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博士花4个月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被韦神轻松攻破:其实学神也是普通人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北大学神韦东奕,这两天又上热搜了。
其实,这已经不是韦神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接受众人膜拜了。
去年,在北大校园里,他手提馒头矿泉水接受采访的视频刷爆了网络,米粒妈也在文章里写过韦神的家庭教育成长经历。
北大“韦神”爆红,评论区留下10000条讽刺:谁给你的勇气,嘲笑拒绝哈佛的人
当时就有人说,这才是潜心学术、不争名逐利的“扫地僧”。
而这两天,韦东奕又因为一夜解决了困扰博士团队4个月的问题,再次冲上热搜,被众人赞叹崇拜。
起因是一个发帖人说,在模拟产品物理性能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模型越复杂越失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6个博士的团队研究了4个多月还一筹莫展,虽然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无论怎么处理就是找不到一丁点头绪。
无奈之下,一个同学说联系一下北大的韦神帮忙看看,哪怕有点思路也好。
学神不愧是学神,仅仅过了一个晚上,韦神就把全部方程发了过来。
按照韦神推导的方程,团队开始了新一次调试,没想到一次就成功了,和过往的真实实验数据匹配率99.8%。
让6个博士束手无策的难题,韦神一夜搞定,米粒妈除了五体投地也想不出其他的词可以形容自己的崇拜了。
关键事情的后续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全团队的人都十分感谢韦神出手相助,想要给一些报酬来表达感谢。
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韦神说什么也不肯要,理由是:太简单了,没必要收钱。
这就是学神吗?原来别人眼里的难题,只是他眼中不值一提的小事。
后来,博士们实在没办法,好说歹说硬是给韦神充值了市政交通一卡通……
由于事迹太过传奇,有记者还不死心地跑去向北大数学系的院长求证,得到的回答却是:
如果是韦东奕,那就不奇怪。
一下子,大家对韦东奕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数学天才”、“老天爷赏饭吃”的名号一个接一个,说是将他捧上神坛也毫不为过。(米粒妈觉得倒也不比神话韦神,毕竟他也有想不明白的事儿,比如他也不理解为什么六个博士四个月都解不出来)
我们每个人对学霸都有天然的崇拜感,而这种心理也极其容易将他们划出普通人的范围,而将一切归究于天赋异禀。
可米粒妈却觉得,真正的学霸同样是普通人,而他们之所以优秀,只不过是在别人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上,坚持了自己的坚持。
找到长板
精力要放在对的地方
自从韦东奕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人们似乎就给他贴上了“孤僻内向”、“不问世事”的标签。
这在韦神一次次不同常人的学霸事迹中,仿佛又一次次得到了印证。
作为北大的老师,在数学学科上基本所向披靡的韦神,在给学生上课上却遭遇了不小的滑铁卢。
不仅选课的人只有十几个,课程过了一半,就只剩下五六个学生。
网上也有人放出了韦神讲课的视频,语速快,一个走神黑板上就多了一大片公式。
米粒妈也是看得一头雾水,有个网友评论,自己全程只听懂了两个字:覆盖。
没想到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可能还是没听明白,韦神说的是“复概”。
又尴尬,又好笑。
思维跳跃,不善言辞,在大家眼中,学霸越来越像不食人间烟火、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神人了。
米粒妈只想说,大家忘了韦神手上提的两个馒头了吗?多么接地气的学霸啊。
或许在人们看来,学霸就应该高傲自负,不屑于为简单的小事消耗精力,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韦东奕还在北大读书时,就是有名的韦神了,有时候在宿舍休息,宿管阿姨还会带着自家的小孙子向他请教小学数学。
北大数学天才去辅导小学生,任谁看来都是大材小用。
可是韦东奕从没有推脱,甚至没有半点不情愿,每次都是细心地给小朋友讲题。
对小学生尚且如此,更别提自己的同学了。
或许给同学讲题是捋清自己思路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帮助,可米粒妈觉得对于韦神这个水平,再看这些简单的题目,帮助实在是太有限了。
但他从不恃才傲物,将简单的事不放在眼里,而是耐心细心地走好每一步。
至于孤僻、不会与人相处更是无稽之谈。
有不少北大同学更是现身说法,证明韦神晚上总是会串宿舍和同学聊天,顺便搜刮一番同学的好书,有时候看到同学打游戏,也会好奇地问上两句。
要是不懂社交、拒人千里之外又怎么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呢。
在米粒妈看来,韦东奕是学霸,但却不是丧失了独立能力的巨婴。
米粒妈从小到大也遇到过不少学霸,据米粒妈观察,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未知事物一向有好奇心,且乐于探索。
哪怕是路边的小草、树上的小鸟,他们都有可能感兴趣。但不同的是,他们只愿意把精力投入到更喜欢的事情上。
普通人总是抱着短板思维,希望不断弥补自己的短处,可是学霸却更愿意在自己的长板上下功夫,将精力用在对的地方。
他们拒绝无用社交,不代表孤僻,而他们极大的专注力,也是能够有更高成就的原因。
与现实链接
才有自我价值感
前几天,教育部发布新规,要求中小学生上劳动课。
米粒妈也在文章中提到自己一万个赞成,这不仅仅是因为米粒妈觉得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很重要,更是觉得所有的文化知识都应该和现实生活产生链接。
就好比枯燥的算术孩子总是提不起来兴趣,等到了超市花钱买零食,加减法用得格外得心应手。
学霸们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出色选手,其中米粒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B站的一位UP主稚晖君(本名彭志辉)。
一次下雨天,稚晖君骑自行车摔了一跤,脸上也挂了彩。
普通人顶多会觉得自己有点倒霉,可稚晖君不一样,他觉得一定是自行车的“错”:要是自行车能够自己保持平衡,又怎么会让人摔跤呢?
说实话,米粒妈刚看到这番言论差点把他当作“神经病”。
但是稚晖君可不是说说而已,他硬是研究出来一辆可以完全“自行”的自行车。
将自行车停在路上,收起脚撑,即使是在车把挂上重物,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稳定性。
静止能够稳定,动起来也完全没问题,这辆自行车还能够自动识别周围物体,灵活躲避车辆、行人,甚至智能到可以自行规划路线。
要是单靠描述还不能体会到研究出这辆自行车的稚晖君有多么厉害,米粒妈就换个说法:
2016年谷歌曾经提出过一个自动驾驶自行车的设想。
不需人力驱动,自行车无人驾驶也能自己过马路,甚至人还可以坐在上面一边办公一边打电话,完全不需要担心驾驶问题。
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设想竟然被稚晖君这个90后的研究生给实现了。
从设计到建模,再到实物,稚晖君只用了4个月,硕士毕业已经绰绰有余,米粒妈只想发出感叹:这就是天才啊。
谁说学霸只会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他们照样能够更加出彩地解决。
米粒妈也发现,学霸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关心实际,在他们眼中,书本上的文字和公式不是冷冰冰的东西,而是生活中鲜活的解决方案。
也正因他们能够将文化知识与现实建立了链接,知识在他们眼中也更加有魅力,学习起来也更加有动力。
这也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价值感,让孩子觉得学习有意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内驱力。
米粒妈觉得,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哪怕是只让他动手算一次买菜的帐,他们都会开心地不得了,学起数学来也更有动力。
人生难题无数
答案总比问题多
一提“学霸”两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那一定从小到大都是佼佼者。
可米粒妈要介绍的女孩朱雯琪却并非如此,要知道,小学时她甚至还是个被退学的“刺头”。
上小学时朱朱的名字,因为和“猪”谐音,老是被同学起外号,加上胖胖的身材,没少遭同学的排挤。
可即便是这样,她也从来没有感到自卑。
夏天的时候,朱朱发现老师的办公室有风扇有空调,学生就只能汗津津地上课。
朱朱怎么都觉得这不公平,于是,才10岁的她硬是自己一个人站在校长室外抗议。
可谁都不把这个小孩子的举动放在眼里,同学和老师一样的眼光让她对校园生活产生了抵触。
后来,朱朱的母亲决定让女儿在家自学。
当然,这也是因为朱朱生在一个高知家庭,妈妈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爸爸是计算机专业博士,父母本身就是更高级的家庭教师啊。
父母为朱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不仅正常教授功课,还不断延伸课本知识,2年就学完了别人6年才能掌握的课程知识。
12岁,朱朱开始就读国际高中,16岁,她入读牛津大学数学系本科,成为了当年入校年龄最小的中国学生。
米粒妈说一句“天才少女”一点也不过分吧。
可是谁也没想到,朱朱在自己以专业第一名硕士毕业时,却遭遇了一场巨大的网暴。
她在网络上发布了自己在毕业典礼上录制的视频,可没想到,“牛津、漂亮、女学霸”这几个关键词凑在一起,让她变成了一个活靶子。
牛津哪有什么数学建模系?
长这么好看,一看就不是学数学的!
哪个搞学术的女生浓妆艳抹,当网红?
攻击越来越离谱,热搜上,人们甚至给她贴上了另一个标签——学术媛。
可处在风暴中心的朱朱又是怎么做的呢?
她没有因这些攻击而难过,反而透过风波开始思考,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女性刻板印象”的议题。
于是,她开始倡导所有女性角色,写下自己哪怕一次小小的成就,
米粒妈在那条微博下的留言里看到了太多令人感动的小事,也看到了朱朱对问题的另一种看法。
被网暴,或许是一件难以承受的挫折,但在朱朱眼里,却因为换了一个角度,成为了鼓励女性成长的契机。
米粒妈觉得这或许就是学霸的不同之处,在普通人被困在思维定势当中时,他们总会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哪怕是当自己面临困境,也能找到新的破解方法。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习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广义的“学习”却绝不仅限于书本知识,米粒妈觉得更重要的是孩子形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就拿买菜这件事来说,从语文的角度上看,可以描写蔬菜有多么新鲜,从数学的角度看,买菜如何搭配才能更划算,从英语的角度看,每个蔬菜又该如何表达……
米粒妈觉得,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个问题,当父母能从每一件小事上引导孩子多个视角看问题,孩子也一定能够在以后的困难面前找到更多破解的方法。
点个“赞”+“在看”,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从容面对困难,轻松解决难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