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钝感力”?——一篇读后感公众号新闻2024-07-10 06:071早上看到陈医生在他的公众号上发了一篇短文——《夺妻之恨》,非常有趣。虽说写的是日常小事,但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想起了有关“焦虑”和“钝感”的一些话题。原文中,还在吃母乳的小女儿很意外地跑去跟奶奶睡了一晚,陈医生问他太太是否担心她晚上会找奶吃。此时,太太的回复干净利落:要是找奶吃,奶奶会送过来呀。正是这句非常平常的话,让我想起了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词:钝感力。顾名思义,所谓“钝感”,就是对事情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不那么敏感,略显“迟钝”。迟钝这个词咋一听好像不是什么好词,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却希望自己多一点“钝感”呢?原因是,太过敏感的人感受到了很多的疲惫,在他们反复犹豫步履蹒跚的时候,身边那些有着独特“钝感气质”的人却吹着口哨大步向前。因此,有一个问题就常常被提出:如何培养“钝感力”?或者说,在保持自己敏感气质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某些时候、某些场景使用“钝感魔法”,来让自己不那么疲惫?今天介绍一个思维方法:系统思维。2所谓系统思维,就是不要独自一人在那琢磨自己的事,而是把事情放在一个和自己有联系的人际系统里去分析。有个这个全局视角,你会慢慢发现,很多事情的完成,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也不需要你一人担负所有的责任。而且,系统的力量已经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地帮你完成了决策。我这么说可能还是比较抽象,举例吧。先说陈太太的这句话——“要是找奶吃,奶奶会送过来呀”。你看,关于担心孩子吃奶这件事,就涉及到了一个人际系统,这个系统有3个人组成:妈妈,可能半夜会吃奶的女儿,还有奶奶。那这个系统的力量在哪呢?在于信息的反馈。如果女儿吵着要吃奶,这个“吵”就是孩子发出的信息;而奶奶接受到了这个信息,就会在“让孩子再哭一会,等一会看看”和“算了,把孩子送去她妈那”之间做出选择。有了这个关系链条,作为妈妈,就不需要担心孩子今晚什么时候要吃奶了,只需要等一个信号就好:奶奶送过来。而前一个担心完全可以让系统里另外2个人去解决:会哭的孩子和有着判断力的奶奶。重复一遍:很多事情的完成,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也不需要你一人担负所有的责任。系统的力量已经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地帮你完成了决策。3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门诊,我常常会关闭掉“飞书”这种工作即时沟通系统,因为,我觉得信息略多,虽然回复起来也简单,但这种时不时地回复多个界面的操作容易把整片的时间给切碎,然后一天下来,感觉做了很多事,但好像什么事都没做。于是,我会选择在做需要大片时间和专注力的事情时,关掉飞书,有时候也关掉微信。那你要问我了:你不担心会错过紧急的工作信息吗?我的回答是:不担心。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依然处在一个人际互动沟通的团队系统里。一件事情是否紧急,有多重要,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也不需要我独自判断。如果对方觉得这事很急,而我又没有在飞书里即时回复,那么对方会做出新的动作:打我办公室电话或直接打我手机。也就是说,在多项事物清单里,我不需要独自去判断和纠结哪个事情紧急或重要,这方面可以交给(或部分交给)系统去反馈,我只需要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做事,其他的,等电话铃声就好。重复一遍:很多事情的完成,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也不需要你一人担负所有的责任。系统的力量已经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地帮你完成了决策。这就是“系统思维”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用好它,你会发现,我等凡人,真没那么多要紧事,你要的“钝感力”和“松弛感”也就慢慢被练成了。没错,需要练习,持续不断的练习。最后想说,陈医生的文字非常好看,不信的话,你可以看最近更新的小说,反正我是觉得节奏特别稳。强烈推荐。作者:余周伟公众号:睡眠与科学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