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数五十年,中国经济没有奇迹(四)
四.痛苦的分娩
从一个穷得没饭吃,积累率几乎是零的国家。一下子转到靠持续高积累来工业化,脱胎换骨不足以形容。基础太差。虽然说有20%的工业产值,总量在全世界还能排到二十名左右。但那些大部分靠的是人口基数大。哪怕是搓草绳织草鞋,油布伞糊纸盒的,只要雇佣达到五个人,都算产业工业。如此凑起来的。这些存量基础,本身不具备多少成长性。1954年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工业化的起点与基础相比太高。虽然只相当于日本1937年的装备水平,却基本都是国内空白,都无法估计落后多少年。苏联援助156个项目,技术免费,设备成本价。但计划在一五之内就建成。要知道这些项目都很大,直接为它们配套的大中型项目就有900多个。对当年的中国的底子来说,就像兔子怀胎了一个牛犊,分娩过程是九死一生。更要命的是这些项目本身,没有一个能吃能穿的。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都推掉了。惟一一个算轻工的造纸厂,还是工业原料(水泥包装袋)。机械58项,比煤炭和电力(各25项)加起来都多。还有十个电子项目。这些建成后都没有短期效益,还要继续往里面投入。居然还有两个航天项目。重重轻轻,贪大求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管怎么说,这150个项目,有133个在1960年前建成了。这让一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长超率过20%(空前绝后)。 但看看具体年份数据,艰难过程一目了然。基本上是大上一年,就得慢下来缓口气。整个五十年代,实际远远跑赢了模型预测。但是这种超高速的后遗症很快出来。三年饥荒退掉了全部超速增长部分。到1963年两条增长线再次相交。虽然主要衰退是农业,但我认为饥荒的原因在于工业化过快。
年份 | 实际生产总值(亿元) | 模型预测生产总值 | 实际增长率 | 模型增预测长率 |
1952 | 679 | 679 |
|
|
1953 | 824 | 717 | 21.4% | 5.5% |
1954 | 860 | 757 | 4.3% | 5.6% |
1955 | 912 | 800 | 6.0% | 5.7% |
1956 | 1,031 | 847 | 13.1% | 5.8% |
1957 | 1,071 | 897 | 3.9% | 6.0% |
1958 | 1,312 | 952 | 22.5% | 6.1% |
1959 | 1,448 | 1,011 | 10.3% | 6.2% |
1960 | 1,470 | 1,074 | 1.6% | 6.3% |
1961 | 1,232 | 1,143 | -16.2% | 6.4% |
1962 | 1,162 | 1,218 | -5.7% | 6.5% |
1963 | 1,248 | 1,299 | 7.4% | 6.6% |
1964 | 1,470 | 1,387 | 17.8% | 6.8% |
1965 | 1,734 | 1,482 | 18.0% | 6.9% |
1966 | 1,889 | 1,585 | 8.9% | 7.0% |
1967 | 1,794 | 1,698 | -5.0% | 7.1% |
1968 | 1,744 | 1,820 | -2.8% | 7.2% |
1969 | 1,962 | 1,953 | 12.5% | 7.3% |
1970 | 2,280 | 2,098 | 16.2% | 7.4% |
出现饥荒,除了众说的自然灾害、劳动力被抽走等因素。我认为还有一个因素是公社化后两年,将田种得太狠了,土地肥力迅速衰退(深翻更添乱)。而需要如此种田,直接是因为粮食征收任务过重。根子在工业需求增长过快。即使最严重减产的1960年,中国人均粮食量依然高于印度平常年份。而我们这边饿死人,印度却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差别主要在工业需求。
150个进口的重点工程,为之配套上千的大中型项目。这七八年间,从中央到地方另外又上马了数万新轻工业企业。许多纺织、制药、饲料等企业需要大量粮食原料。更严重的是粮食供应方式的改变。仅1957到1960年,全国吃商品粮的职工总数就从3000万增加到6000万。有22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当时农村人口平均每月消费15到20斤主粮。一旦成为城市职工则每月需供应30斤甚至45斤(强劳补助)主粮。因为没法保持供应,地方上从59年开始就清退城市人口。从60年开始中央主持下放,基本上1958年后招收的农村工人全部回乡。三年共有2000-3000万城市人口回到农村(占1/6)。
上马项目过快,什么原料都缺。1960年初出口了些粮食换汇,准备进口棉花。后突然发现需要紧急买回粮食。从而导致整个华东有三分之一的棉纺厂下半年停工,没有原料了。60年到61年,地方项目大批下马,保国家重点。许多厂因工人返乡关门。有许多停工待料。到62年后才缓过来。
从计划或者后果来看,这个起步肯定过于激进了,一团糟。慢慢来要稳妥得多。但要多慢呢?也许让专家来论证,有一大半的项目本就不该上马,因为中国当时就没有那个条件。或者,中国就别搞大项目,专门做做轻纺食品加工之类。机械国防全依赖苏联阵营中其它国家。从七十年后的今天回看,似乎还是硬着头皮搞下来最关键。中苏关系破裂,合作在1960年终止了。如果真的慢慢来,可能就没有,起码更难了,
这分娩的痛苦在政治上也完全体现。首先是“一马当先”的高岗,觉得这么重的担子压在他身上,可以在政治上多要求点。刘邓斗倒了高岗后,全面主持。可毛时不时出来捣个乱,不让他们一手遮天。尽管出了许多乱子,总算完成了。后来刘要毛一个人承担全部过错,埋下文革的根子。斗倒了刘邓,主管外交的国务院总理,终于拿到了全部经济大权。看下来,周的水平好一些,比较平稳。但毕竟时代不同了,也许是汲取了前面的经验教训,也许是最困难时期已过。
64、65年经济形式大好,再一次实际超出了模型的预测。也是毛搞文革的本钱。67、68年发生的事,记得是夺权武斗砸烂公检法。负增长是大面积停产的效果。后来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单说这两年有道理。说整个文革时期不真实。“要文斗不要武斗”后,立刻就补偿性增长回来了。到69、70年,实际和预测线再次重合。
1970年,中国工业化第一阶段完成。中国工业产量升到了世界第五的位置,平均每年超过一位领先者。前面只剩美苏德日。从啥都不能造,到基本都能造了,只是质量差些。毕竟起步的是靠三四十年代的装备水平。从1952到1970,虽然有短期大波动,实际发展曲线与模型预测线首尾重合,中间相交四次。至于我说“工业化完成”的证据,看看1970年的代表产品就理解了:
下面摘自维基(1970年):
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4月24日——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6月1日——中国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厂。 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全线长1085公里。 7月17日——中国农村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两倍。 8月——中国开始研制运10(大灰机)。 10月16日——中国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投产。 12月25日——中国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 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09I型核潜艇長征一號核潜艇下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