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和北爱尔兰游记
10年前全家去英国玩时,没有去北爱尔兰。今年女儿说要补上。女儿给了两周时间,于是在暑假的最后时刻,我们一家去爱尔兰和北爱尔兰走了一圈。最大的感触就是:无论是景色还是文化遗产或地方特色、特产,Everything is underwhelming. 不过,也因如此,爱尔兰人就特别认真。这让我想起,阿拉斯加95%以上的冰川都没有名字,因为太多,不稀奇了。而同样的冰川,如果在别的地方,那就是了不得的一景了。爱尔兰人就是必须给很不起眼的城堡讲出一个特别的故事;一些不算什么了不得的石器,也如视珍宝;爱尔兰的编织物,虽是当地特产,但要说特色,真很难说,但几乎每到一次都看见各种各样的店当特产在出售。
我很喜欢爱尔兰人的两个特点。一是友善。那是一种真诚的、平等的友善,不是英国人那种表面客气,骨子里看不起你的高高在上(Talking about stereotyping!)。也许这和爱尔兰人饱受压制和歧视有关。二是认真做菜。爱尔兰的食物与爱尔兰所有的东西一样,也是平淡无奇,但人家认真做,所以,就算不怎么样,反正比德国的更能接受。当然,不能顿顿来爱尔兰食谱,必须中餐、印度餐、法餐、意大利餐、西班牙餐、泰国餐等各种餐馆换着花样吃。
图中躺在长椅上的是耶稣。感觉这样一个耶稣形象特别动人,虽然我不信教。
因为车靠左行,在爱尔兰开车本来就比较挑战,偏偏很多地方路还非常窄,就难上加难了。这种路只够一辆车通过,却都是双向车道。因为车不多,遇到车交汇时就找个比较宽敞的地方,一辆车靠边让,另一辆车慢慢通过,就像意大利不少地方的情况。据说爱尔兰的不少车道当初就是走牛的,路宽的标准是一头牛能够横过来,这样牛可以转身。
这次我们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爆胎。希望也是此生的最后一次。我们租的Avis的车,居然没有备胎!当然,有备胎我们也不会换。但至少遇上热心人的话就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了不是?而且Avis真的好烂,打那个应该24小时都有服务的求救电话始终没人接。本来以为是下班时间到了,而且还是周六,所以没人接。周日再打,还是没人接。等到下一周上班时间打,还是老样子。去还车时告诉Avis雇员电话打不通,回答说“你们不是唯一这样抱怨的人。”这不是承认那个电话只是个摆设吗?
爆胎后,我马上说,找个有人家的地方停下。还算好,当时离我们当晚要入住的酒店,走路也只要25分钟了,也就是说,离城市中心很近了。看见有个人家就赶紧停在了路边。也巧,我们车刚在路边停下不到一分钟,就看见有人从房子里出来。这时我们已经发现租车公司没有给备胎,给租车公司打电话也没有人接,就拦下那个人,请教有什么办法。他用手机搜了搜,直接给一个修车行打了电话。其实,我们也在搜,也打了电话,但已过下班时间,没人接电话。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因为我们是美国电话号码对方不方便回复,最后车行的关键信息是用短信发给他的,然后就开车过来了。看了我们车的型号后,车行师傅叫我们耐心等待,他一会就会带着新车胎回来。后来的事情就很顺利了,总共大概折腾了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可以启程去酒店了。
等到去机场还车时,我们同时也递上了修车的发票。Avis倒是二话不说就给报销了。可是,我认为还应该罚款Avis,因为没有给备胎,因为24小时服务的电话没人接,因为没能及时提供服务,为我们换上新胎。我们家里另两位都说我的要求不合理(我当时负责看行李没参与,是事后才说的),我怎么觉得租车公司另外给我们打个折扣才更公平合理呢?
必须强调的是这次租车我们买了Avis的保险。第一次买租车公司的保险,以前都是用信用卡自带的保险。是不是不买Avis的保险,报销会不那么容易,就不知道了。我还是认为租车公司有责任,不仅是没有给备胎。按理租车公司就是要负责车辆修理的。我们不巧的是正赶上了周末。(那天是周六,我错写成周五了。)如果不给报,我肯定要去吵架了。能不能吵赢只有天晓得了。说到底,那天车子修好后我们心里就已经满足了,能不能把修车钱拿回来并不那么重要。
很多信用卡的租车保险是不cover爱尔兰的。为此特别在行前给银行打电话询问,被告知我们用的那个City Bank的Visa是一种Premium卡,可以cover爱尔兰租车。但因为女儿也开车,要加上她就必须每日多付租车钱。当时那个Avis的雇员说,如果买Avis的保险就可以免去加上女儿的额外租车费,这样等于Avis的保险费不那么贵了。再联想到爱尔兰是Visa保险普遍不cover的,即便我们的卡cover,万一出事一定会比较麻烦,于是就买了Avis的保险。
再说说那个City Bank的Visa。20多年前开那个账号是因为开了账号并连上我工资的direct deposit的话,我可以立马拿到100美金的回扣。(那时的我是会为了100刀去做这种事情的。)但那种账号只对某些公司的雇员开放,所以这个账号直到今天也不能夫妻平等拥有,只能是我主卡,他副卡。没想到的是,那个卡的确附带了一些额外福利。
因为对爱尔兰人争取独立的历史稍有了解,所以,对几乎所到之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战争”痕迹并不吃惊。没想到的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居然也成为爱尔兰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榜样。那时,英国政治上非常不公平,不仅不是所有人都能投票,而且还是一户一票,而贫民窟里穷人都是七大姑八大姨挤在一个屋檐下,算是一户,就极大地稀释了穷人的票数。当时,爱尔兰人抗争的口号就是 One Person, One Vote(一人一票)。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对爱尔兰人争取到了越来越公平合理的选举方法有极大的影响。所以,马丁·路德·金的名字在爱尔兰人的心目中有相当的地位。这都反映在那些政治壁画中。
因为爱尔兰人饱受英国的压制和歧视,这次在爱尔兰看见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正义女神雕像(Lady Justice):第一,她不是蒙目的,也就是说,爱尔兰人不认为该女神是公平的。第二,一般正义女神手中的剑是往下指的,而这个正义女神的剑往上指。(剑往下指不是正义女神的统一标准,但的确是普遍特征之一。)好玩的是,该雕塑中的天平不是像一般雕塑那样做死的,而是一个真的根据盘子里面的分量会动的天平。这样,下雨时,因为盘子里雨水积累量的不同,天平也真的不平了。人们最后不得不在盘子上打洞,让雨水漏掉,才避免了天平的倾斜。
这次有一件事非常出乎意料。本来以为在1998年签署了Good Friday Agreement之后,要求从英国分出去的独立派(nationalist)与希望维持是英国一部分的统一派(unionist)之间达成了和解,北爱尔兰就告别了暴力冲突。没想到,在北爱尔兰的某些城市和地区,两派之间居然还是那么的水火不容,只是现在独立派不再有组织地搞恐怖爆炸活动了。偶尔有恐怖活动,那是个别人私下搞的,其规模和频率都已经到了可以被忽略的地步。
1998年的和解协议是在Belfast签的。但Belfast现在大概是最不和解的地方了。在Belfast,我们参加了一个总共3小时的Political Tour,分别由一个独立派导游/讲解员和一个统一派导游/讲解员各负责一个半小时,很有点像美国主流媒体邀请辩论双方各自给出观点和理由的做法。通过这个tour,我们重温了曾经是北爱尔兰生活的一部分的暴力冲突,见证了当年发生血腥暴力的很多个现场,也看见了现在还在起作用的高高的围墙,用来隔离曾经一直发生冲突的双方。按照那个统一派讲解员的说法,围墙这一边的居民全部是基督教的,围墙的那一边则全部是天主教。但英文主流媒体并没有把这种隔离说成是100%的。
据统一派讲解员说,围墙两边的人,虽然在工作中可能是同事,工作时也合作得很好,但在生活中,彼此没有一点点交集——他们去不同的教堂,不同的商店,不同的酒吧,孩子去不同的学校。除了工作,他们之间丝毫没有来往。围墙上有几个门可以让两个世界相互通行,但一到宵禁时间,大门就关闭了。每个门的关门时间不一定相同。有的门周末也关闭。就是说,大门关闭期间,人们的活动就限制在墙的一边了。
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代际替换,情况会逐渐好转呢?据独立派的那个讲解员说,答案是否定的。实行宵禁是因为不如此就会在天黑后发生暴力冲突。所以,这样的围墙被称为和平墙(peace lines或peace walls)。他还说,开始的时候,宵禁时间比较晚,后来却不得不提前。而围墙也在不断被加高,现在已经是几人高了。
但是,根据媒体报道,部分围墙已经被拆除。其实逐渐拆除围墙一直在计划中。有一个说法是,到2023年,大部分围墙应该都拆掉了,可能疫情也影响到了这件事的进程。另外,年轻人也在努力,从要求大门多开放一些时间起步,逐渐过渡到去除彼此间的物理障碍。(见BBC的这个报道:https://www.bbc.com/news/uk-northern-ireland-66317266)?
围墙只存在于较贫穷和处境不利的地区,居民都是蓝领阶层。在市中心(downtown),双方就融合得很好。为什么是这样,值得深思。
Derry的一个雕塑。这也可以说是两个雕塑。两个人分别代表英国人和爱尔兰人,分别站在两个完全分开的地基上。相互向对方伸出的手靠得那么近,却并没有接触。也许这是在彼此告诉对方:我们相互友好,但我们不是一体。
这次是沿着海岸线把爱尔兰和北爱尔兰走了一圈。因为是沿着海岸线,最大的体会就是风大。有一次,也是去看悬崖,我没站稳,就被风吹走了......幸好不在悬崖边上,家人把我拦下了。
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的河边路上或者桥上,每隔20米左右就会有个带线的救生圈,看着挺温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