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资管李子波:为医药投资十年磨一剑
导读:就在上周五,在底部沉寂多日的医药板块出现了集体性的大涨,不少医药行业细分的ETF都有单日7%以上的涨幅。这又点燃了大家对投资医药基金的热情。确实,作为一个“长坡厚雪”的好赛道,医药行业调整了快两年时间,许多好公司都在历史低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优秀的基金并不是短期暴涨中带来多大弹性,而是在市场的熊市中通过抗跌体现了比较好的超额收益。国君资管的李子波,就是今年以来最抗跌的医药基金经理之一。深厚的投研积淀,是李子波面对市场大起大落时宠辱不惊的力量源泉,也与国泰君安资管多年以来重视投研人才培养体系有关。国泰君安资管培养的中生代力量,基本都拥有长达十年的研究经验,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看似效率缓慢,实则最为高效。
根据行业经验,这一时间段正是投资经理由“量变”转向“质变”的关键时期,处于“厚积薄发”的临界点。而如今,恰是国泰君安资管的“中生代”登场的时代。
截至前一交易日,李子波管理的国泰君安创新医药仅仅下跌2.98%,而同类产品平均跌幅20.87%,超额收益达到17.89%(数据来源:万得,基煜研究;数据截止:2022年10月14日)。在投资之前,李子波做了10年以上的医药研究员,这让她即便刚上手就遇到行业和市场的大熊市,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她今年取得的优异表现,并非一种偶然。
图表:国泰君安创新医药今年以来业绩比较
数据来源:万得,基煜研究;数据截止日:20221014;
即便我们把年初建仓期的“占便宜”去掉,从3月18日后建仓完成的业绩来看,这个产品相对医药生物指数也不断在积累超额收益,目前超额收益已经达到了近18%,说明李子波确实在这一年中,通过自己的阿尔法能力,弥补了一部分来自指数贝塔的大跌。
图表:国泰君安创新医药业绩曲线
数据来源:万得,基煜研究;数据截止日:20221014。
毕业于人大金融系的李子波,身上有着两个显著的特点:
1)对赛道的钻研足够深入。李子波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研究创新药的医药研究员,早在2017年她就开始做创新药的研究,花了很多时间去看海内外的文献、上市公司网站扒数据,对创新药的商业模式、细分产品、投资范式,做了长期持续的积累;
2)对市场的理解足够深刻。李子波在医药行业研究了12年的时间,储备了一大批的公司覆盖,也见证了一批批“弄潮儿”的崛起和陨落,所以更加知道这个市场何时潮起何时潮落,何时又到了散场的时机。
某国内创新药龙头,是对李子波影响最大的公司之一。她从2010年就跟踪覆盖这家公司,在仿制药还是暴利的时代,公司就已经前瞻性的转型做创新药和全球化。李子波见证了这家公司从几百亿市值涨了几十倍,变成了6000亿市值的龙头,也看到了从6000亿市值的高点跌去三分之二。在这个过程中,估值和盈利变化,就像潮水起落一般,都起到了正向和负向作用;戴维斯双击之后,也能出现戴维斯双杀。这些长期跟踪公司深度研究的经历,给了李子波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泡沫阶段懂得离场也很重要。
展望未来,李子波认为医药行业此前是从创新1.0到2.0时代后的去泡沫阶段,目前整体TTM估值在历史最低的10%分位,未来会出现比较大的分化。比如说创新药从过去的“Me better”和“Me too”模式转变成“First in class”。创新药的去泡沫,又会影响CXO的基本面,即便股价跌了不少,目前依然在基本面左侧。相比之下,她更看好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两大方向,包括受益于中国手术量的医疗器械领域,以及license out方式出海的企业。
事实上,我们也认识十几年了,在她成长的一个个阶段拾级而上,李子波变得愈加安静。生活中的李子波热爱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她认为大到宇宙万物的准则,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个人,国学都有很好的解读。李子波投资之余,最喜欢看书。在书本中,她能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她所追求的,是那种“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状态,不求阶段性跑多快,争取每年在前二分之一位置,拉长的业绩一定很好。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李子波的投资“金句”:
1. 投资离不开深度研究。研究是输入,投资则是输出,来回反复互为验证。要持续不断地有研究输入,才有投资的输出。没有深入研究过的公司我们不买,没有长期跟踪的公司我们不重仓,否则那是不负责任。
2. 医药行业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比如说我刚开始入行的时候那些弄潮儿,经历过好几轮赛道的变化,已经没落了。我们认为每个公司都有它自己的宿命,比如说某创新药龙头,能在这个时间段走出来,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创新药走向下一个阶段,这是无可避免的时代趋势。
3. 创新药、创新器械,都是产品型公司,它们的盈利模式是看研发管线,最后是用现金流贴现的方式,把价值还原到现在。
4. CXO扮演了一个卖水人的角色,每一个的环节都提供外包服务,从实验室阶段的研发,到生产环节,最后到临床,CXO在每一个领域都提供服务。
5. 放在长远来看,今年的市场调整是对过去两年牛市的一个消化,2020-2021年,疫情催生整个医药板块的大行情,2019~2021年中期,板块上涨130%以上。2021年中期以来,回调40%。
6. 国内公募基金的长期年化回报率是15%,海外是7%到9%,如果阶段性收益率特别高(就像2019-2020年那样),那么一定会出现均值回归的过程,我们都需要尊重这样的客观规律。
7. 我比较喜欢的一种状态是,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真正的赢家总是看似平淡无奇。就好像今年市场调整是对过去两年牛市的消化,行业总是周而复始,风浪褪去后的平淡即是本质,亦即是常态。把研究的路一步步走好,把平淡的路坚持走下去,自会有涅槃。
8. 国学很丰富,有哲学、文化、天文、数理等各种方面。大到宇宙万物的准则,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个人,国学都有很好的解读,也可以给我们很好的指引。
十年一剑,厚积薄发
朱昂:能否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投资的?
李子波 我是做了10多年的研究员,再做投资的。最早是在房地产公司做IR,后来去公募基金看地产、建材行业,2010年加入国泰君安资管开始研究医药行业,到2021年创新药基金成立,投身投资。研究经历比较长,经历过几次医药行业周期的波动,也看过各种不同公司的不同成长阶段,有一个很充分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投资一方面是把过去十几年的研究经验转化为投资业绩,践行自己的投研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应对不同的市场环境、政策、流动性等问题,考虑如何构建自己的组合,如何获取持续的业绩回报。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市场一直在变化,知识更新迭代,投资人要顺应市场变化,不断学习。同时要完善自己的投资框架,在不同的市场时期积累自己的投资经验,掌握各种应对方案。
研究是输入,投资则是输出,来回反复,互为验证。要持续不断地输入,才有输出。
朱昂:现在做投资,跟以前做研究有不同吗?
李子波 从事投资,可以把我过去多年的研究成果兑现。另外做研究是自下而上选股票,现在做投资需要构建一个组合,除了个股层面、行业层面,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宏观,流动性。医药投资,受政策影响也比较大。我原来做研究员的时候,看好的股票是没有仓位限制的,可以拿30个点50个点做模拟组合。但是管理公募基金以后,需要考量上面所说的各个方面,以及个股、子行业之间做一定布局。
医药行业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比如说我刚开始入行的时候那些弄潮儿,经历过好几轮赛道的变化,已经没落了。现在的医药股,又是在相对高位往下回落的过程,下一波再起来的是谁?医药里面的行业赛道也是在变化的,对研究还是投资,都有很多挑战。如何去顺应时代的变化,医药行业的变化,也很关键。
即便同样的子类,商业模型也有差异
朱昂:你是怎么在医药行业做投资的?
李子波 医药是一个相对专业和细分的行业,有很多不同的子行业(赛道)、商业模式、产品类型等,我认为首先要认知医药行业。
医药有很多创新的领域、技术、公司,首先要跟踪这些变化。医药的投资要有一定前瞻性,对行业大的格局形成一个概念和判断。
其次,在公司层面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再次,要把公司基本面和股价结合起来,通过估值模型、相对绝对价值等来判断公司的预期收益率,选择合适的时间买卖。
最后,关注一些外部层面的因素,包括行业政策、经济、流动性、国际形势等等,这些会对股价形成一些外部干扰,阶段性扰动可能还比较大。
朱昂:医药的子行业太多了,能不能展开讲讲?
李子波 从行业分类去看,可以分成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还有中药、商业等等。如果分赛道来看,它们的商业模型都不太一样。
比如创新药、创新器械,都是产品型公司,它们的盈利模式是看研发管线,最后是用现金流贴现的方式,把价值还原到现在,再看这个公司当下的股价跟它的估值之间的差异,计算它的空间和收益率。
其中,创新药跟医疗器械不太一样的点在于,药里面有化药、生物药、疫苗,包括血制品等等各个子行业,一个药品可以卖的比较大。但是器械比较丰富和复杂,整个器械又分成很多子行业,比如说有IVD,有分子诊断,有设备,有大型的放射型设备,有测序仪,有像家用的呼吸机等等产品。它的特点是每一个子的领域都相对小,除了设备类的天花板高一点,细分器械类的赛道,天花板低。所以国外大的器械公司,都是通过不同的并购,丰富它的品类。
接下来讲医疗服务赛道,它的壁垒和护城河相对高一些,因为是连锁的模式,像眼科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以及做中医门诊的公司。这个行业一旦形成了全国连锁以后,有一些规模效应,品牌力会提升。但不同的品种还不一样。比如说眼科就已经形成了全国连锁,但口腔并不明显,龙头公司收入主要来自省内。
CXO也放在医疗服务里,这是过去三年最景气的代表。CXO的盈利模式非常好,是颠覆式创新的典型。之前创新药的研发模式是一个企业从研发开始,从头做到尾。CXO扮演了一个卖水人的角色,每一个的环节都提供外包服务,从实验室阶段的研发,到生产环节,最后到临床,CXO在每一个领域都提供服务。所以CXO的模式是完美的,不管这个药成还是不成,它都可以收费,越推进到后期,它的盈利会越高。特别是创新药泡沫化的时期,一二级市场资金很充分,一个靶点可以做几次甚至几十次,收多次钱,模式是很完美的。
朱昂:但今年CXO调整幅度很大。
李子波 CXO大部分的需求是在海外的,会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另外整个行业本来是快速发展的过程,但是因为新冠,导致有几家国内头部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今年见顶了,到明年它的表观增速是下降的。
再次,CXO是重资产的行业需要融资,在高通胀和流动性收缩的环境下,特别是海外,会受到估值和订单上面双重的冲击。所以要等待景气周期恢复,我自己判断的话,要到明年下半年。
目前CXO是偏左侧的机会,机构CXO的仓位是有所下降的,但是大家还是有的,未来肯定会分化。创新药1.0时代是鸡犬升天,水涨船高,后面肯定是要分化的。原来那些同质化研发的项目,肯定是被砍掉的,CXO的订单相应会缩水,头部的有创新能力的才会有机会。现在从药监局的指引上来看,提升了肿瘤创新药临床标准,它不鼓励国内企业去进行重复的研发。
最早一批研究创新药
朱昂:今天做医药投资有一个难点,对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你如何应对这个挑战?
李子波 17年3月,我开始看创新药。那个时候的卖方还没有研究的这么仔细,我想看的很多东西找不到资料,所以我只能去海外网站扒。海外的信息披露非常的完善,临床数据上面全部都有。我一边研究,一边积累素材,一边写“细胞发电厂”公众号沉淀。我做投资以后就不怎么更新了,出于各方面考虑,一个是自己时间也不是很充足,另外创新药也进入到相对平静的阶段,没有那么爆款的靶点出来。
专业性上我觉得倒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现在大家的背景都还可以,新入行的人有不少医学院毕业的,大家阅读外文文献的水平也不差,我们在伴随着中国企业去进行成长。尤其是二级市场看到的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后期的东西,不会那么的领先,未来国内随着商业公司研发管线在往前推,二级市场的盈利水平也是往前推的。比如说2017年更多是”Me better”、“Me too”类型的创新药模式,今天的创新药更偏向于“First in class”。所以,难点并不完全是专业性,而是要看到行业发展模式的变化。
朱昂:在具体选择公司的时候,你看重哪些方面?
李子波 首先看这个行业/公司怎么赚钱(商业模式、护城河),这种盈利模式有没有持续性,很多所谓的护城河分分钟就没有了,比如说集采。这个行业是否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能否诞生大市值的公司。一个公司能否做大,和行业的商业模式有很大关系。
接下来看竞争格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竞争越激烈越卷,利润率越低。国内和国外竞争格局还有比较大差异。国外是做“First in class”比做“Me better”模式要更好。由于在海外做PD-1,要和最大的一些龙头企业竞争,导致临床实验的费用很高,竞争格局比国内要好。
最后,看管理团队、产品、研发管线等要素。这里面,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公司能否做强,和创始团队能力强相关。有些实验室出来的老板,就不太适合做一家上市公司。在中国做上市公司,也需要在能力项上符合国情。管理团队的激励机制也很重要,需要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公司都是靠人去发展,重视人才才有长远发展。
双击和双杀都是牛股常态
朱昂:能否分享一个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
李子波 某创新药龙头是我在2010年就开始跟踪覆盖的一家公司。一开始是连云港一家做仿制药的药企,他们专注做肿瘤药注射剂,门槛比较高,一手抓研发,一手抓销售。当时仿制药非常赚钱,个别药品净利率高达30%以上,但公司很早就把创新、国际化确定为2个战略方向,并且开始花钱做研发。2012年的时候收入54亿,市值350亿,收入利润大概20%增速。到2021年1月公司股价见顶,市值6000亿。
公司过去十年的几十倍涨幅,主要是抓住了几个机会。一波是2015年,它抓住了环磷酰胺产品海外出口的机会,当年的利润就提到了40%多的增速,市值到了1000亿,在15到18年,公司的增速维持在25%左右,还是很高的增速。这个时候第二波机会,它把自己从一个仿制药企业,变成一个创新药企业,它的估值就从20来倍提到最高的时候是100倍的PE,业绩跟估值的双升,特别是估值的提升是很明显的。公司的股价很快到了3000亿,3000到6000亿我认为有一定泡沫的成分。
其实到了6000亿的位置,应该要把公司卖掉的。当一个公司往下走的时候,是最难把握的。我当时看到公司的泡沫,预判是3年涨不动了,没想到从6000亿跌到了1800亿。这个过程也是很痛苦的,直接到21年业绩下降了28%。从戴维斯双击变成了戴维斯双杀,估值回落到了49倍。
总结,这家公司的案例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第二成长曲线,主营业务的转型和切换。当业绩增提升时,估值也会提升,盈利变化和估值变化是同步的,只是不一定在同一个时间段出现。同理,当业绩增速下降时,估值也可能出现双杀。一旦看到基本面发生变化,就不要贪恋。
朱昂:这个案例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李子波 要看“好的公司”。我不太擅长去赚一些公司波段的钱,公司的质地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次是我认为每个公司都有它自己的宿命,比如说某创新药龙头,能在这个时间段走出来,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比如老板当时能够在十年前做这样的决定非常重要,加上那十年他的管理层非常稳定。
第三点,底部和顶部同样重要,一定要在该撤的时候撤。这个不是说让我们判断绝对股价的底部和顶部。但是对于公司还是行业都会体现出周期的属性,不管CXO还是创新药都有周期。在牛市的时候还是要敢于去铺仓位,敢于聚焦个股去重仓。但是在今年这种市场,可能就要偏谨慎一点。
集采冲击已经进入尾声
朱昂:医药投资中,除了自上而下的个股选择,还有自上而下的医保政策变化,你是如何把政策变化纳入到投资中的?
李子波 政策变化对医药行业尤为关键,因为我们是医保作为单一最大支付方的架构,这点和欧洲、日本比较类似,而美国是商业保险占大头,和我们不太一样。医保架构体现的特征是,药品价格整体偏低。
2018年医保局成立,开始进行集采,集采对行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短期看,药品价格大幅降低;长期看,降低了很多子行业的天花板。但从好的方面来看,中国企业有了更多进口替代的机会,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同时思考深层次的原因和立场。政府出台集采等措施,是因为国内医疗需求旺盛,医保支出压力大等。
投资上来看,要尊重和敬畏产业政策,根据政策变化做好自己的头寸和个股管理。要将股价和政策干扰结合起来,股价高的时候,对利空就很敏感;股价低的时候,反应了比较悲观的预期,出利空有的时候反而不跌,这时候就差不多见底了。要利用政策造成的市场错误定价机会,同时尽量规避政策给高价股造成的风险。
我们会比较谨慎的去甄别这些行业,现在去选一些不受集采影响的,或者有海外一些市场空间,或者说偏制造端,低值耗材等等这样一些领域。
对于未来的政策判断,未来继续鼓励创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胜出,赢得国内市场,并走出海外。大企业生存下来,小企业退出,市场集中度提升。目前药品集采接近尾声:2018年,首批4+7城市带量采购开始,目前药品集采已经进行七批。前五批集采共涉及品种234个,平均降幅52-59%,聚焦于化药;第六批胰岛素专项集采42个产品中选,平均降幅48%,标志着国家带量采购从化学药拓展到了生物药领域;2022年7月第七批集采60个产品中选,平均降幅48%,聚焦化药,注射剂仍是主力剂型。
目前药品集采的品种已占公立医院药品使用金额的35%,大部分大品种已完成集采。耗材集采趋于温和:已完成心脏支架、关节集采,今年预计将进行电生理、脊柱、种植牙等集采。其中关节集采降幅80%,影响厂家出厂价10-20%,集采后某龙头关节公司中报收入+19%,净利率23%,重回增长态势。
朱昂:组合构建上,你是怎么做的?
李子波 做两个权衡,一个是看好的公司集中持股,对于高增长、景气的龙头,敢于下重手买入。另一个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均衡行业配置。这两个要素有一个平衡点,并且动态调整。
在每一个年份里面,这两个点的比重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前几年CXO特别好的时候,要是配了其他行业那就是拖后腿,这个时候就是要集中持股。但是从2021年年中以后的这一波调整,到现在为止大盘蓝筹一直不行,在医药里体现的特别明显。在当下的历史阶段,会把均衡看得更重要一些。
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出现可以集中持股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需要等待。当下整个医药板块调整得挺多了,问题是在结束了CXO创新药这一波行情以后,接续下来的成长股在哪里?最近医疗器械股表现的比较强一些,我们也相对比较看好这个板块,但是仍然很克制,因为现在远远没有到提估值的阶段,只是在相对暗淡的市场里面,挑出来一些表现比较亮丽的品种。
朱昂:这两年医药投资的贝塔影响很大,比如说一度估值很高,之后又连续调整,这对你投资带来什么挑战吗?
李子波 会有挑战。作为行业赛道型产品,创新医药基金会跟随行业β波动。我们成立于去年,在建仓期就遇到市场暴跌。我在建仓期间控制了节奏,逐步建仓。个股选择上也会更谨慎,尽量不追高等。
目前市场这种状态反应了经济下行,行业景气度下行的情况,我们认为市场情绪较为低迷,等待政策面、基本面的改善。市场有60分的市场,也有90分的市场,目前可能是60分的市场,危中有机,我们会注意组合的风险收益比情况,寻找超跌个股的投资机会,同时不贪恋不强求。
放在长远来看,我认为今年市场调整是对过去两年牛市的一个消化,2020-2021年,疫情催生整个板块的大行情,2019~2021年中期,板块上涨130%以上。2021年中期以来,回调40%。经过调整以后,很多行业、个股价格回到合理偏低水平,给了我们充分时间去选股。
长期来看,股价是基本面的长期映射,回顾过去20年的医药表现,股价上涨基本与行业公司盈利增长同步,未来也是如此,我们仍然看好一些可持续增长公司的股价表现。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朱昂:今年医药板块表现很差,但我们发现截止到三季度末,你在全市场122个医药基金中排名第3,这个是怎么做到的?
李子波 一开始产品的建仓期节奏不是很快,占到了一些仓位的便宜,不过到了二季度开始仓位也正常了,跟随市场一起波动。4月份那波,我也跌了不少,好在后面又反弹了。整体看,今年大家都在跌的时候,我表现比市场更好一些。
我觉得主要是今年大部分公司没有追高,在医疗器械上还赚到了一些钱。当然,今年医药是难做的,没什么可以躲的地方。我比较喜欢的一种状态是,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不需要阶段性排名太高,每年争取做到前二分之一,时间拉长就能排名靠前。
朱昂:站在这个时间点,你如何展望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
李子波 整体来看,经历了过去两年的去泡沫,目前医药股PE TTM估值已经回到历史10%分位数以下,有些个股最大跌幅达到了90%,行业整体估值相对合理,甚至偏低。当然考虑到未来经济增速、医药行业增速可能进入新常态,未来增长可能趋缓,行业估值也会相应下行。但这个位置,我们整体不悲观。
细分行业来看,我们看好两大方向的机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第一,我们看好中国高端制造。医疗器械、设备、原材料领域出现很多进口替代机会,器械领域有很多细分机会,如测序仪、分子诊断、手术机器人、内窥镜等。创新药是颠覆式创新,器械是连续性创新。这有一个好处,它可以不断更新迭代它的产品。因为中国的医生特别的勤奋,中国的手术量居全球第一。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在一个中国的三甲医院里面,一年它能做上千台手术,一天最少做三台手术,它甚至凌晨都在开手术,只是不同的医生和病人上去,但是那个机器是不歇着的。这就给了企业一个机会,可以慢慢地磨,不停地跟医生去沟通,去改进产品。
手术机器人方面,A股、港股分别上市了一些机器人公司,主要是做骨科、外科这样的一些领域,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国产企业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产,未来技术迭代会有优势。这些企业目前还在打磨产品阶段,要实现产品稳定、企业盈利还需要时间。
科研试剂受益于科研院校、药企、CRO等迅速发展,国内企业在分子酶、蛋白试剂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我们看好这个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当然目前相关公司估值也是比较贵的。
内窥镜领域,近期在软镜、硬镜上都上市了一些企业,当然还有很多未上市的公司。软镜公司的替代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奥林巴斯在这个市场比较强势,市占率高。硬镜产品会相对容易一些,国产设备在4K白光、荧光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未来可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二,我们也看好未来的中国创造。国内药企需要减少重复创新Me too药物,国内药企、器械企业需要更加明确自己的研发管线是否能够在前几名上市。我们看到,近期ADC药物的license out增加,未来中国创新药出海值得期待。
朱昂:许多A股、港股的创新药企业调整了很多,你怎么看这个产业?
李子波 我们看好这个领域未来的机会。我们把2016-2021年的创新药浪潮称为创新1.0版本,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资金充裕、水涨船高,一二级市场价格泡沫化,蓬勃发展时期。以PD-1为代表,这个时期上市了很多Biotech公司。特点是同质化研发,并且每个Biotech都想成为Pharma,不像海外很多Biotech最终是卖给Big pharma的。
这个阶段受到全球的流动性收紧,港股恒生医疗也跌了60%到70%。接下来的2.0时期,我们认为会分化。一个是融资困难,近期有资金链困难企业寻求转让,集中度提升。另外,减少同质化研发和资源浪费,研发向前端走,Fic、Bic药物研发。形成健康的产业链。
最后,我们也看到国内几家PD-1企业出海受到了阻碍。大家会发现中国药企出海的故事,没那么容易,也相应的对这些企业带来了调整。
对长期业绩要有平常心
朱昂:从研究转换到投资的过程,有什么难点吗?
李子波 研究工作相对碎片化、机会化,看到什么公司,参加了一个调研,形成一个判断。判断的结论容易被各种因素左右,不一定准确和客观。我们通常看到,研究员容易“追涨杀跌”,在股价高点的时候,是最有信心的,股价底部的时候,基本面最差,所有机构都会看空。
投资则需要从更宏观一点的维度去考虑,除了自下而上选择个股,更要有自上而下的视野和判断,构建组合。这种转变需要时间和积累,以及不断地承受挫败。
朱昂:面对压力,你如何确保动作不变形?
李子波 大家都不可避免会受到市场影响,上涨的兴奋与下跌的恐惧。要相信基本面的力量。一方面敬畏、尊重市场,顺应不同市场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不管什么环境,都要了解公司一些动态的变化,保持一手的敏感度。
还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有些市场我们做不到90分,那么尽量先做到60分,不是每一个市场环境都能做得特别好。另一个是,不要对预期回报率有不合常理的高要求。国内公募基金长期年化回报率是15%,海外是7%到9%,如果阶段性收益率特别高,一定会出现一个均值回归的过程。我们在繁荣的时候要心存敬畏,下跌的时候,也要心怀信仰。
朱昂:在你个人的成长生涯中,有什么飞跃点或者突变点吗?
李子波 我认为2017年是个重要的突破点。研究层面,我更专注研究创新药后,开始大量看港股和海外公司,打开了新的视野和格局。又把握了2017年以来,这波大盘蓝筹、创新赛道个股的投资机会。投资层面,自己也从那个时候开始用投资的眼光审视行业与个股,丰富自己的估值和投资框架。
朱昂:如果不做基金经理,你会做什么?
李子波 可能会研究国学,我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国学很丰富,有哲学、文化、天文、数理等各种方面。大到宇宙万物的准则,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个人,国学都有很好的解读,也可以给我们很好的指引。我从《论语》《道德经》《易经》开始读,会收获很多,它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阅读是很好的习惯,可以开拓视野,可以让你安静下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忘我”的状态,完全沉浸在书本的世界,忘记自己的存在。我非常喜欢看一些有年代感的书。
风险提示:
本文件中的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君安资管”)或国泰君安资管的相关部门、雇员不就本文件涉及的任何投资作出任何形式的风险承诺或收益担保,也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文件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国泰君安资管在本文件中的所有观点仅为本文件成文时的观点,国泰君安资管有权对其进行调整。本文件转载的第三方报告或资料皆被国泰君安资管认为可靠,但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国泰君安资管的立场,国泰君安资管不对其真实性、准确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除非另有明确说明,本文件的著作权为国泰君安资管所有。未经国泰君安资管的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将此文件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修改或发布。如转载、引用或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君资管”,且不得对本文件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国泰君安资管承诺以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产品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国泰君安资管旗下产品的过往业绩不构成对产品未来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应当认真阅读产品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信息披露文件,自主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