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学生参与度
学习未来项目(Learning Futures)由英国保罗·哈姆林基金会(Paul Hamlyn Foundation)资助,采用有实操、吸引社区参与的方法,帮助英国的学校重新思考和构建项目。作者描述了该项目最初的成果和目前的想法,特别是将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为衡量学生成就的重要指标。
“我们必须为孩子安排吸引他们参与其中的任务,否则我们无法抓住他们的心。我们必须关注孩子们的参与情况。”
——菲利普·施莱赫蒂参与情况中心(Phillip Schlechty)
在学习未来项目中,我们将学生参与作为活动的重点。我们并非孤军奋战。在世界各地,人们越来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原因很简单,虽然过去十年标准化考试成绩总体有所提高;但最近,上升的趋势已经停滞。此外人们普遍认为,所有举措中最核心的责任制过于严格,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低下。
阿尔菲·科恩(Alfie Kohn)一直认为“当兴趣出现时,成就通常随之而来”(2000, p.128)。然而讽刺的是,最近教学和学习的实际方式、参与和激励的重要性很少受到关注,人们只在意学习成绩。我们相信这不是长久之计,从根本上扭曲了教育的目的。
学生参与度较低的原因多样且复杂,涉及一系列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贫困、没有目标、身心状况不佳、环境和社区因素、父母的态度等。这些因素与参与度低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然而,关于参与度低的讨论很少突出年轻人对学校教授的内容的接受情况。就好像我们已经默认了学习必然就像洗冷水澡一样痛苦:你不太会享受这个过程,但它是有好处的。
例如,早期采取干预策略来弥补学生的劣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合理且重要的。但这个策略主要针对参与度明显低下的人:逃学且屡教不改者、有特殊教育需求或情感需求的人、有行为问题的人。然而,正如Sodha和Guglielmi(2009)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只关注参与度的明显迹象,就会忽略掉那些因认知和情绪问题而不主动学习的孩子。”
此外,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成绩和参与度之间是有关系的。然而,很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参与度很低,他们学习成绩很好、不招惹任何麻烦,但却拒绝继续研究深造。
我们所说的参与是什么意思?
“大部分讨论……都是成人定义的参与情况;政治家、政策制定者,也许还有一些老师和家长所定义的参与。但若想有效解决参与度低的问题需要花时间了解儿童和年轻人眼中什么是有吸引力的……将学生的看法作为中心。”
——Sodha和Guglielmi,2009,p.25
识别和衡量参与度通常充满困难。大量研究证明了定义参与度经常令人困惑,定义也彼此重叠。尽管如此,近年来在参与的概念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共识。由最初很孤立地看待,到最近更全面地看待的三个要素,已被广泛接受:
思考/认知
感觉/情绪/情感
表演/行为/操作
具体的指标有些不同,但在识别和衡量学生在学校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的模型方面达成了一致。
除了学生,当参与的责任落在更广泛的合作伙伴身上时,只有当所有合作伙伴都支持采用“怎样完成”,而不是“为了怎样”的学习方法时,我们才有可能看到深入、真实和富有激情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塑造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要塑造积极参与的学校。
传统评估模式的第二个问题源于以往的教学目的:参与是提升学生表现或学校纪律的工具。这种心态不可避免地会把评估成功的因素限制在遵纪模型中。比如,在以下情况下学生才被认为是积极参与:按时上课/行为符合规范/按要求且按时完成作业/处于学习的正轨上/回答问题。
如果我们对学生有更多的期望,不仅仅局限于遵守纪律和不断学习,那么传统的概念就过于狭隘了。
重新定义参与
我们在与学生协商后制定的深度参与的定义是,学习者:
不仅关心结果,也关心他们学习中得到的发展
对他们的学习负责
投入相应的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可以找到他们不在学校时学习的价值,并希望毕业后可以继续学习
如果这些是我们希望学习者应具有品质,那么引导深度参与和激发参与动力的关键是什么?通过审视课程设计(课程和教学法),我们观察到,当学习体验中包含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时,学生就会深度参与:
有具体情境的: 在学生所在的空间内,能够和学生接触并与学生息息相关,与学生的家庭/社区和校外兴趣联系起来
有目的的: 包含实践价值或智慧价值的行动,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价值感和能动性,并让学生有如同专业人士般的举止
渗透到方方面面的: 比考试范围更广,有家人和同学的支持,并且可以通过独立(和相互依赖)的非正式的学习来拓展学习范围
有原则的:激发学生的激情或道德感——这些对学生很重要
虽然这个框架仍在完善中,但我们希望它不仅能让我们对参与度有更丰富和更多元的理解,还能帮助指导课程设计(或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课程设计)。
实践中的参与
如何实现让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需要什么条件?有哪些特点?
▫ 参与的教学条件
最重要的也许是学习者和引导者(导师、社区专家或项目专员都可能会帮助到学生,因此用“教师”这个词是不完整的)之间建立富有成效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在对我们合作学校的学生的采访中,学习的乐趣与牢固的关系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为老师所认识——在一所拥有超过1500名学生的高中里,这绝非易事——而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学生们认为信任、肯定和挑战是他们参与和投入的关键因素。
虽然学校以外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和活动可以给教职员工和学生更多自由,但重要的是活动中的自由应该是有限制条件的——为学生提供一套明确的指导方针、流程或协议,他们可以在其中做出选择。正如一位九年级学生所说:“我想有更多发言权,但……可能还是需要老师在那儿指导我们。”
我们的学生高度评价有实操、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这种体验的核心是促进实际的、有一定支持和辅助的探究。在这里,逆向工程学的概念可能会有所帮助。从最终成果开始设计——学生需要完成什么,或者他们需要获得什么知识——到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挑战,学生可以在这些挑战中自由探索并从错误中学习。
第四个日渐重要的条件是教师要有灵活的课堂策略和“存在方式” ,包括培训和指导同事,以及教师作为协作学习者的共同承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学校往往不是有效的成人或学生的学习社区。外部压力和本身结构条件——教室的私密性、学科的孤立性、工作量的要求——使得创新实践经常被锁在单个教师或学科内。
▫认识深度参与
我们正在观察高度投入和参与的学习者,观察他们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以下特征:
学生全神贯注于他们的活动:任何目睹年轻人玩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什么样子。然而,在学校里的工作中看到如此深入的参与是很少见的。西悉尼大学的 Munns 及其同事 (2006) 量化了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差异。其他高参与率的指标是学生希望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学习,或者甚至没有注意到课程已经结束——Csikszentmihalyi将这种状态描述为身处“课程的洪流”中 (1990) 。
即使遇到困难,学生也不想放弃:一个积极参与的学生对自己能够坚持不懈、最后获得成功的能力充满信心。正如一位学生所说,“你必须自己弄清楚,因为如果只是听别人告诉你答案,你会觉得生活很轻松,但生活其实是充满了障碍的,你必须自己解决它们,并亲自体验犯错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学校:放学后也经常继续完成任务或者项目,可能是在家或其他地方,和朋友一起或独自一人。
学生能够积极地将他们的学习联系起来:深度参与的学生通常像专家一样——尤其是在他们从事项目研究或探究学习的时候。他们会像科学家或工程师一样思考和行动,并且可以独立地将学习从一种环境连接到另一种环境。如另一位受访学生所说:“我会把所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把学到的东西与之前发生过的事情联系起来,这是我学习的方法。”这种调整的能力,即构建和情境化所学内容的能力,与当前传统教学法中典型的知识获取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令人沮丧的是,尽管这些特征受到雇主和高等教育的高度追捧,但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系统却很少评估或重视这些能力。
▫参与度评估
在学习未来项目中,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有动力、真实和有深度的学习,因此我们很自然地会选择基于项目和探究式、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学习。在受学校约束、教师主导、分数主导的评估体系中,教师们创造更加综合全面、具有实际意义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学习体验时,会面临一些压力。
因此,我们的挑战在于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设计有相同出发点、目的、同样渗透到方方面面和有同样原则的评估标准。如果学生的项目涉及当地社区和企业,那么评估者也应该来自这些群体。如果我们寻求更多的独立性和相互配合(通过合作项目),那么就应该进行更多的自我评估和同学互评,包括在过程中的评估和最终评估。如果我们想通过如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方式学习,那么上传到YouTube上的视频日记应该与书面日记是一样有效的评估方法。
在学生作业结束时作公开演讲或展示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提供了真实动力,而且还成为了重要的社会和社区粘合剂,吸引了大量家庭、社区和企业成员来当观众。
结论
我们见过许多学生,一旦呈现给他们的学习活动对应了他们的激情、原则和隐藏的能力,他们似乎就又活了过来。在学习未来项目中,我们仍在努力寻找哪些实践会促使学生转变对学习和学校教育的态度。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一件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为学习感到兴奋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中的美好意外而已,这一点在教学、学习和学校的评估体系中也很重要,不能忽视。
从以下网址下载更全面的学习未来项对参与情况的调查结果:www.learningfutures.org
# 参考文献 #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Kohn, A. (2000). The Schools of Children Deserve. New York: Mariner Books.
Munns, G., Lawson, J., O’Brien, M. & K. Johnson (2006). Student Engagement and the Fair Go Project. In School Is For Me: Pathways to Student Engagement. Sydney, Australia: Priority Schools Programs,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odha, S, & Guglielmi, S., DEMO (2009). A Stitch In Time: Tackling Educational Disengagement. Retrieved January 4, 2009, from http://www.demos.co.uk/publications/a-stitch-in-time-tackling-educational-disengagement
作者:DAVID PRICE
翻译:沈晨煜
排版:周池
审校:陈西金燕
2022年中国深度学习年会
专注于高质量PBL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清单即将公布,欢迎所有学习者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