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界读书日:《非暴力沟通》
曾经爱读书爱买书,但是近年读纸质书越来越少了,改在晚上听书。听书随机良莠并存,半睡半醒东鳞西爪偶尔碰到精彩处我会再到网上找原著,比如这一本《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临床心理学家马歇尔·罗森伯格Marshall Rosenberg 。他从1960 年代初开始,致力于解决人际关系和社会冲突,简而言之叫:非暴力沟通。
罗森伯格的“非暴力沟通”技巧旨在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理解。这种技巧强调沟通中的情感表达、倾听和尊重,并提倡以解决问题和寻求共同利益为目的的互动。罗森伯格认为,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人们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和互动,并避免冲突和暴力。
看照片,罗森伯格长得有点“凶猛狰狞”,但据说是个有爱心的人。是的,他的非暴力沟通的基础就是宽容包容有爱心。然后才可以走到下一步。如何学习运用表达技巧。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都希望他人能够理解自己。但是为什么愿望很丰满,效果却很骨感呢?罗森伯格为你指点迷津。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将这种表达技巧分为四部分——
1.观察: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观察不是评判或批评,而是以客观的方式描述自己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觉到的事实
2.感受:表达感受。避免把感受混淆成想法或意见。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不是陷入争吵和冲突。
3.需求: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识别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并以这些需要为基础来建立联系和解决问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关键。
4.请求:如何以请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以命令或要求的方式。以请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促进合作和理解
这些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了一种全面的、尊重他人并表达自己需要的沟通方式。
我以为,第一点“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最重要。
一个哲人这样讲: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一句话点明观察与评论的区别。
但是实际生活中常常会混淆观察与评论的区别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原文说:“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达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我以为人际沟通里的“观察”就是倾听,能够好好地倾听。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耐心需要宽容,然后才可能有客观正确地分析。
倾听是建立有效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经》说得很形象:慢慢地说快快地听(雅各书 1:19),这是观察;“不要论断人”(马太福音7:1-5),就是不要随便评论。
生活在最容易被“观察”忽视的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孩子,配偶。我们自以为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我们自以为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为他们着想:“你一撅腚就知道你拉什么屎”,哈哈!于是容不得对方多说就替他的言行做评论。东北人叫“隔着锅台就上炕”,都是这种自以为明公跳过观察就下论断做决定。美其名曰: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自我解嘲:狗肚子藏不住二两香油。
其实无意中很伤人伤感情。
不是指桑骂槐,就是点鼻子说自己:本人曾经常常如此啊!痛心疾首!呜呜。。。。
如果说,最初提倡非暴力沟通还是指面对面的沟通, 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发达,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已经更多地靠敲键盘,屡屡发生的网络暴力致人死亡的事件就是暴力沟通。很多网络暴力的发生就是不能“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甚至连观察都没有,凭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就登上道德制高点下论断。过去讲官老爷们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如今连车都省了,坐着不动就扔砖头。
几年前,我也写过一篇小文《有话好好说》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602/637092.html
当时没有读过(听过)这本书,没有什么理论支持,都是自己与人交往的一点概括吧。
罗森伯格说,“我们一直生活在告诉人要照着权威人士告诉你的这样做、那样做的社会里。。。。。如果你照着权威说的去做,就会得到奖励,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而太多人自以为是权威,其中有些人还握有大权,一天到晚告诉你谁是你的敌人,你应该要怎么惩罚他们。”。。。“请自问,你是不是在重复威权者的语言,或自视为权威,这是最危险的一种言语方式。如果想重建自己,看见自己的需要,实践待人如己,最迫切的是要改变自己的语言,使其成为较没有压迫意味的语言。这才真正是爱与大爱的起点。”
读完他的书,再看罗森伯格的照片亲切多了!可见“人不可貌相”。P图的绣花枕头们看上去秀色可餐写不来《非暴力沟通》。
“凶猛”的罗森伯格在《非暴力沟通》的序言里说——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不择手段。这个观点,请恕我无法同意。”
如果说这话有“妇人之仁”有宗教色彩,那么再读一段——
“在国家危急时刻,能否挥舞国旗聚集在一起,并不重要;成为超级大国,拥有多次毁灭地球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通过军事力量,征服世界其他地区,也于事无补——因为恐惧无法带来和平。”
我还喜欢这句话——
“暴力是未满足的需求悲惨的表达”。
我粗读粗写,算是星星点点的读书笔记。知乎上有心人给《非暴力沟通》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转录于下,供参考——
——写在4.23世界读书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写在世界读书日:《非暴力沟通》 《俄罗斯方块》:苹果公司的新电影 泄密事件雾里看花,《松树谷》里明争暗斗 从《人生》到《人生之路》,真相更震撼 复活节想起《奇异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