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船长。但当风浪来袭,如何保持航向,不被焦虑所吞噬?尤其是对当代的管理者而言,如何从挫折中快速恢复并持续成长?如何激励团队和自我,找到实现目标的动力源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上午,陈海贤博士做客混沌,带来《在焦虑中生长:管理者如何培养心力?》课程分享。这不仅是一堂课,而是一次心灵的觉醒之旅,引导我们在不确定性中发现内在力量,拥抱变化,重塑自我。以下是课程笔记:(篇幅所限,文章内容仅为部分课程内容,请前往混沌APP看完整课程)支持 | 混沌前沿课
心力的本质
有人认为心力是“聚焦,不内耗”,有人认为心力是“能量源”,还有人认为心力是“志向和愿景”,那么心力的本质是什么呢?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正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面对着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 公司发展势头还不错,但是已经在忧虑“天花板”时刻怎么办?
- 经历过几轮不太成功的尝试,自己和团队都没了方寸,对未来产生怀疑怎么办?
- 被“不幸”砸中,瘫在原地,失去了前行的力量怎么办?
- 自己心力超强,总觉得团队不给力,造成与团队的关系紧张怎么办?
这些情况会引发多种心理反应,尤其是在心力不足的情况下尤为明显。例如,我们可能会自我怀疑:我做得对吗?我有能力吗?我能做到吗?最后,我们可能会感到疲惫,且只能关注眼前的事务,而忽视了长远的规划。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不仅是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如何确定心理上的方向,以便我们能够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内在的力量。这正是所谓的“心力”。扫描下方海报,预约精彩好课!
一个真实的心力成长案例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他的公司在高峰时期拥有数千名员工,且即将上市。然而,在上市前夕,政策突然发生变化,整个市场瞬间崩溃,原本蓬勃发展的业务不得不停止。他告诉我:“就在不久前,他还梦想着上市敲钟,实现财务自由。但突然之间,他面临最坏的情况,甚至可能面临牢狱之灾。因为在教育行业,资金通常是预收的,当所有人都要求退款时,如果无法及时返还资金,就可能引发严重问题。”在那段艰难时期,我的朋友几乎完全沉浸在应对裁员的事务中,并将自己封闭在办公室里。他感到非常沮丧,不愿见人,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因为他无法接受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觉得自己是时代变迁的受害者。然而,两三年后我再次见到他时,发现他已经逐渐恢复了。虽然团队规模大幅缩减,从几千人减少到两三百人,但他已经准备好重新开始。他告诉我,最初他无法接受这一切,只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意识到必须面对现实,无论是对家长、员工还是投资人,他都需要勇敢站出来。于是,他开始应付一些事务。这时,他注意到即使在当前的环境下,教育行业中仍有一些公司在做他认为非常有趣的事情。这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想要了解这些公司是如何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运作的,他们在做些什么。在深入观察和反思之后,他突然意识到,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受害者。如果把自己看作受害者,就会不断试图证明所受的伤害有多深,而这只会让他陷得更深。相反,如果自己走出来了,就好像在暗示所受的伤害并不严重。他不想这样,他开始慢慢走出困境。我问他:“面对从即将实现财富自由到遭受巨大挫折的转变,他是如何面对和应对的?”毕竟,这是从人生巅峰跌到谷底的巨大落差。他说,他之所以能够走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回想起了自己创业的初衷。他对教育行业本身充满兴趣,希望通过科技真正推动教育的发展。他本质上不是一个过分追求财富的人,而是一个教育者。当他重新找到这个身份时,他发现外界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这一点。于是,他开始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这个时代可能的教育产品。
关于我朋友的经历实际上揭示了许多人恢复心力的方法,这包括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接受现实,哪怕是非常艰难的现实。因为现实不可改变,我们无法与之讨价还价。接受现实,我们才能明白哪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 其次,寻找初心,他重新找到了自己出发的理由,即那个真正坚实的自我——作为教育者的自我。
- 最后,在新的现实基础上,他开始寻找新的可能性,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新的机会和方向。
现在,他不仅重新成立了公司,而且业务方向也有所转变,开始从事国家政策允许的素质教育等领域,并且做得相当不错。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如果能够避免经历困难和挫折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真的遇到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磨练心力的机会,将困难转化为促进个人成长和心力增强的外在条件。心力诞生的心理历程
- 扭曲现实的阶段:这是初始阶段,人们可能会用一种应该思维来看待现实,试图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现实,而不是接受现实本身。
- 受困现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可能会陷入功利思维,即过于关注短期目标和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和内在价值。
- 超越现实的阶段:最终,人们会发展出一种信念思维,超越了对现实的简单接受或功利追求,形成了基于内在信念和价值观的思考方式。
这三个阶段的心理历程各有不同,反映了个人成长和认知的变化。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这一过程,我选择了《至暗时刻》作为例子。第一阶段:扭曲现实
《至暗时刻》讲述了温斯顿·丘吉尔与二战的故事。当时,丘吉尔刚刚成为英国首相,便面临了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外部,德国军队已经包围了敦刻尔克,将那里的英军置于绝境,似乎没有逃脱的可能,形势岌岌可危;内部,由于前任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失败,民众对政府充满不满和焦虑,丘吉尔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接任首相,许多人认为他只是用来承担责任的替罪羊。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丘吉尔需要做出对国家至关重要的决定:是选择战斗,还是继续和谈。他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无疑是极其沉重的。丘吉尔是如何做出那个重大决定的呢?最终他通过一场激励人心的演讲表达了坚决战斗的决心。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丘吉尔的决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我称之为“扭曲现实”的阶段。最初,丘吉尔发现德军围困敦刻尔克的英军时,他认为情况并不那么糟糕,德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他相信与法国军队联合起来就能轻易应对。可以说,他最初采取了逃避现实的态度。他实际上不想面对这个现实,就像他在演讲中所说的 "I refuse to see"(我拒绝看到)。因为他认为德军并不那么强大,认为只要反击就能取得胜利。在这个阶段,丘吉尔展现出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扭曲现实的思维方式。我将这种思维称为“应该思维”。这种思维忽略了现实的严峻性,而是基于一种理想化、应该如此的假设,这往往会导致对实际情况的误判。丘吉尔幻想与法军联合抵抗德军,认为德军的威胁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可怕。但现实是,法国很快就投降了。
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心中有一些既定的期望和幻想,而忽略了现实情况,例如:- 对公司发展的期望:认为公司应该持续繁荣,业务应该总是顺利。
- 对努力的期望:认为付出的努力应该立即得到回报,团队应该总是给予支持。
- 对自己的期望:认为自己应该总是胜利,总是充满信心,总是精力充沛。
- 对下属的期望:认为他们应该理解公司的愿景和挑战,应该与公司共患难。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通常都是理智的,不会扭曲现实。然而,在压力巨大或焦虑时,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这样做。这种扭曲现实的做法是不能持久的。现实最终会以各种方式“打脸”,告诉我们,我们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是错误的。第二阶段:受困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幻想将被现实打破,我们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受困现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往往会感到左右为难,不确定是应该接受现实,还是反抗现实。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时期。还是以丘吉尔为例。到了第二阶段,当现实露出其残酷的一面,他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开始感到迷茫和恐慌。当时,英军已经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形势危急,似乎即将面临灭亡。为了延缓德军的攻势,他们派出了一支四千人的小部队。这支小部队虽然明白自己很可能很快就会被消灭,但至少能为大部队争取一些时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面对这样的牺牲和无助,有人向丘吉尔提议,或许可以尝试与敌人和谈。丘吉尔虽然内心不愿意,但也在考虑这是否是面对现实的一个选择。他们在认真讨论这个问题。作为领导者,你要为许多人的生命负责,面对许多牺牲——现实不仅仅是指敦刻尔克的军队被围困,还包括那些在命令下即将赴死的4000名守卫军。
对此,英国外长所说的话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功利思维。他说:“你必须理智一点”。在功利思维中,人们总是被告知要更加理智,好像我们的意愿和决策如果不基于现实考量就是不理智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在强调,当个人愿望与现实冲突时,我们应该忽略自己的愿望,因为现实被看作是强大且令人畏惧的。在受困现实的阶段,我们往往会过分放大现实的影响力,同时缩小自我的作用,希望有权威的声音或预测结果来告诉我们某件事是可行的,我们才愿意投入其中。最终,我们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理智之人,但却失去了成为内心强大之人的力量。第三阶段:超越现实
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是超越现实的阶段,但这种超越并非基于幻想。丘吉尔有两个著名的演讲。第一个演讲广为人知,强调了在各个地方的战斗精神,包括在沙滩、山丘、城市等地方的坚决抗战。但他还有另一个演讲,我认为意义更为深远。这个演讲发生在他与民众接触,特别是乘坐地铁与平民交谈,理解了他们的想法之后。受到这些平民想法的启发,他在下议院进行了一次即兴演讲。这次演讲标志着他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功利思维,他开始形成了自己内心的信念和决心。
在电影中,丘吉尔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重要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这句话标志着一个人已经超越了以胜败为唯一考量的思维模式。他不再仅仅关注结果,而是开始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观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即使面对可能的失败,如果认为某件事是值得做的,他仍然会选择去做。这与之前的胜利至上的态度不同。他所强调的不再是“因为要胜利,所以去战斗”,而是“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人,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种选择反映了个人的品格和国家的身份。这种思考方式超越了功利思维,不再受现实的限制。当你重新关注个人内心时,你将发现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恒定的,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当一个人以这种信念讲话时,他将展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能够激发和影响他人,使他们愿意跟随。这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比现实更关键、更有力量的位置,成为了现实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从这个角度来看,超越现实意味着拥有一种信念思维。这种信念思维的核心是“相信先于看见”,即基于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作为判断的依据,而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的利弊。而当我们重新审视信念、心力或新的自我时,我们会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你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如何行动,你如何面对困难,以及你如何去创造新的现实。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智慧的内涵。
实际上,不确定的未来是由人来塑造的。那么,是谁来决定这个形态呢?是由那些内心充满信念的人来决定的。这些人相信事情会朝某个方向发展,并能引领他人跟随他们,相信这也是应该发展的方向,最终这就变成了现实。
尤其是在模糊不清的时刻,信念赋予了未来形状,使我们从被动接受现实的人转变为创造现实的人。这也是古代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指的是内心的信念如何创造现实,信念在为世界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