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味蕾浸润在朴素的美食中
回国散记(5)- 思念之旅
我的味蕾浸润在朴素的美食中
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后,我去了大西北 -甘肃兰州,这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
我曾经在一篇博文中写过:
“和新认识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互相会问问你是哪里人,以前我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些踌躇的,因为不知道该说父母老家还是自己成长的地方。
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但父亲在五十年代大学毕业时就响应政府号召,毅然决然地奔赴大西北,从此扎根在甘肃兰州,连带母亲和之后出生的兄妹三人全都和大西北结了缘,我在上大学之前基本在兰州度过,中间仅有一年曾因父亲养病和他一起在浙江老家生活过。
由于父母是南方人,在家不说兰州话,所以兄妹三人也没学会说兰州话,但因了会说兰州话的同学,我们听得懂兰州话,然而并不觉得它是乡音。上大学以后,除了假期回家探父母,生活重心基本是在兰州以外了,再以后父母退休也被接到北京生活了,我们兄妹三人就不怎么回兰州了。可是自此以后别人再问我,你是哪里人时,我竟然会毫不犹豫地说兰州人。为什么呢?因为浙江老家于我实在只是一个遥远模糊的印象,不记得她的食物,不记得她的有趣,不记得她的故事。兰州不一样,那里留下了时光吹不散的青葱岁月,我的发小我的闺蜜,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高考我的奋斗,更有那雕梁飞阁耸晴空的五泉山和峰峦叠嶂抱金城的白塔山,而其中,最为难忘且最容易和任何一个兰州人甚至只是去过兰州的朋友有共鸣的是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当然不是什么大餐,但它也不是一碗普普通通的面条,那是我在海外念念不忘,一想起来就会口舌生津的食物,而那正宗的“一清(清汤)二白(白萝卜)三红(红辣椒)四绿(绿蒜苗)五黄(黄面条)”也只有在兰州本地才能吃到。在兰州,牛肉面馆之多超乎想象,几乎一家挨着一家,估计只有在兰州才可以做到每日一面,甚至每餐一面。兰州人开玩笑说,我们吃饭简单,就两种选择:今天吃不吃牛肉面?
所以这次回兰,可是让自己的味蕾充分浸润在兰州牛肉面中了,每天的早餐都是到家门口的“马有才牛肉面”来一份牛大碗,可见我对兰州牛肉面的绵绵情意。要知道,平时我是一个从来不喜把面条当作早餐的人,尽管我热爱面食就像老鼠爱大米。
在我眼里,兰州的任何一家牛肉面馆,只要食客不是太稀稀落落,都不会太差。我的这种想法自然是会遭到美食家们的鄙视的,对他们而言,哪家的面筋道,哪家的汤入味,哪家的辣椒油香飘万里,哪家的牛肉紧实却不柴,都是他们挑选面馆的重要因素。所以美食家们断不会如我这个味蕾迟钝的懒虫,天天吃同一家牛肉面馆(幸运的是俺吃的这家“马有才”也是在兰州牛肉面风云榜上有名的)。美食家们来到兰州,每餐必要品尝不同的面馆,但他们不会去外地人眼中认为的最高档的“安吉尔”,也不会驻足游客眼中最正宗的“马子禄”,绝对是在做好攻略后,要无惧折腾地奔向本地人推荐的:白老七、磨沟沿、萨达姆、吾穆勒,德元、陈记……
兰州牛肉面从上世纪的每碗2毛-3毛上升到现在的每碗8元,在物价飞涨的这个年代,这算是良心面了吧,重点是每家饭馆的牛肉面都是这个价格,当然如果想多来点牛肉,要额外花10元。麦二哥在《兰州牛肉面: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曾提到过:“牛肉面对于兰州人来说,已然成为生活必需品,毫无争议地摆在了与水、电、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每一次涨价都要经过很多波折,甚至要开听证会。一碗面享有这样的待遇,全国只此一例吧!”
听证会是不是会让人们感觉到民主的意味呢,一碗面的民主,也是民主,所以别总抱怨说天朝没有民主。
兰州的小吃特别多。我这次去兰州,来子带着妹妹和外甥女来和我汇合,他们三个都是第一次到兰州。妹妹和外甥女一下子就迷恋上了兰州小吃。兰州的夜市还出奇地多,所以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去不同的夜市解决肚子的温饱。
她们最爱的食物除了牛肉面,就是甜胚子和牛奶鸡蛋醪糟。
甜胚子是兰州的传统小吃,也是我喜欢的兰州小吃之一。据说早期是清明节和端午节的食品,后来发展成为一年四季老少咸宜的流行小吃,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
百度了下甜胚子的做法:将颗粒饱满的燕麦粒淘洗干净后上笼蒸1小时左右,蒸至麦粒开口,内芯还有一点点硬度,关火晾到温和不烫手,然后兑入酒曲,如果太干,也可以加点温水,密封发酵,等两三日闻到酒香时,就可以食用。吃的时候,舀出两勺发酵了的麦芽在小碗里,用凉开水一冲,用勺子在把碗里的麦芽和水搅匀,水就变成了白色的浆汁,一碗香甜的甜胚子就做好了。
燕麦本身质地较硬,口感不好,但它做成了甜胚子之后,就大不同了,燕麦粒粒有嚼劲,入口麦香醇厚,甜而不腻,再加上酒的清香味,浆水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变成了兰州人最喜欢的一款解暑食物。
这样写着,就想到了我喜欢的正直才女燕麦禾儿,这碗清爽的甜胚子送给外柔内刚的她。
牛奶鸡蛋醪糟,感觉以前兰州没有,这次回去才发现它成了兰州的网红食品,在夜市几乎走几步就能看到有卖。而且很多摊位都挂着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推荐品牌和“老马爷”两个醒目的招牌,感觉摊主个个都是老马爷的打扮,当然回民中“马”姓也是大姓,十个里面有八个姓马,最后只好按照最朴素的认知:排队最长的一定最好吃。
以前在国内,我的一位闺蜜的老公是湖南人,到了冬天,经常送我们他自己发酵的醪糟,我们会打个鸡蛋煮着吃,外面寒风刺骨,手捧这样一碗热气腾腾且酒香弥漫的醪糟,感觉特别幸福。
这次在兰州看到的是把牛奶、鸡蛋、醪糟一起煮,煮好后,有的还会在上面撒上葡萄干、枸杞、芝麻等,奶香酒香融合,又是别样的风味。忘了拍照片,借张网图。
下图是兰州出名的西北餐厅 - 阿西娅,以羊羔肉主打,右下角的小吃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到了兰州,还有一件不能错过的事就是在黄河边喝“三炮台”,也有称之为“三泡台”,俗称“盖碗茶”,兰州本地人称之为“刮碗子”。有句玩笑话说“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说的就是兰州有名的三炮台。
炎炎夏日里,黄河边摆满了带着凉棚的茶摊,迎接着或携家带口或三五知己,或两情相悦或祖孙三代,一人一杯三泡台,有的半躺,有的围坐,打着小牌,磕着瓜子,说说笑笑,八卦世道,畅谈人生。热水壶就放在脚边,休闲的人们边指点江山边续上开水,直到茶淡糖尽、口干舌燥为止。
我们也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享受了三炮台文化。
三炮台茶具包括茶盖、茶碗、茶托(也称茶船子)三部分,其寓意为“天盖之,茶盖 ;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因形如炮台,故称三炮台。
这家的茶具是透明的,店主说我们可以喝完后把茶具带回家。打开包装,里面有绿茶,菊花、桂圆、红枣、枸杞、冰糖。据说一碗上等的三炮台,里面内容相当丰富,茶叶以春尖茶和云南茶为最好,再配以兰州苦水玫瑰、上好的菊花、茉莉花蓓蕾、甘肃正宁包核杏、福建桂圆、新疆葡萄干、甘肃临泽小枣、宁夏枸杞、山楂干、优质冰糖等佐料。
我们就不讲究了,碰到什么喝什么。但喝三炮台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先在茶碗里放进茶叶,捏碎桂圆壳,之后把红枣、枸杞和冰糖陆续倒进碗里,冲入滚烫的开水,于是怡然生机便在茶碗里蔓延开来。
饮用的时候,一定要一手捧着茶托,拿住茶碗,另一只手拿起盖子,轻轻把漂浮的茶叶刮回茶碗里,把茶汤滗出,然后把这碗三炮台送至嘴边,茶香四溢,一口一口地慢饮,眼望流淌不息的黄河水,这时候不思人间疾苦,只念天地之悠悠,心中一定会涌上满满的小确幸。
但于我而言,此次兰州之行,心中充满的是悲伤和思念。奔腾的黄河见证了我与我亲爱的父母共同度过的岁月。当年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大学的时候,每年中最迫切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回家过年度假,见到想念的父母,品尝妈妈的美味,看到熟悉的风景。
而今,父母已然离我远去,我对他们的思念正如那奔向远方的黄河一样,一直在我心中流淌。他们那慈祥的笑容、温暖的关怀以及无言的疼爱在我脑海里不停地回放,这里的一步一景都会令我触景生情。风吹过树梢,仿佛听到他们轻声的叮嘱;黄昏的余晖中,感受到他们不散的温暖;遥望远处的白塔,似乎看到他们和蔼的微笑;寂静的夜晚,星星点点的光芒幻化成他们追逐的目光,注视着我的日常。
好博友人参花在纪念父亲的博文《辞别再无相见日》的结尾写到:“我和父母,辞别再无相见日,从此孤独度春秋。” 令人潸然泪下的语句,余生我们将面临一场又一场的告别。庆幸父母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教会了我们处事的坚韧。 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尽管我们背负孤独,但父母的精神会永远陪伴着我们。在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时刻,我会默默地对父母说一声:谢谢你们,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