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数五十年,中国经济没有奇迹(六)
六. 有钱才有理
关于这个模型遇到通货膨胀就失灵,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不变价的。统计上用十年不变价,最多二十年。时间长了就失真严重了。超过五十年的没什么太大意义,我找到一个世界银行的2015年不变价60年数据系列,加入到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将五十年前的数据绝对值放大了六倍,其它没什么大变化。说明这个不变价其实是按当年价用指数矫正过来的,但这个指数只是个抽样估算结果,并不能完全反应物价变动。用后面推导前面,不是在过滤通货膨胀,而是相当于追认。让数据看起来奇怪,但限于趋势分析还是可以参考的。
这个过程提醒了我,中国无论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阶段,国家都没有一个指导或干预经济的清晰货币政策。虽然没有明确政策,具体的货币实践还是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影响。我们可以分阶段回顾一下。
下图是1955-1978年中国货币供应的增长情况。根据这张图,我有信心在这个阶段用本币当年价做预测。因为不存在什么通货膨胀。每年的现金投放量很少,以存款为主的货币总供给也不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但这张图也显示了(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有严重的通缩现象,理论上会拖慢经济发展速度。只是在计划经济中这个效应有多大很难估计。中国当年计划的只是一部分,大量的集体和农村经济不在计划内。许多社队或街道企业就是兴起于此时段。如果多发些货币,肯定能大幅加快这一部分的。只是在这个时期通货膨胀是政治上的禁忌。没人敢开口子。
文革中少发的货币,邓小平一上台就都发出来了。1979年底,广义的人民币供应量为1555亿元,1980年进一步增加到1933亿元,增长率高达24%,此后的连续三年人民币的供应基本都保持着20%以上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多印钞票的结果,就是1984年的通货膨胀。后果就是86学潮加“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由于文革“欠账”在,所以这几年超发的货币很快就被经济吸收。接下来几年央行就一直保持这么高的货币供应量,从1984年到1990年,几乎每年的广义人民币钞票供应量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1984年和1986年,钞票供应量达到了39%和31%这样的骇人增幅。恶果在1987年到1989年以一场恶性通货膨胀显现出来,官方公布的CPI系数是20%左右,实际上许多物价都至少翻番,高档烟酒等民用消费品价格甚至直接上涨10倍。最终是又一次学潮加流血。此后再面对90年代同样严重的,大家已经麻木了。
不过从上图似乎可以看出,超发货币确实对经济发展有加快作用,当然也有可能是没有将通货膨胀从经济增长率中剔除干净,造成这种“同步”效应。数据如此,我也没法再深入。学术界现在普遍认为2%左右的通胀率才是“最健康的”。不承认恶性通胀有任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用。有人研究说1%通胀可以增加0.3%的当年GDP,可下一年会有-0.8%影响。也只是一家之说。任何超过10%的通胀都不再可控可测。虽然不能直接用CPI去矫正GDP,上图中给出了去掉通胀的增长率。可以看出这十年低于模型预测速度。
年份 | 当年价 实际生产总值 | 物价矫正后生产总值 | 模型预测生产总值 | 当年价增长率 | 物价矫正后增长率 | 模型预测增长率 |
1986 | 10,376 | 9,913 | 10,396 | 14.0% | 8.9% | 11.8% |
1987 | 12,175 | 11,069 | 11,650 | 17.3% | 11.7% | 12.1% |
1988 | 15,180 | 12,311 | 13,085 | 24.7% | 11.2% | 12.3% |
1989 | 17,180 | 12,829 | 14,733 | 13.2% | 4.2% | 12.6% |
1990 | 18,873 | 13,332 | 16,628 | 9.9% | 3.9% | 12.9% |
1991 | 22,006 | 14,567 | 18,813 | 16.6% | 9.3% | 13.1% |
1992 | 27,195 | 16,639 | 21,336 | 23.6% | 14.2% | 13.4% |
1993 | 35,673 | 18,949 | 24,257 | 31.2% | 13.9% | 13.7% |
1994 | 48,638 | 21,419 | 27,644 | 36.3% | 13.0% | 14.0% |
1995 | 61,340 | 23,765 | 31,579 | 26.1% | 11.0% | 14.2% |
1996 | 71,814 | 26,124 | 36,160 | 17.1% | 9.9% | 14.5% |
1997 | 79,715 | 28,537 | 41,502 | 11.0% | 9.2% | 14.8% |
1998 | 85,196 | 30,776 | 47,743 | 6.9% | 7.8% | 15.0% |
1999 | 90,564 | 33,134 | 55,045 | 6.3% | 7.7% | 15.3% |
2000 | 100,280 | 35,947 | 63,603 | 10.7% | 8.5% | 15.5% |
上面的表格加了一栏物价矫正后的GDP和增长速度。具体做法是将世界银行的2015年不变价换算成1984年不变价。尽管去掉通货膨胀因素后,从1986到2000年间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依然在9%,高于1970年到1985年的平均数。却远低于模型预测。而且到2000年GDP数值会缩水60%以上。模型假设这十五年中第三产业产值平均20%的年增长率,有些过于理想。应当只是名义产值以这个速率增长。
在真实的经济成长速度上,这十五年比上个十五年高不算太多(9% vs 8%)。 但一是总量大得多了;二是人口增长慢了;三是基本生活(吃穿)无忧了;四是票子发得多,账面收入增加很快。特别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普遍感觉特别好。当然,有话语权的宣传,会强化放大这个感觉。不过从1952 到2000一共才三个十五年,总体符合我们模型的预期,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从量变到质变。
中国主要工业产品指数(以1978年为100)
过滤掉通货膨胀效果的最好办法就是看实物(产品)。上表是指数(1978为100),不是实际量。你可以发现上世纪下半段的工业产品增长非常有规律,以十年为单位就特别平滑。比如从1960到2000,每个十年:钢产量翻一番;化纤翻两番;发电量增加1.5倍;水泥增长180%,棉布增加50%等。增长速度几乎是同一的。不过基数不断增大,绝对数量变动大不一样。以棉布为例,1970年的产量增加10%可以让全国人每人多一米布,到2000年的产量同样增加10%,全国人均就可以多四米布。这种效应,正是靠几十年持之以恒地增长积累出来的。而从1950年到1975年人口增加了67%,从1975年到2000年人口只增加了37%。人均产品量则提升更快。人均产品占有量的快速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我们对通货膨胀的反感。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