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来都不只是国家,而是……
小时候,我对“十月一日”的印象,就是每到这一天,街头巷尾都插着国旗,电视上都会放国歌。
如今做了爸爸,小小常对国庆节的印象似乎与我的童年并无二致,国旗、国歌,还多了一年中难得的七天长假。
但,这就是国庆节的全部意义吗?非也。尤其是随着年岁增长,我对这两个字的认识越发深刻。
一个英国学者曾说:
这个评价真的相当高级又中肯。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绵延不绝,延续至今。这已经不是“国家”这两个字可以概括了,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拥有强大生命力和繁殖能力的文明。
这个文明,有挺括的脊梁,能抵抗时间的侵袭和战争的纷扰;这个文明,有超强的韧性,能在低迷中快速恢复活力。
国庆节,欢庆的不仅是一个走向繁荣的现代国家,更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而我们的孩子,应该了解的远不仅是这个节日,而是“中国”这两个字背后的千年文明历程。
孩子们应该知道: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尊崇孔子?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版图,会是现在的样子?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喊“民族复兴”这四个字?
我们一直要实现的“中国梦”,究竟是什么?
……
我庆幸在这个“十一”之前,发现了一部纪录片,它能让孩子对“中国”有更深切的了解,让孩子能够认识到国庆节在七天假期背后的意义。而它的名字就与我们的国家一样,叫《中国》。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从春秋到近代,影响中国发展的几十个重要人物和事件。
常爸之所以推荐这部片子,一是因为它画面精美,采用舞台剧、戏剧等方式再现历史经典场面,孩子爱看;一是因为文案才华横溢,完全可以当做范文反复阅读;还有一个是内容展现浅显易懂,孩子能看。
它不同于以往那些将视角聚焦于某个朝代或是某段时间的历史纪录片,而是将重点放在讲述历史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上。通过对这些人物经历的讲述,体现出每个时代不同的精神主题。
从个体角度来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孩子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感受思潮的涌动,理解历史的走向。了解了这些,孩子就会知道究竟什么是中国梦,什么是中国魂,以及,我们要做怎样的中国人。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一定是儒学。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一定绕不开儒学和儒家思想。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就一直占据着中国社会思想的C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瞧瞧,儒家的地位是何等显赫。如今,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以宣传中国文化。
但是你知道吗?
儒学的创造者孔子的一生,却是黯淡且绝望的,充斥着颠沛流离,交织着一个又一个失败。
孔子生活在周朝的鲁国,那时工匠已经会在青铜礼器上刻上“宅兹中国”四个字,但那时的孔子并不关心这两个字,他关心的是如何恢复周朝的礼制和社会秩序。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到洛阳与老子探讨“礼”,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肯定。但老子却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对孔子的想法不置可否。这次会面没有达到孔子的期望。
他做的第二件事是,打破知识垄断,把礼传播给每一个平民。于是,他在杏坛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他提出“有教无类”,并规划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后世称“六艺”。
在“礼”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仁”这一重要哲学思想,“仁”的核心就是“爱人”。
但随着鲁国因斗鸡而发生内乱,孔子的教学生涯被迫中断。他追随流亡的鲁昭公到齐国,但因为思想不被重视,又落寞地返回鲁国。随后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蛰伏,一直到孔子51岁时,他才被时任国君鲁定公请出山,先后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56岁,成为代理国相。
他走上了从政生涯的巅峰,但很快就开始急速下落。为了维护君主利益,他拆除了三大贵族的城邑,树敌无数。害怕鲁国称霸的齐国与鲁国贵族合谋,施展伎俩阻止孔子从政,失望的孔子离开鲁国。
孔子带着学生辗转多国传播“仁”和“礼”,但过程却非常坎坷。被诽谤、被驱赶、被追杀、被抢劫,身陷囹圄,忍饥挨饿,活得像个“丧家之狗”。在那个每个君主都想称霸的年代,孔子的“礼制仁爱”,听起来更像个笑话。
公元前489年,孔子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他们被围堵在荒野里,饿得站不起来。孔子在离死亡最近的这一刻,对自己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问每一个弟子,占卜问苍天。
直到第七天,孔子才得到楚国的救济。这次“七日之围”让孔子失去了对政治的热情,他回到了鲁国杏坛继续办私学。但悲伤的事情还在继续发生,颜回、子路、儿子先后死去,只留他一个白发老头孤独地反复研读《易》这本书。
73岁那年,孔子带着他的不甘、失意和妥协与世长辞,那一刻他大概觉得自己会如尘土一般隐入历史深处。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思想体系正像雨水一般悄悄地渗透广袤的大地。据传孔子一生学徒多达三千人,他让原本属于贵族的知识像清泉一样流到了普通人心里,思考人生、拷问时代成了中国人的一种自觉。
后人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进行了改造。在汉武帝时期,儒家被确立为治国思想。
虽然孔子一生失意,但因为他坚持直面现实生活,为后世中国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使得儒家文化刻在了华夏文明的基因里,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
中国地图一点儿都不能少。虽然中国地域辽阔,民族多样,风俗不一,但“祖国统一”已经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
但你知道吗?这种大一统的思想的形成并不容易。
战国末期,秦国一家独大。儒学大家荀匡破了“儒者不入秦”的规矩,成为第一个踏入秦国的儒学大家。在秦国的所见所闻,让他第一次意识到中央集权对国家的重要性。
荀匡的探索在现实面前停下了脚步,但他的学生李斯却向前走了一步。
李斯用行动,圆了老师结束百年混战的梦想。他向嬴政献上了兼并六国的构想,收买六国重臣,不配合的就杀掉,然后进行军事进攻。
统一全国后,秦国打造了一枚国玺,李斯用小篆题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嬴政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始皇帝”,他们都希望自此能建立一个长治久安、千秋万代的国家。
他们又共同制定了方案,建立了“郡县制”这种强化中央权利的政治体制;建立“户籍赋税管理制度”,把人纳入国家组织中。这些对国家发展的新探索,成为历代王朝的核心制度。
为了让政令下达得更通畅,李斯在秦始皇的授意下开始文字改革,创造一种新的文字,小篆。六国文字被废除,李斯的小篆成为标准文字,这就是“书同文”。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让在监狱里的资深文字专家程邈研究另一种文字,最终另一种比小篆更简单、更易书写的文字——隶书,诞生了。
紧接着,他们又开始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并把货币铸造权收归国家,
统一道路宽度,实现“车同轨”。
他们共同完成了对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改造,而这个新国家的人民也渐渐习惯了统一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虽然秦朝的版图与当今中国相差甚远,但“一个中国”的共识在萌芽,此后有抱负的君王都以“天下统一”为目标。
汉朝没落时再度出现大分裂,历经二百多年混战,隋文帝杨坚用9年时间再度实现天下一统。“统一”思想再度被加固,一个更伟大、更辽阔、更繁荣的“中国梦”,自此埋在更多人心中。
继承了隋朝衣钵的唐朝,曾实现过“中国梦”。
那是什么样子的?
在28岁的阿倍仲麻吕眼中,“包容”是中国梦的标签。
他是在长安十年的日本留学生,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聪敏又好学的他轻松通过了考试并获得进士的称号,得知结果的那天他拒绝了别人的宴请,而选择与恋人相聚。
在敦煌人李巧儿的眼里,“自由”是中国梦的标签。
她准备和丈夫翟生离婚了,是她主动提出的。丈夫没有太多犹豫,尊重了她的想法,还在离婚书上写下“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表示祝福。
唐朝受胡风影响,允许协议离婚,女方可提离婚也可再嫁。
在高鼻深目的粟特商人米福山看来,“开放”是中国梦的特点。
唐朝允许所有人在长安买地建房,立地经营。米福山和妻子在商队中相识相爱,后决定于长安西市开店做生意。他们靠着黄金首饰和翠玉珠宝,吸引着红男绿女光顾,左右着长安的潮流趋势。他们还发放贷款,帮助别人的同时积攒自己的财富。
盛世少英雄,在物质富足、国家和平的盛唐时期,家国天下都退隐后方。随波逐流的小人物们终于能静下心来,关心柴米油盐,惆怅小情小爱,思索个体价值,站到了历史的C位。
这段流光溢彩的日子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唐人街”“唐三彩”“唐装”。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希望实现民族复兴,并把“实现中国梦”设立为奋斗目标?
因为曾经拥有,也因为曾经失去。
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深知,国家富强才有个人幸福,民族振兴才有小民安乐。人间烟火,山河远阔,这是不变的中国梦。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重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更了解我们的国家,更爱我们悠久的中华文明。
《中国》纪录片目前已经更新到第二季,共22集,国庆期间和孩子一起观看,应时应景,还能增长见识。
往期推荐
这部豆瓣9.3的国产剧实至名归,也是适合孩子的绝佳教育片
高考没考好,干脆出国镀个金?
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比别人强”有错吗?
国庆迎福,常爸电商团队给大家准备了转盘抽好礼的小活动,最大奖可以把周大福转运珠抱回家!小手轻点,试试手气吧!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