领先学者,开创性地研发出公司特有的单细胞技术平台,该平台能够快速挖掘出多样性的抗体候选药,很适合研发抗体创新药。而我本人深耕肿瘤免疫三十余年,具备免疫肿瘤管线研发和药企团队领导经验。因此当科学家们希望能将研发成果应用于创新药的研发时,大家一拍即合,通过单细胞技术和多年生物医药研发经验充分融合,创立一家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高诚生物在的单细胞技术平台整合了科学家们在微流控、单细胞分离及测序、微滴反应等多个领域的创新技术,可以实现B细胞深层免疫分析、功能筛选和基于测序进行抗体发现。基于智能化单细胞数据、单细胞分析和AI技术,我们推出了业内独创的药物智能科学DISTM研发思路,有助于推进靶点发现、管线开发,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
DISTM平台解决了行业内的两大痛点:其一,用科技手段缩短了药物研发时间,例如公司的新冠药物从启动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仅仅经历了6个月时间;其二,提高了试验成功率,例如公司从刚开始的10个项目中找到7种候选药物。
Q2
能否请您与我们介绍一下药物智能科学(DISTM)平台?该平台如何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来解决创新生物制药的痛点?为高诚生物和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力?
DISTM将单细胞平台与基于人工智能分析(AI)的患者样本大数据分析相结合,以克服患者异质性(Patient heterogeneity)和识别预测性生物标志物(Predictive biomarkers)等行业难题。
以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为例,首先,用单细胞大数据分析找出哪些癌种与创新靶点相关。然后,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探究哪些生物标志物可能预测这个癌种对药物有反应。通过这两步,能够大幅缩短寻找抗体的时间、提高药物本身的质量,并且更精准地选择临床阶段入组病人群体、有效地提升临床试验的成功率。
通过DISTM,我们找到了许多管线和生物标志物。同时,平台大数据的产生也有助于我们在内部挑选创新靶点。未来还可能将数据库开放给更多的合作方,从而使整个行业获益。目前高诚生物已经收集了超过700万个细胞的数据,包括18种肿瘤、6种自身免疫疾病。
数据的积累与分析需要有科学的指导。大数据积累不只是在单细胞层面,还包括与这个细胞相关的疾病以及病人本身的疾病、治疗和用药情况,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关键性作用。例如现在很多病人在一线使用PD-1,我们可以比较用药前后病人细胞的变化,这个数据对于学界和业界的专家们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积累数据本身没有意义,一定要做数据科学。
Q3
我们注意到高诚生物非常重视与外界的生态合作。开放式创新合作对高诚生物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与学界、业界展开合作时,分别采用哪些模式?
全球性的开放式合作创新是高诚非常认同的模式。创新药技术发展极快,不能闭门造车。只有把不同研究机构的侧重点和独特性相结合,取长补短才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高诚生物跟学界的合作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平台类合作,由于平台技术还处于从学界向工业界的转型之中,很多科学家会不断涌现新的想法。我们通过与教授联合培养博士后的项目制模式,实现平台技术的不断升级。二是项目类合作,通过聘请在该领域研究最深入的教授作为项目制顾问,为我们提供学术视角的专业判断。三是合资公司类合作。当教授在生物学某个领域有新的突破和专利时,与我们共同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各自提供所长。项目没有突破,可以随时终止。
业界的合作以商业合作为主,但最注重的仍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取长补短。例如与细胞治疗公司Kite的合作,就是“细胞疗法领域的专家”与“单细胞平台领域的专家”之间的互通有无。他们提要求,我们负责在技术上实现,同时也会将其反馈意见纳入到我们的平台技术中去。
对于公司平台来说,还需要有效地平衡“原创性技术”与“最终的科学成果”。在做创新药的过程中,平台是重要的原创性价值点,但永远要做好“平台不是唯一成功途径”的打算。我们会“多条腿走路”,在各个渠道增加抗风险能力。只要最后大部分的药都借助了平台的科技力量,那就能证明平台的优势。
Q4
关于DISTM平台与开放式创新策略,您认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协同关系?
DISTM平台本身是一种多元融合的创新理念,需要将生物、工程、信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只有交叉学科的团队才能碰撞出火花。
此外,高诚在成立之初就是一个跨国企业,高效集聚了各个国家的核心资源与优势。高诚在欧洲、美国与中国均有布局,通过“一个大洲开一个点”, 形成了一张高效的信息网,使得三个大陆上最前沿的研究动向在组织内部快速传播和分享。各个研究中心纷纷在当地建立起研究生态,与本国的医院、教授和公司合作起来兼具便利性和语言文化优势。当年我们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收购了一家免疫调节领域的法国公司,正是得益于此。试想如果单纯以美国或中国公司的背景完成跨国收购,遇到的障碍将会明显增加。
高诚通过全球化人才布局,既实现了“日不落”式的迭代速度,同时团队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创造了自然的多元化,实现思维上的碰撞与行动上的互补。我们欧洲、美国、中国的布局都是实验室和专业研究团队,且三地的人才各具特色:法国团队是“平台创新的发动机”,团队成员大多来自法国最著名的三所工程学院,彼此关系紧密,目前十余人的团队已经可以稳定支撑企业平台的长远发展。中国团队是“最强的执行团队”,负责临床前的各项研究和建模工作,团队已达到40人;随着管线数量的增加,未来最有可能实现规模化增长。美国团队是“制药领域的智库”,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关于靶点的设想,同时具备临床和制药经验,也是未来临床成功后我们所面向的主要市场。
在团队管理上,多元化的团队背景必定会带来文化融合上的挑战。承认文化差异的同时需要文化统一性作为根基,因此从2018年至今,公司一直推行SOAR文化。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着相互支持 (Supportive)、乐观积极地面对质疑和挑战(Optimistic)、快速适应项目分工和工作调整(Adaptive)、在最快的时间内达成最好的结果(Responsible)。SOAR文化现在通过软(SOAR企业文化奖)、硬(绩效考核)两方面实现落地。
Q5
面向未来,高诚生物的核心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技术的发展又会给免疫医学领域带来怎样的影响?
高诚生物希望能成为免疫疗法的长期主义者。免疫系统是目前自身与疾病对抗最有效的系统,而人与人的免疫系统运作方式很相似。如何找到免疫系统中最大的共性,是目前的核心挑战,也是高诚生物核心的努力方向。这不仅对肿瘤免疫、自身免疫领域来说意义重大,而且与糖尿病、心血管等多种疾病都有关联。高诚生物一直认同这个理念,因此面对其他的热门疗法,我们并没有选择跟风。近年来,肿瘤免疫领域在PD-1之后进入了发展相对较缓的瓶颈期,但我们会选择长久地做下去,相信这个领域在药物智能科学引导下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突破。
同时,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始终是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更精准地了解科学,同时科学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其能够向最具价值的方向前进。公司的定位体现了对两者的兼容并包:我们既是一家单细胞平台技术型公司,也是一家科学型公司。公司名中的HiFiBiO(High Fidelity Biology)就是高(度)诚(信)地去研究生物科学的意思。在平台技术的起步期,我们的平台每秒可分析一千到两千滴细胞,这已经满足抗体领域的需求。但后续与外部公司合作时,将需要分析的细胞数量扩大了10倍,对速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平台目前已经可以做到每秒五千到一万滴。也正是科学的需求,才给平台技术的提升明确了方向。
■要点回顾
1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在于交融共进。智能技术应用推动了创新药研发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然而科学不应过度依赖技术,而是将科学作为技术的核心应用场景,持续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并提出更高要求,使技术能够向最具科学应用价值的方向前进。
2
跨界合作生态引领“开放式创新”。通过在全球布局高效信息网与人才网,与当地学界、业界形成本地化生态圈,撬动更为广泛的信息和资源。向合作伙伴开放自身技术平台与资源,形成“取长补短”的共赢合作关系,强化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并巩固平台优势。
3
全球布局激发多元创新,文化制度促进多元共融。以全球布局为起点,汇聚多国人才与科研资源,在多国优势互补与多元文化碰撞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以企业文化与绩效考核为抓手,促进多元共融与内部协同,为全球化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作者
阮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组织与人才专项亚太区及中国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联席负责人。
何大勇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金融机构专项中国区负责人,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联席负责人。
张丁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经理,驻BCG亨德森智库(中国)代表。
石沛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咨询顾问。
如需联络,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关于BCG亨德森智库
BCG亨德森智库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战略智库,致力于采用远见卓识来探索和开发新颖的商业、技术和科学领域的宝贵洞察。亨德森智库邀请商业领袖进行思维碰撞式的讨论和实验,以拓宽商业理论和实践,并从业务内外汲取转化创新理念。
媒体垂询,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BCG视频号开通了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BCG视频号
快来关注我们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