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摆烂」的人,有一个共同点
偶尔摆烂,人之常情。
总是摆烂,需要注意。
总是「摆烂」的人,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心理——「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
自我妨碍是一种策略,具体表现为一个人在参与体现能力的活动时,为了保护自尊或个人形象,预先做出可能妨碍表现的行为,或声称存在影响自己表现的障碍,以便将可能的失败归咎于能力以外的因素,或在成功时能更加凸显自己的能力[1]。
例如,一个学生在考前熬夜玩游戏而不复习,如果确实没考好,就可以把失败归咎于疲劳或没有复习,而不是能力不足。这样就能保护自尊,避免被人觉得无能。而万一成绩不错,就令人看起来更有能力——没复习都能考得这么好。
最早开始研究「自我妨碍」的是心理学家伯格拉斯(Steven Berglas)和琼斯(Edward E. Jones)。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他们用一个经典实验证明了自我妨碍现象的存在[2]。
两位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并让他们解题。其中,一部分人做的题可解,而另一部分人做的题不可解。但在公布成绩时,研究者对每个人都说你做得很好。因此,对拿到不可解问题的人来说,他们是稀里糊涂成功的。
接下来,在继续解题之前,研究者给所有人一个选择:服用强化表现的药物或抑制表现的药物。结果发现,先前拿到不可解问题的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服用损害表现的药物。
因为分到不可解问题的人知道,第一次成功靠的是运气,第二次不一定有这个运气了。如果服用了抑制表现的药物,到时候解不出题就可以归咎于药物,而不必承认自己能力不足。
抑制表现的药物,像不像我们现在常常挂在嘴边的「摆烂」?
需要说明的是,偶尔的摆烂心态并不是不好的,反而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让我们能调试自己紧绷的情绪,张弛有度。
但是,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长期摆烂的心态,那就需要给自己敲个警钟,提醒自己要振作起来啦。
有一个心理测试,来帮助你自我判断自我妨碍的程度有多深;还有一些有效的小方法,帮你走出自我妨碍的泥潭。
在丁香医生 App 搜索「自我妨碍」,进入词条页的「生活应用」模块,即可找到相应内容。
另外,特别提醒,假如你超过两周以上,处于非常低落的情绪状态中,感到深深的无力感,甚至对所有事都失去兴趣,那就要担心有没有可能是「抑郁症」。
可以在丁香医生 App 搜索「抑郁症」,了解抑郁症的表现、治疗方法。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自我妨碍的倾向?
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最有可能自我妨碍?
如何减少自我妨碍?
打开丁香医生 App 搜索「自我妨碍」
即刻开始改变「摆烂」的自己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前往 App 查询
👇👇
张灵 浙江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
吴明证 浙江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策划制作
策划:Kiki | 监制:BruceLi
排版:lulu
封面图来源:丁香医生内容团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