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八)
当时的市郊合作总社只有两个负责业务的经理部,一个叫供应经理部,一个叫供销经理部。供应经理部只负责向农村提供生产资料,比如马、牛、犁杖、车轮子,大车这些农具,供销经理部则是收购和销售农民的手工产品,比如麻绳、麻袋、草袋子等等生活生产用的物品。
母亲被分在供销经理部,很快被提拔为一个业务股的股长,属于级别最低的干部,那年母亲十八岁。
除了王柏秋主任之外,农委还给新成立的供销社配了个副主任齐英光。虽然俩人都是抗战干部,但水平相差很大。王柏秋有文化,办事很有效率,而且平易近人,待人谦和,而齐光英就显得效率不高,办事能力差,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差强人意。
母亲还被委任为供销经理部兼职的团支部书记,所以就经常去农委组织部上交团费。也因此,认识了组织部的一个大姐,俩人关系越处越好。那时女孩子到十八岁就认为该结婚了,所以母亲十九岁的时候,就总有人给母亲介绍对象。那时很多抗战干部还是单身,所以给母亲介绍最多的都是抗日时期的老干部。其实所谓的老干部按现在的标准并不老,比如当时有人给母亲介绍的区公安局局长就是抗日干部,年龄才二十八岁,可母亲那时觉得他们岁数太大了。比自己的哥哥年龄都大,以后带回家都不好称呼。就这点顾虑,导致母亲一直拒绝介绍给她的各种老干部。
组织部这位大姐大概看出了母亲的意思,有一次当母亲去交团费的时候,就试探母亲的想法而问道:你认识于部长那个秘书吗?母亲说:认识是认识,但没啥交往。母亲还有点羡慕嫉妒恨地说:他到哪都跟于部长坐吉普车,我们都是自己背包走。大姐笑了,说:他要调你们供销社当专职团总支书记了。我们想让你当兼职的团总支副书记。你有什么意见吗?母亲当时并没想到,这是大姐在为她牵线搭桥,想都没想就说: 我没意见。工作需要我咋会有意见呢。
就这样我的父亲和母亲相识了。由于工作关系,母亲和父亲的交往频繁,相互之间越来越有好感。母亲说:你爸爸那时长得很精神,浓眉大眼,字写的也好看,文章写的也好,好多女同志都对他有好感。可父亲为什么看上母亲我不知道,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和我们聊过这个事,我们也从没想过要问。但他愿意去供销社当团总支书记,我猜大概就是奔着母亲去的。
母亲那时青春年少,脸庞放光,每天总是高高兴兴地上班,认认真真地工作,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想,大概那种青春的活力和单纯的心态让母亲有了特别的魅力。
母亲虽然对同志们都很和善友爱,可也有很厉害的时候。哪个时代都有渣男,母亲那个时候也有,只是渣男面对的舆论环境不同而已。
当时供销经理部有一个男职工,家是农村的,人长得很帅气,初中文化,是国民党时期的留用人员。他老婆很贤惠,有一个男孩子长得很招人喜欢。母亲也很喜欢那个孩子,每次女人带孩子来的时候,母亲都给孩子买点糖块水果什么的,与那个女人也处的很好。可这个男人很花心,虽然自己的老婆漂亮贤惠,可他却看不上老婆没文化,见到单位这么多有文化有见识的女性,就埋下了离婚再娶的心思。他首先试探的是何姨,何姨是大户人家出来的,要摸样有模样,要风度有风度,而且无论工作能力还是文化水平在当时的供销社都是一流的。可何姨很正派,从小受的都是正人君子的教育,对这个男人的花心简直是一百个瞧不起,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他。
后来他又打起母亲的主意,那时父亲还没调到供销社,这个男人以为母亲单身又年轻,比较好忽悠。没想到母亲是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而且那时单纯的有点傻。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怒不可遏,就好像遇到了一个人渣一样,大骂他是陈世美,丧良心,品德败坏,弄得整个单位都听到了。从此,供销社里的人都知道母亲这个小姑娘不好惹,厉害的名声也传了出去。母亲告诉我,当时就是替那个女人和孩子生气,怎么有这样一个丈夫和爹呢。
母亲和父亲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自然而然地接触,自然而然地互生情愫,最终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父亲和母亲是1953年底登记结婚的,婚礼时在1954年初办的。婚礼是那时流行的革命式婚礼,没有彩礼,没有乱七八糟的仪式,只在单位的会议室里举办了个仪式,单位领导讲个话就完事了,同志们送的礼物也都是简单实用的东西,暖瓶,脸盘,茶杯茶壶,再就是枕巾枕套。姥姥为母亲做了床新被,奶奶为父亲做了床新被就是当时父母结婚的全部家当。
当时房子也不缺,父亲母亲结婚后,单位就在大南街那分给他们一间房,离供销社也不远,走路也就十几分钟。
父亲母亲登记后,父亲先是带母亲去了我大姑家。母亲说,你爸也有心眼,当时我还奇怪,怎么不带我去见婆婆,却去见大姑子呢。原来父亲知道母亲爱干净,怕带她去乡下奶奶哪她嫌脏。我大姑在家里是出了名的干净,家里总是打扫的一尘不染,自己也是收拾的利利索索。那时我大姑的三个孩子都挺大了,大表姐都十几岁了,两个表哥也都七八岁了。母亲去的那天,大姑特别高兴,拉着我母亲的手问着问那,那个亲热劲让母亲很舒服。
去乡下奶奶那时,父亲提前通知了家里,母亲去的那天,家里早就收拾的干干净净。奶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我的那些姑姑们都等在家里要见未来的嫂子。母亲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但在家里并不受重视,父亲是家里的唯一男孩,受重视的程度和母亲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父亲在家里的地位除了爷爷就是父亲。我那些亲姑和表姑都对这个哥哥崇拜的不得了。大姑是十里八村都知道的厉害丫头,可在自己这个唯一的弟弟面前,也是百依百顺。父亲读中学的时候,爷爷因为给三爷还债,无力供他读书,大姑就把父亲接到苏家屯由她供父亲读书。
那天奶奶带着自己的女儿和侄女像迎接女皇一样迎接母亲的到来,几个姑姑围前围后,端茶送水,那个热乎劲是母亲从来没享受过的待遇。当天晚上母亲就和自己的这些小姑子们睡一铺炕,你一句我一句地一直聊到下半夜才睡,父亲没地方住,就跑到大队部里凑合了一夜。
我小时候,母亲一和父亲生气就骂他:你就是穷家养富子。当时我还不明白是是什么意思,现在一想起这句话我就想乐,真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