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详细按年龄、分时间地列出每天可以对孩子做点什么事情,才能最大化激发孩子的潜力?关于这点,我想先跟大家聊聊当年我和小D的故事。⊙∀⊙小D因为早产导致各方面落后,每隔半年就需要进行一次评估。她的认知老师问我:你想让孩子基础打好?还是让孩子评估结果好看一点?我坚定地选择了打基础,但前三年是充满压力和焦虑的,小D最开始的好几次评估结果都很差,真的是好多不会啊!(因为没有教啊🤦🏻♀️)。但有意思的是,小D 3岁以后,突然有一天就“开窍”了:她学习、吸收知识的效率很高,认知发展上也有了一次大飞跃,对绘本阅读感兴趣,是认知水平正常的双语宝宝。落后于同龄孩子整整3年的差距追赶上来了,专注力、观察力和想象力还略高于同龄孩子。这个过程让我无比确信,孩子大脑的确是有无限可能的,也让我明白,每个普通父母只要掌握正确方法,都能成为孩子的最初的、最好的老师。当我们说“启蒙”,首先就要明白,启蒙的对象是什么?是孩子,也就是孩子的大脑。我一直把学龄前儿童的大脑类比为一栋毛坯的连体别墅。孩子出生,意味着这座别墅交房了。父母可以开始就这栋别墅进行动工修缮、设计布局。对这栋小别墅装修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启蒙的过程。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知道:在无法改变户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完善房子的居住体验。
通过整体规划、综合调理,让它看上去更敞亮、更宽大,住起来更舒适。
好的父母也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智商(户型)是天生的,但是认知(装修)是可以提高的。我们可以通过启蒙,让大脑整个团队的合作达到最优化。
大家可以看到,大脑的格局,分左右两半,这座小别墅分别住着左右两个性格迥异的邻居——左边住着的是严谨的“老学究”,右边住着自由的“艺术家”。(根据下图,也可以试着感受一下,你日常是哪一类思考者呢?)所以他们遇到任何事最先想到的就是,你有没有喜欢我?有没有感动我、打动我?我有没有兴趣?我讨不讨厌它?父母启蒙的要点之一,是先对右脑“投其所好”,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使用左脑。让“老学究”能够走进“艺术家”的家,互相串门,互相合作。说完了“连体别墅”的左右,再来看看上下层,它们分别对应着孩子大脑上层脑和下层脑。下层脑:👉🏻管理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负责那些孩子天生就会的事情——比如哭、吃、喝、吞咽、呼吸……上层脑:👉🏻负责掌管那些更加高级思维能力,如思考能力、计划性、同理心、自我管理能力,还是未发育完全的。他们饿了就哭,急了就产生应激反应,就是下层脑在起作用了。给孩子启蒙的第二个要点:父母需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下层脑的初始化,并带着意识去设计策略,帮他们打通上下脑之间的楼梯通道,学会熟练引进上层脑的高级思维参与决策。学龄前启蒙要多对右脑“投其所好”,多“邀请”上层脑思考。这是我们每个父母需要记住,好好去利用的2点,它甚至是我们日常和孩子交流沟通、处理育儿问题所需要用到的第一个解题思路。装修,首先要拿到进门的钥匙吧,启蒙也是如此,首先要确保的就是我们拿到了那把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下面介绍的这5点,就是来帮助我们的。孩子反复尝试都无法把一个玩具玩好、把一件事情做对,然后引发暴脾气。
妈妈想帮忙,很常见的就是对娃说:咱们不可以这样的,做事要有耐心,你再动动脑筋就可以了。妈妈开始有一点发火了:我数“一、二、三”,不能扔玩具。说“不”之前,先说“你……”“我……”描述事实而不是上来就说教,“你搭不好积木很生气。”——描述孩子情绪是怎样的,即“你怎么了”;孩子对情绪是最敏感的,感觉家长说对了,才能接受下一步。“我也好希望积木可以搭好高,嗯……这么高,不对,这么高,这么这么高!”——妈妈模仿孩子绞尽脑汁解决困难的样子,也是一种无声的共情。他们会想:我内心想要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妈妈是充分理解我的。这时就可以进一步,接纳情绪,限制行为,同时带动他们的左脑参与思考。告诉孩子:“扔玩具是不可以的,但你可以到妈妈怀里消消气。”或者:“玩具不能用来扔,如果你觉得太生气了,可以和妈妈一起跺跺脚/画画。”他们就会慢慢体会到:
情绪是怎样的?
有坏情绪的时候,一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
孩子在画画,把颜料弄得地上到处都是了,我们“你怎么又把颜料弄到地上了?……*&……*”,
把“你怎么又把颜料弄到地上了”换成“我看到颜料掉在地上,到处都是”。——描述你看到的一个事实。“我不喜欢看到地上到处都是洒落的颜料。”——和孩子分享你不喜欢的事情(情绪)“地上的颜料干了不容易清洗,所以我们要在纸上画画。现在我们一起用一块湿布擦干净吧。”——引入了具体改善的办法2、多提供信息解释“为什么”“怎么办”,引导正确方法。学习这些更高阶的技能:比如思考能力、同理心,每个人都是在反复练习中才能得到提高的。这是我曾经走过的小弯路,应该也是很多父母有共鸣的典型案例。小D在玩拼图,找到一块后没放到正确的位置,还在努力尝试。我忍不住就会想上手帮忙:你这样不对,要放这里。我说:你怎么没听妈妈说的话呢?妈妈告诉你了,那里不对,要放这儿!(小D再也不想玩拼图了,一片一片拿给妈妈:妈妈再放。)最后,我们以为孩子应该要会了,说:你自己来啊,妈妈教过你了。1、语言快一步,行动慢一步,动手之前,帮孩子总结。“我看到你尝试把这块拼图放在这里,但似乎放不进去呢。”“你看上去有点儿沮丧,你尝试了好几次,拼图就是放不进去。”“如果你继续在这里尝试,也许结果还是放不进去呢。”
“如果我们两个一起动脑筋,说不定可以有办法呢。”——邀请孩子跟你一起想办法。“我看到这块拼图是正方形的,拼板上哪个空是正方形的呢?”——引导孩子去发现,而不是替孩子做。看到孩子拼图时上下放倒置了,你就可以说:“如果我们试试把拼图转个方向,你觉得会怎么样?”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请出左脑那个喜欢逻辑、关注细节的“老学究”,思考能力、计划性这些思维方式也得到了锻炼。而我们给予孩子解读问题的视角,就是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儿,让左脑、右脑进行沟通与合作。当孩子感到“原来可以这么解决问题”时,这就说明他们的上层脑已经开始进行装修和施工了。孩子所有的学习都是靠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输入的,感官刺激越好,他们学习的通道就越畅通。2)他现在正在使用哪个主导感官,我有没有可能更多调用他的其他感官加入其中?当我和小D亲子阅读时,除了读给她听(听觉参与),还会邀请孩子观察寻找图片(视觉);进行触觉游戏时,不仅仅只是让孩子摸和体会(触感),还可以配合语言描述让孩子看到这些材质的不同(视觉)和听到我们描述这样触感的文字(听觉)。听童谣的时候可以一起蹦蹦跳跳,跟着童谣节奏一起打节拍做动作,这也是在听觉的同时融入了视觉和前庭。对右脑“投其所好”的启蒙,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父母如何让孩子首先感到有趣、快乐、轻松,左脑的那位“严谨”邻居才会出来串门。每当我希望小D学习某个知识某个概念时,我会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不仅是对学龄前启蒙,甚至到学龄后,也是保护孩子学习热情中最重要的一点。比如一年级了,孩子要开始学写字了吧,除了抄写,多问问自己上面的两个问题,答案就不同了。比如,拿出橡皮泥,让孩子用橡皮泥搓出字的笔画,做手工的过程中就把笔顺记住了。再比如想发展娃的空间概念,在纸上画出积木平面轮廓,看看孩子能否精准配对成功:👇🏻当你觉得孩子教不会、情绪差,自己搞不定的时候,提醒自己:孩子的大脑天生就是这样,就是一栋天生的“毛坯房”嘛,咱们好好装修就好啦!收到了这样一条留言,特别开心,也给了我力量。所以,真的,别总说谢谢我,我也要谢谢你们。因为给予和获得都是互相的,在当妈这件事上是这样,和你们之间也是这样。觉得文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