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对待父母,就拥有怎样的未来
都说“医院就是一个小社会,能读懂人世间的冷暖情长”。
这话一点都不假。
前一段时间,在医院照顾老父亲,看到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也有了不同的感悟。
同病房的一位老母亲,老伴去世得早,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体谅母亲的不容易,想多陪陪他,只是,工作繁忙 ,分身无术。
这一次,儿子依然忙。
外面,是无法停下的工作,里面,是无法放心的母亲,他只能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天早早地来到病房看看,向医生问下病情,然后再匆匆上班。
晚上不论多晚,他都要赶到医院,和母亲说说话,陪她聊聊天,给她洗把脸,或者削个苹果,有时累得趴在床边睡了。
这一幕,看得我分外感慨,也格外暖心。
牵挂,像一根无形的绳子,拴住了母子二人的心,也联结了整个家庭的温度。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辛苦半辈,可时光却并不善待他们,唯一能够好好陪伴他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人生短短几十年,会遇到很多人,最应该感谢的,不是困难中雪中送炭的人,也不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人,而是父母。
知感恩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受人尊;受人尊者,必有品。
对待父母,看似简单,但在其中,却蕴含着我们的未来。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色难。
意思就是,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才是孝,但这也是最难做到的。
小时候,父母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学走路、学说话,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如今,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当父母希望我们能教他们如何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我们却总是用“没时间”敷衍他们,用“我在忙”打发他们。
甚至,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冲他们发脾气,嫌弃他们,责备他们。而他们呢,总是会微笑着包容我们的每一份坏脾气。
周国平曾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
曾经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女儿为第一次出国的父母手绘的出国攻略,顿时被暖哭了。
两位年过六旬的的老人,不会英语,没出过国,但为了与女儿团聚,不远万里奔赴异国他乡。
担心父母遇到麻烦,细心的女儿于是为他们手绘了过海关攻略,图文并茂、细致入微、温情满满。
在面对父母的不知与不懂时,已经长大了的孩子进行了角色换位,成了年轻的父母,回报给他们耐心与细心。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着渐渐老去的父母,我们也会心疼他们,带他们去旅游,给他们请保姆,但这些物质上的孝顺只是最低层次的“孝”。
而对父母心平气和,贴心贴肺,走入他们的内心,才是最高级的“孝”。
知乎上有个话题:在哪个瞬间,你突然理解了父母?
字里行间看到的,都是我们对父母的怨与恨:
☆没有能力,帮不上自己的鸿鹄之志;
☆无法沟通,还特别固执;
☆一点不理解自己的辛苦,净添麻烦。
一位网友说,我真的读不懂我的父母,他们是大学老师,有学识,受人尊重,怎么退休后,就像是变了个人一样?
和他们说什么都听不明白,让他们往东,他们非朝西,整个一满拧。好心好意给他们买衣服,带他们去旅游,却被骂乱花钱。晚上加班晚了,累得不行,还被训不知道爱惜自己。
是的,我们必须承认,世界上的每一个父母,都不是完美的,他们爱我们的方式,或许并不恰当,他们有时苛责严酷,有时暴躁易怒,有时古板执拗。
但这又如何?
这一切的不完美,都不妨碍他们成为最令我们安心的后防线,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生养之恩,总是要大过日常琐事引发的矛盾。
那些不孝的人面对年迈、迟钝的父母,常会说:你们没有走过我的路,就不要去教我怎么做。
他们看似问心无愧,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扪心自问地想过,自己是否也走过父母的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一生?
如果没有,那我们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抱怨,即便他们白发丛生,他们也依然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永远的家。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父母,就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当年,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我们相信,困了、倦了、受伤了,总会有人安抚。
而父母一旦不在了,我们才会发现,世界和以前不一样了。
天地再大,却再没有那一方小小的天地,能让我们肆意地做回自己。
我的一个朋友,在母亲故去的半年时间里,每天下班总是一个人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妈妈走了,家没了,我都没地方去了。”
年轻时,我们念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父母离去,我们方才悲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国学大师季羡林年轻时,经常漂泊在外,很少能够陪在母亲身边。
一次,得知母亲病危,他日夜兼程赶回家,母亲还是没能得到儿子的归来,只留下了两个遗憾: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我真后悔当年让你出去。
这几年我日夜想着你,这种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
那一刻,季羡林嚎啕大哭。
多年之后,他依然无法释怀,这也成了他生命中最沉重的悲哀:
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趁着父母健在,好好地善待他们,不要留下遗憾。
在外打拼了一天回到家,还能有人给开门端茶,还能喊一声“妈,我回来了!”
这才是人生之大幸事。
我们和父母的缘分,就像一场双向奔赴,孩子从起点快速冲向终点,而父母,则慢慢地回到原点。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有父母的孩子,才是最幸福、最安心的。
《劝孝歌》说:“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敬重父母、理解父母、爱戴父母,是人生最大的修行。
前半生,父母守护我们长大。
后半生,我们守护父母变老。
要知道,人生一世,唯有包容父母,方能心容天下!
作者 | 夏小雨,一个热爱生活的资深财务女,此生唯两大理想,一支笔,一束光。
主播 | 姗姗,微信公众号:姗姗夜读。
图片 | 视觉中国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