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DA禁止在柑橘饮料等中,使用这种毒性添加剂;75岁后,这种癌症的发病率会大幅下降 | 环球科学要闻
75岁后,这种癌症的发病率会大幅降低,与特定的基因有关
随着年龄增长,细胞会因长期积累的基因突变而癌变,而控制癌细胞生长的免疫反应也变弱。因此,患癌的风险会随年龄而增加。不过年龄更老的人,癌症的患病率会降低,这意味着衰老似乎能抑制癌变。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近期2篇发表于预印本平台bioRxiv(未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表明,肺癌的发病率会在75岁后降低。
衰老的肺细胞组织会为癌细胞提供一个不利于生长的环境,例如,更多的瘢痕组织和缺乏再生能力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开关在年轻和年老小鼠的肺部激活了致癌基因突变,并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使抑制肿瘤生长的20多个基因失活。在两种情况下,他们均发现,年轻小鼠体内的肿瘤都比年老小鼠的更大更多见。这表明年老小鼠肺部可能存在一种不同的抑制癌症的机制。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MSK)的研究团队发现,衰老会让小鼠和人类肺部的细胞产生更多的NUPR1蛋白,这种蛋白质会影响铁元素代谢,从而限制了癌细胞生长。研究还发现,80岁以上的人的肺组织中的NUPR1比55岁以下的人多。研究成果强调了在年老小鼠和人类中研究癌症的重要性,并打开了治疗癌症的新思路。(Nature News)
据估计,只有不到1%的纺织品被回收利用,近75%的旧衣服最终都被焚烧或倾倒到垃圾填埋场,而海洋中的微塑料中,可能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来自服装。开发处理和清除这些纺织物的技术至关重要。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在7月3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化学加工技术,可以将织物分解为可重复使用的分子。如果这项技术能扩大规模,或有助于解决时装产业的废物日益增多的问题。
许多废物回收都涉及将废物物理分离为原材料,但这种方法在处理纺织品时存在缺陷。由于织物通常由多种材料混合织成,比如棉和聚酯纤维混纺,机械回收技术很难将其分离为可再次使用的材料。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微波辅助糖酵解的化学反应,该反应可以在热量和催化剂的帮助下,将聚合物大分子链分解为更小的单元。比如,这种反应可以将聚酯纤维转化为一种名为BHET的分子,它可以直接被回收,用于制造聚酯纤维纺织品,而该反应不会影响棉。因此在聚酯纤维与纯棉混纺的织物中,它可以用于分解聚酯并回收棉纤维。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研究团队将原本需要几天的分解过程,缩短到了15分钟。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其他纤维混纺如何影响反应过程,他们发现氨纶可以分解成丙二醛(MDA),而尼龙可以像棉一样完整提取出来。研究人员预计,随着进一步优化,该反应可用于回收全球大约88%的服装。(Nature News)
图片来源:Pixabay
据Ars Technica消息,7月3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宣布禁止在食物中使用溴化植物油(Brominated vegetable oil,BVO)。这种添加剂被证实具有毒性作用,已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禁止使用。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溴化植物油一直应用于食品中,常被用作水果调味剂的稳定剂,特别是柑橘类饮料,包括苏打水,以防止柑橘类调味剂分离并漂浮到饮料顶部。美国FDA在1958年授权在食物中使用BVO。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FDA已经将其使用限制为调味稳定剂,使用的量限制在百万分之15(15 ppm)。不过2022年,美国FDA进行的一项大鼠研究发现,当按照人类15 ppm的标准给大鼠喂食BVO时,它们的甲状腺会出现异常,且体内的激素信号会发生改变,而溴化脂肪酸会在心脏、肝脏和脂肪中积累。研究发表之后,在公众压力下,大多数主要的苏打水制造商已经逐步停止在柑橘类苏打水和其他饮料中使用BVO。(Ars Technica)
被动辐射冷却技术可将红外波段的太阳光反射到外层空间,从而降低环境温度,与传统制冷技术相比,这种技术消耗能源更少,且排放的温室气体也更少。但这类技术用到的许多材料都是不可降解也很难回收的聚合物,引发该领域对环境影响的担忧。最近,在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中,四川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质的气凝胶,不仅具有极佳的辐射冷却特性,还可降解和可回收。
研究人员利用DNA与明胶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冷却效果极佳的光致发光生物质气凝胶。他们发现DNA和明胶可以聚集成有序的层状气凝胶,结合荧光和磷光反应,能在可见光区域实现104%的太阳加权反射率。在高太阳辐照度下,该材料实现的冷却效果可降低环境温度多达16摄氏度。此外,通过水焊有效大规模生产的气凝胶还具有极佳的可修复性、可回收性以及可生物降解性。这种生物质光致发光材料的发现,很可能会推动开发更环保的辐射冷却材料。
最近,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表明,根据《公告牌》(Billboard)年终单曲榜,美国每年最流行歌曲的旋律复杂性自1950年以来在下降。
作者分析了1950年至2022年间每年Billboard年终单曲榜前五名歌曲中最突出的旋律(通常为人声旋律)。他们发现,在这段时间里,随着每秒平均演奏音符数量的增加,歌曲节奏和音高安排的复杂性在下降。他们还发现了旋律复杂性在1975年和2000年出现了两次显著下降,1996年有一次幅度较小的下降。作者推断,1975年的旋律变化可能代表着新浪潮、迪斯科和舞台摇滚(stadium rock)风格的兴起。他们补充说,1996年和2000年的变化可能体现了嘻哈音乐(hip-hop)的兴起,或数字音频工作站的采用,因为数字音频工作站能够重复播放音频循环。
作者指出,尽管近几十年来流行旋律的复杂性似乎有所下降,但这不意味着其他音乐元素(如声音质量或组合)的复杂性也下降了。他们推断,旋律复杂性下降可能是由于其他音乐要素复杂性的增加(如平均每秒演奏的音符数增加),以避免让听众感到应接不暇。此外,他们提出数字乐器适用范围的扩大可能让音乐的复杂性能够通过音质来表达,而非旋律。这些发现为过去70年流行乐的演变带来了更深入的见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