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2017年最喜欢的几本书

2017年最喜欢的几本书

博客

从2005年开始,每读一本书,都会记下书名和作者。到了年底,把当年读过的书单找出来把玩一番,浑浑噩噩的一年似乎又多了一项成就。

读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幸运,有时候甚至不免要同情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一个人精力再充沛,阅历再丰富,也只能经历大千世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像从一个柠檬上切下比纸还薄的一片。读书提供了一条获取生活经历和拓展眼界的捷径。书有各式各样的,小说,非小说,深奥的,肤浅的,说故事的,讲道理的。不管什么心情,处于哪种境地,有怎样的理念和学识,总能找到自己想读的那本。每次拿到一本喜欢的书都很快乐,期待着翻开它的那一天,像期待一场旅行的开始。没有书,生活必定黯然失色。

2017年一共读了37本书,其中5本中文,32本英文,11本小说,26本非小说。虽然读书前都会做些筛选,为避免作茧自缚,有时候也会恣意随性一点,所以这些书中也有更好的和次好的,甚至有两、三本很差的不知道怎么也混进了革命队伍。因为不爱赶时髦,这些书中只有三本是2017年出版的新书(Nina Riggs的The Bright Hour,Hilary Clinton的What Happened,Mark Sullivan的Beneath a Scarlet Sky),绝大部分是两、三年前出版的,也有几本很老的经典,比如罗素1930年写的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和哈耶克1944年写的The Road to Serfdom。下面就按照新旧顺序介绍一下这37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几本。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Bertrand Russell,1930

这几年被罗素这个老头儿圈了粉,对他崇拜至极。去年花了半年时间读他的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今年偷懒,只读了他的小书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追求幸福快乐这个话题本是老生常谈,但罗素的学问、智慧和幽默旁人比不上。而且要说老生常谈,也是别人老生常谈。罗素1930年就写了这本书,后面几十年里多少人翻来覆去地嚼舌根,炒冷饭,熬鸡汤,还是不如罗素说得透。

近年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幸福快乐的心理和生理根源,也出了不少成果。虽然要肯定科学研究的价值,但很多结论其实是常识。罗素是数学家、哲学家,并不是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但他的结论跟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一致的,而且他写得更有趣。

Interpreter of Maladies,Jhumpa Lahiri,1999

如果早知道Interpreter of Maladies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可能不会读它,因为我以为短篇小说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已经奄奄一息。但这几年对Jhumpa Lahiri感兴趣,因为她的文字,也因为她的第二代印度移民的身份。我猜从她的小说里,可以窥见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和生活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冲突和挑战。

但这本短篇小说集我很喜欢,每一篇小说都很精巧,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印度移民,主要是第二代,偶尔也有第一代。当然他们首先都是活灵活现的人,普通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女性作家有一种细腻,是男性作家常常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读的小说大都出自女性之手。当然短篇小说的局限,Lahiri再有神来之笔也跳不出来,但一部让我如此享受的短篇小说集还是让我惊艳。

Just Kids,Patti Smith,2010

去年读了朋友推荐的Patti Smith的M Train,今年再接再厉,读了Just Kids。M Train我也喜欢,淡,散,不一定对每个人的口味,但有一种感人的真诚,每一句话都是Smith用心写出来的。我似乎看见她坐在咖啡馆,一个孤独的灵魂,用自己的方式品尝生活的滋味。Just Kids也是如此,但我更喜欢,可能其中有两个人物(Robert和Patti自己)之间的互动,于是有了更多故事。

我对自己会喜欢书中的人物有些吃惊。潦倒的艺术家,似乎是跟我截然不同的人。但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除了Patti和Robert的爱情,恰恰是他们作为艺术家的率真和无畏。有人说,和权势、财富、情欲相比,艺术上的成就最值得追求,因为它可以跟旁人分享,还可以永生——如果你才华横溢运气又好的话。但Patti和Robert对艺术的追求,不是为共享,也不是为永生,他们只是追随一种内心的召唤。他们喜欢,一首诗,一张照片,一件手工艺品,他们觉得美。做了这件事,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和抚慰。

Needless to say,这跟我们大部分人今天过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读这本书,是从令人窒息的世俗的浊水中探出头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Siddhartha Mukherjee,2016

Mukherjee前些年写的Cancer: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得了普利策奖。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没有得普利策奖,但写得也是一样的好。

最好的科普作家都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清晰流畅的文笔,再加上讲故事的天分和技巧。Mukherjee把对基因的介绍和自己的家族病史交织在一起,让书读起来趣味横生。到底是罗兹学者,Mukherjee知识丰富,思考严谨,不仅谈科学,也谈科学的道德困境和社会纠葛,让书有了哲学的深度。

必须承认,书中有些细节我没听懂(我“看”的是有声书),而且这时我也没有倒回去再听一遍,所以到底是否从书中学到很多东西,我也拿不准。但那些听明白的部分,即使此刻想不起来它们是什么,应该还是在脑子里存着。有一天,因为某种外界的刺激,它们会从头脑某个角落跳出来,像一条几乎看不见的涓涓细流,和新接触的信息汇合在一起。这样一次又一次汇合,有一天终于会形成一条像模像样的河流,在头脑的地图上留下清晰的痕迹。

A Gentleman in Moscow,Amor Towles,2016

小说虽然主要目的是讲故事,文笔也很重要。有些小说的文字是干瘪的,有些却机智、幽默、优雅,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每一个句子都匀称丰满,像汁水四溢的杨桃,又像刚出炉的弹性十足的面包,吸引着、诱惑着读者,让他们一口一口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作者布下的迷阵。但文字要有情节和人物的支撑。如果软禁于莫斯科一家豪华旅馆的旧俄伯爵不是在目睹苏联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在观察巨变当中普通人随波逐流、跌宕起伏的命运,不是最终自己也卷入其中,不能自拔,如果这位莫斯科的绅士不是在厄运面前仍然展现迷人的风度、尊严和品格,让读者为之倾倒,A Gentleman in Moscow也不会让这么多人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正如伯爵给女儿的两点忠告:第一,If one didn’t master one’s circumstances, one was bound to be mastered by them;第二,The surest sign of wisdom is constant cheerfulness。伯爵自己正是这种人生哲学的写照。

文字,故事,人物,智慧,这本小说样样都有,你还想从一本书中得到什么呢?好久没有读到真正好看的小说,这一本是这几年的第一部。

 


维立,毕业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博士。现居硅谷从事高科技工作。业余时间翻译写作,出版过六本作品/译作。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维立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