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金刚经中的相与想
wdong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又开始读佛经了,希望和版上学佛的朋友碰碰。
语言的发展其实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发展是一致的。千年以前,人的认识是一种懵懂的状态,很多概念没有分开,对应到文字上,就是字比较少,一个字要表达很多意思。后来人们想得越来越明白,概念区分开了,一个字不够了,就开始对字进行拆分。汉字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加偏旁。要理解古人,就要从今天的一字多意退回到古人那种懵懂的一字一意但这个意覆盖很广很模糊的状态。我想写的“相”与“想”便是这么一个字。想是个动作,相则是让人起想之物。因为“相”字今天有很多意思,如果从“相”字理解很容易出岔子,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嘴里读出来是“相”脑子里想的是“想”。下面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 金刚经中有“想”,但是只在第三品中出现了一次。我认为这个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一致现象。不妨都换做“相”。 这样就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相,若无相--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样也和前后文更一致。
--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就是布施时不要想,想了就没福德了。
--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否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看了能想的东西都是虚妄。如果见了各种一般在别人看来会想的东西不想了,那就见着如来了。“诸相”就是一般看了让人想的东西。“非相”就是对我来说这东西不起想。这里的关键在于体会,对鸠摩罗什来说,“我见了这东西不起想”和“这是个让我不起想的东西”是一个概念,叫“非相”。
--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不是说菩萨长得像寿者的样子就不是菩萨。 而是说菩萨脑子里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想法,那就不是菩萨了。
华人的诸多烦恼,基本皆是出于“着相”。 有钱也好,没钱也好; 生娃也好,不生娃也好;财务自由也好,财务不自由也好;50岁退休也好,70岁退休也好,或者干到死也好;帮人也好,不帮人也好;其实怎么样都行,只要不想,都是菩萨,都是如来,日子都能太太平平过下去。只是但凡着了个“想”,一切烦恼就都生出来了,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
语言的发展其实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发展是一致的。千年以前,人的认识是一种懵懂的状态,很多概念没有分开,对应到文字上,就是字比较少,一个字要表达很多意思。后来人们想得越来越明白,概念区分开了,一个字不够了,就开始对字进行拆分。汉字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加偏旁。要理解古人,就要从今天的一字多意退回到古人那种懵懂的一字一意但这个意覆盖很广很模糊的状态。我想写的“相”与“想”便是这么一个字。想是个动作,相则是让人起想之物。因为“相”字今天有很多意思,如果从“相”字理解很容易出岔子,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嘴里读出来是“相”脑子里想的是“想”。下面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 金刚经中有“想”,但是只在第三品中出现了一次。我认为这个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一致现象。不妨都换做“相”。 这样就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相,若无相--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样也和前后文更一致。
--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就是布施时不要想,想了就没福德了。
--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否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看了能想的东西都是虚妄。如果见了各种一般在别人看来会想的东西不想了,那就见着如来了。“诸相”就是一般看了让人想的东西。“非相”就是对我来说这东西不起想。这里的关键在于体会,对鸠摩罗什来说,“我见了这东西不起想”和“这是个让我不起想的东西”是一个概念,叫“非相”。
--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不是说菩萨长得像寿者的样子就不是菩萨。 而是说菩萨脑子里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想法,那就不是菩萨了。
华人的诸多烦恼,基本皆是出于“着相”。 有钱也好,没钱也好; 生娃也好,不生娃也好;财务自由也好,财务不自由也好;50岁退休也好,70岁退休也好,或者干到死也好;帮人也好,不帮人也好;其实怎么样都行,只要不想,都是菩萨,都是如来,日子都能太太平平过下去。只是但凡着了个“想”,一切烦恼就都生出来了,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