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前装搭载率突破20%!数字钥匙打响技术争夺战

前装搭载率突破20%!数字钥匙打响技术争夺战

汽车


智能汽车领域向来不缺先行者。

2017年,特斯拉Model 3取消了实体钥匙,仅配备NFC卡片钥匙以及手机蓝牙钥匙,通过蓝牙钥匙无需点触即可自动感应开关车门。

作为汽车智能化时代的产物,依托智能手机几近标配的NFC、BLE,数字钥匙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多人共享、人车互动等功能,大幅提升车主体验感,增强消费者与主机厂粘性,打通了智能网联创新思路。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数字钥匙上险量为285.19万辆,同比增长191.58%;其中前装搭载银基数字钥匙方案的新车交付量为62.7万辆,市场份额占比为21.99%,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数字钥匙前装搭载率也首次站上10%大关,达到13.98%;2022年1-8月前装搭载率再次突破新的里程碑,达到20.91%,预计在2024年有望达到50%。

尽管数字钥匙上车已成为行业趋势,但也存在诸多需要规避的风险,例如身份认证、加密算法、密钥存储、数据传输等环节的信息安全问题。

而基于对数据安全的考量,我国数字钥匙行业的先驱们,顺势开拓了一种新打法,即从信息安全领域跨界钻研蓝牙数字钥匙


国产数字钥匙开端:时间成本换安全防线

自2017年特斯拉开启数字钥匙的“无感时代”,国内的数字钥匙方案商纷纷入局赶超。

同年,成立于2008年的信息安全服务商银基,察觉到数字钥匙领域的巨大市场空间后,迅速搭建起以汽车数字钥匙为主的全新业务模式,瞄准智能汽车产业。

而基于丰富的汽车电子、汽车嵌入式技术积累,以及汽车网络与数据安全的经验沉淀,为辰信安也在2017年对数字钥匙产品进行了布局,旨在通过数字钥匙产品,打造“安全+”概念,为终端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2017年是国内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消费者和车企都对智能化、网联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钥匙产品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发展、快速响应行业的诉求。为辰信安数字钥匙产品总监田怡然表示。

作为新兴产业,数字钥匙市场的确一片红海,但方案商们要想分得一杯羹也并非易事。

相比实体钥匙与第一代NFC数字钥匙,蓝牙数字钥匙的功能已经从基本的解闭锁启动,延伸至账号登录、钥匙分享、车辆轨迹记录、快递到车等个性化配置,其对于车端安全的影响日益突显。

此外,由于汽车的复杂性,对软硬件结合、安全性的要求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数字钥匙在安全算法、功能实现、车内物理布置规划、移动终端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如何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障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了数字钥匙方案商的难言之隐。

对于抢先布局数字钥匙的特斯拉而言也不例外。

2018年,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研究团队表示,供应特斯拉安全系统的厂商存在漏洞,研究人员用 Proxmark 无线电截获目标车辆的无线电ID,无需接触车辆,不超过2秒就能获取遥控钥匙的密匙。

2022年5月,国外的安全研究员公开表示针对特斯拉Model 3 和Model Y无钥匙进入系统发起中继攻击,10S就能解锁并开走车。

值得一提的是,与特斯拉推动数字钥匙匆忙上车的做法不同,国内方案商倾向于更稳妥的打法,即立足信息安全,以时间成本换数字钥匙安全防线。

例如,从2017年转型布局数字钥匙,到2019年第一代蓝牙数字钥匙搭载在广汽新能源汽车埃安量产上市,银基历时2年才打造出国内第一款实现量产落地的数字钥匙产品

银基认为数字钥匙的安全挑战包括:蓝牙的安全、在线和离线、钥匙管理平台的安全、钥匙在手机侧的保护、以及用户体验和安全的平衡等,为应对威胁和影响,银基建立了完善的体系,从业务流程、业务模型、威胁建模、威胁分析安全机制面面俱到。


为辰信安用时4年,基于ISO 21434安全体系、ASPICE体系等的开发要求,在2021年7月推出了高安全级别智能汽车数字钥匙产品deCORE Link,并通过了国家级靶场的众测考验,其产品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目前已在多个OEM实现成功交付。

诚然,抓住后发优势,率先筑起数字钥匙的安全防线,让国内的方案商们尝到了甜头。


蓄力UWB技术,抢跑数字钥匙未来

从技术路线来看,数字钥匙经历了三次迭变

其中,第一代数字钥匙是基于NFC近场通讯技术,而第二代数字钥匙是采用BLE蓝牙技术,第三代数字钥匙则是UWB、BLE、NFC三种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品。

目前,蓝牙、蓝牙+NFC、蓝牙+密码钥匙等融合方案已逐渐被车企应用,无论从单独模块还是融合方案来看,蓝牙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字钥匙通信技术主流。

但市场风向瞬息万变,UWB技术的介入,促使方案商们不得不思考数字钥匙的未来。

2021年1月9日,蔚来正式发布了其首款轿车ET7。ET7配备的全球首款UWB数字钥匙,可实现厘米级高精定位,让这项黑科技站上了风口。

而在UWB数字钥匙的布局方面,国内方案商也动作不断。

例如,银基立足芯片及通讯技术(近场通讯:BLE、UWB、NFC,远程通讯:5G、C-V2X),以及对数字钥匙的超前理解和认知,于2022年推出了汽车网联化3.0时代产品——智能连接系统 ICS(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System)。

这套以数字钥匙为基础模块的产品矩阵,从智能汽车的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出行运营和用车服务等应用场景出发,帮助主机厂搭建完整的网联化基础设施平台,满足不同行业标准要求,并在数据安全、自动化管理服务、服务业务平台连接等方面提供完整的平台级支撑。

UWB数字钥匙预计将于2023年在主要OEM的中高端车型中亮相,但2025年之前蓝牙数字钥匙仍然会大量配置。”田怡然向高工智能汽车表示。

与蓝牙相比,UWB技术在感知精度、准确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技术优势,但要实现UWB数字钥匙的前装上车也存在诸多挑战。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今苹果、三星、小米等手机品牌的高端机或旗舰机开始适配UWB技术,上游芯片厂商陆续推出车规级的UWB芯片,UWB数字钥匙的产业生态圈正逐步完善。

但从产业链现状来看,目前上游车载UWB芯片的供应商较少,因此芯片的供应情况和价格并不稳定,这也是不少主机厂的顾虑所在。

而近年来,随着关键芯片自主替代的呼声持续走高,不少国内UWB芯片企业正加码攻克关键技术,以加速缩小与海外龙头的客观差距,进而推动国产UWB芯片放量。

另外,部分数字钥匙方案商也在积极弥补UWB芯片缺口,例如在供应链端,通过UWB雷达的复用机制,完善和丰富UWB的整体功能应用,以减少对芯片的需求。

“就目前PEPS场景,为辰信安的蓝牙定位、UWB定位技术已经能实现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效果,未来我们将结合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其性能。”放眼数字钥匙的未来技术,为辰信安正厉兵秣马。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UWB芯片价格的下探,以及越来越多移动终端对UWB功能的支持,UWB钥匙或将逐步普及。

因此,推动蓝牙数字钥匙上车、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加码UWB相关技术的储备,或许是方案商们在数字钥匙行业站稳脚跟的关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不应该在汽车钥匙上挂其他钥匙?中国人的分裂,西方人的错2025年前装搭载率突破25%!W/AR HUD市场正在涌入更多玩家数观未来|全年冲量1000万颗!毫米波「角」雷达打响增量争夺战Heatboys 机械风忍者神龟:全武装搭载造型太帅了!大厂裁员潮下,美国科技公司的白热化人才争夺战深圳国资再举牌,中国宝安股权争夺战打响组合式智能网联搭载率逼近20%,成本压力背后的下一个增长赛道AEB前装搭载率逼近50%,沃尔沃「标配」激光雷达释放信号一些关于原创的思绪「行泊一体」市场有多大?2025年前装搭载率将超40%再也不怕忘记带车钥匙了,特斯拉车主将车钥匙芯片植入手中!$19一把车钥匙,只要你在纽约街头找到这辆汽车就能随便开走!1辆车配1000把钥匙,另类共享经济……数据发布!智驾域控前装搭载同比增长90.99%,哪些企业在领跑市场重磅首发|2022全域数据驱动增长指南:用户数据主权争夺战,品牌该出手了2025年单车平均搭载7-8颗!车载摄像头进入「前装」红利期在高铁争夺战中,为什么有些地方成功了,有些没有?|马啸 一席第915位讲者LCD?OLED?显示技术争锋元宇宙“水资源争夺战阴影笼罩世界”AEB强制标配?今年乘用车前装搭载率预计突破50%L2+OTA搭载率首破10%,车联网安全解决方案进入「前装周期」「清研智行」获数千万A轮融资,加速推进智能汽车UWB数字钥匙+UWB雷达应用落地|36氪首发智能网联竞速下一站,从数字钥匙到超级App不如回家卖红薯加斯佩半岛自驾游 (三)路线UWB资本市场大热,融资消息频传!开启数字钥匙落地元年城市级导航辅助驾驶争夺战,“轻地图”玩家率先破局?裂开!2001年来首次,30年期固定抵押贷款利率突破7%...市场热度持续提升!4D成像雷达进入「细分场景争夺战」AEB前装标配搭载率数据发布!哪些车企在「拖后腿」行泊ADAS摄像头前装搭载同比增长54.15%,TOP10供应商领跑《思念》 快乐歌手演唱,海上云词,雅歌曲、编流媒体后视镜前装搭载小幅下滑,远峰与镜泰排位争夺白热化英国新首相争夺战打响!苏纳克已拿到100个提名,胜率超鲍里斯暂列第一...华为、小米盯上中控屏,打响全屋智能入口争夺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