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嚼越香的诺贝尔奖书单:不晦涩不枯燥,打开人生格局
董宇辉曾说:
“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就是看经典的小说,先把茅盾文学系列奖刷个遍,再把诺贝尔文学奖刷个遍。
等你看完小说之后,你就有了大量的共情能力。
对人类有了一个悲悯之心,你就能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它们是学术界的荣誉之作,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择书标准。
如果最近正好有空,却不知道读什么作品,可以看看以下几本书。
01《长日将尽》
作者:石黑一雄
豆瓣:8.9分
1956年,一位在英国做了大半辈子的管家史蒂文斯,驾车游历英国。
在他的口述中,记忆里的人生篇章,一幕幕向读者展现。
因为过于追求职业上的完美,他错过了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面,又与生命中的真爱分道扬镳。
而他衷心侍奉的前主人,一心为欧洲稳定的秩序呕心沥血,却到头来,只是纳粹德国手中的一枚棋子。
以至于,史蒂文斯始终不敢与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经历。
与旧友分别后,他终于对生活有了新的顿悟。
在昏昏暮年,他享受着静谧的时光,细细体会长日将尽的美好与遗憾……
本书一经发布,就获得了英语小说界最高奖项“布克奖”。
1993年被翻拍成电影《告别有情天》,豆瓣评分高达8.3分。
2017年,作者石黑一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逐渐被广为流传。
在译后记中,石黑一雄表达了自己写这部作品的初衷:
“一个人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人生;
又是如何在个人的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
作者借书中的一位老人之口说道:
“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
你干完了白天的工作,现在能够双腿搁平来休息了,而且要享受人生。”
当某件事情成了锁链,挣脱出去开辟一条新的人生,也不乏是一个好的选择。
人,说到底,是习惯的奴隶。
那些触手可得,却故意视而不见的东西,是弥足珍贵的。
人生最不应该亏欠的,其实就是自己。
02《万物静默如迷》
作者: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豆瓣:8.7分
作者维斯拉瓦·辛波斯卡,是文学史上第三位获奖的女诗人。
她尤其擅长以幽默、诗意的口吻,描述严肃主题和日常事物。
站在文学的塔尖,她却选择远离人群。
在一座偏僻的小城,于一家杂志社做工,度过了静谧的余生。
关于人生的选择,她写道:
“我们通晓地球到星辰的广袤空间, 却在地面到骨头之间迷失了方向。”
关于生命,她坦言:
“我们未经演练便出生, 也将无机会排练死亡。”
读一首诗,就像是回应生命中古老的呼唤。
那可能是一片密林,一汪水渠。
你可以赋予它们千般意义,却忘了,它们有着万年的历史。
诗歌,文字很少,却意蕴无穷。
人生,不一定要过得诗意,但不能没有诗歌的柔美与广阔。
03《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豆瓣:9.0分
继《百年孤独》之后,马尔克斯的另一部文学巨著。
关于这本书的创作,马尔克斯在一次采访中说:
“人类就和他所在的拉丁美洲一样,总是与孤独相伴。 而爱情,正是对抗孤独的解药。”
主人公阿里萨对女主菲尔米纳一见钟情。
两人有过短暂的感情,但菲尔米娜架不住父母的叨扰。
她终究是抛弃了这个穷小子,转而嫁给了拥有身份和地位的医生。
菲尔米娜的婚姻在世俗看来,是成功的。
但她深知:
她与丈夫之间并没有爱情,他只是看上了自己的美貌。
两人就像无话不谈的陌生人,中间隔着一堵墙。
菲尔米娜时常坐在窗边思索,如果当初选择了阿里萨,现在会不会更加幸福?
51年来,阿里萨不断地与其他女人上床,他也在苦苦等待菲尔米娜的回眸与温存……
有读者说:
“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百科全书。”
也有读者说:
“这本书不是为了歌颂爱情,而是为了呈现人生。
爱情只是杂乱而繁茂的生命之树上,温情脉脉的一缕夕阳。”
马尔克斯到底想表达什么?
只有你读过书后,才能知道。
正如会有人告诉你:
“婚姻最重要的是稳定。”
也有人会给予否定:
“婚姻必须与爱情绑定。”
婚姻最重要的是什么?
只有你亲自体验过,才能得到答案。
04《愤怒的葡萄》
作者:约翰·斯坦贝克
豆瓣:9.1分
这是一部美国农民的血泪史。
本书以1929年至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作为背景。
股灾、经济萧条,工人失业……
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寻找出路。
青年乔德因酒后自卫杀人被判刑。
刑满释放后,沙尘暴毁了他赖以生存的土地。
乔德一家人装上所有家当,前往无数人向往的加利福尼亚。
听说那里有无尽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晶莹的硕果。
但这趟生存的苦旅,却伴随着无数烦恼与哀愁……
苦难,对于全世界的穷人来说,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曾在学校的课本里学过:
经济萧条时期,农场主会把成吨的牛奶倒掉,将堆积如山的水果与面包烧掉。
他们不肯将剩余的产品送给饥肠辘辘的穷人,只是为了维持一个市场稳定的价格。
市场上需要1000名工人,但资本家会公开找来5000人,这是为何?
因为这样就可以压低每一名工人的价格。
如果你觉得不公平,选择抗议,那对不起。
总有人会为了一口饭吃,甘愿忍受微薄的薪资。
有读者说:
“这本书给人带来一种不切实的钝痛,好像膝盖被用力撞了一下,而后淤青和红肿浮现出来弥久不散。”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苦难?
因为可以学会包容、理解和同情。
05《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
豆瓣:9.0分
切尔诺贝利,人类永远的伤痛。
它直接带走了9.3万人的生命,让27万人罹患癌症,让20亿人间接受到影响。
作者探访事故发生地,历时数年,采访了超过500位灾难受害者。
摊开书页,每一章都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每一页都诉说着奇异而残忍的故事。
有读者说:
“读完第一章的晚上就深深失眠了。
目睹亲人沉沦在人间炼狱,而自己毫无办法的绝望感。
仅是文字描述就已触目惊心。”
重大事故灾难的背后,总是充斥着欺骗与虚伪。
但也涌现着勇气与善良。
人类文明未来的方向,终究要涉及人性的考量。
日本福岛核泄漏的恶果,至今还在给人类带来无尽的困扰。
人类利用先进技术达成了繁荣,却隐藏灾难的恶果。
它潜伏在人类身边,让每一个人反思历史,要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