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日记(51)又遇到一位海归
第五十七天 今天中午,是我期盼已久的大学同学聚会时间,地点在静安寺上海一号私藏菜,这是家典型的老上海韵味的饭店,疫情前我曾去那里吃过饭,四年多了,饭店依然保持着老上海风格,包房内老式台灯、桌案、杨州漆器、欧式沙发,人们能感受到复古的气息。
来自海内外的同学们济济一堂,谈天说地,疫情四年来,大家第一次聚会,格外开心。
今天坐我旁边的是一位女同学,她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工厂工作,后来去了美国,疫情前好多次同学聚会,她都缺席了,我说好多年没见你,今天是什么风把你给吹回来了?她笑笑说,我已经海归两年了。
她是上世纪 90年代去的美国,后来在圣地亚哥一家医院做行政工作。她和老公两年前从美回来,准备在沪定居了,所以办了上海的居留证,也买了房,这样可以每天陪伴着父母。如今他们花着美金在上海生活,也是不亦乐乎。
我斗胆问了一句,那你回来了,孩子在美怎么办?她笑着说,我没要孩子,原来也是位丁克:)。我继续八卦说,怪不得你可以无牵无挂地回来:),那将来你父母不在了,你还回美吗?她笑着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好呢!:)她反问我,你以后会回来不?我答曰:现在尚没有定论,你回来可以陪伴父母,而我父母却去世了,反过来唯一的女儿却是在美国。所以我们同是天涯漂泊人啊!:)
聚会结束后,我顺便在静安寺附近转悠,不经意间走到了著名的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门口,三十二年前,只差一步到罗马,我与常德公寓的因缘情景又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在1992年春天,我家原先淮海路的房子,因为地铁一号线站点建设被政府拆迁,政府补偿给我和岳父母各一套康健新村两室一厅的新房,因为老人要看病,我女儿要上学,所以我们就在房屋交换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住房(那时房屋还不能买卖,只能交换使用权)。
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了,上图中左边二楼的住家是一对老夫妻和一对小夫妻,因为厨房和卫生间只有一套,所以老人想与孩子分成两套居住,他看中了我们两套正对门的全新房子,这样他与女儿既能相互照顾,又各有空间。而我也陪着岳父去看了这套两居室的公寓,主卧朝南,次卧朝东,腊地钢窗(打蜡地板),我岳父也非常喜欢。接下来,就在双方即将去房管局办理手续时,那位老先生的女儿突然提出反对,结果交易流产,我们也与这著名的公寓失之交臂。
不过,后来我们还是在市中心换到了心仪的三室一厅的房子,从此以后,老人看病、孩子上学、我们上班,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回国日记(52)银行的期盼 回国日记(51)又遇到一位海归 回国日记(50)老有所乐 回国日记(49)今非昔比 回国日记(48)离谱的维修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