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智能座舱「新打法」,全栈能力是唯一出路
一直以来,智能座舱仍然处于「拼接」来自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软硬件来实现功能上车的阶段,比如,从娱乐主机、液晶仪表等硬件配置,再到多媒体娱乐、语音交互、人脸识别、AR导航等等不同软件系统。但这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用户体验的「割裂」。
在此之前,行业内有三种模式来实现基于不同软硬件供应商的用户体验整合。一种是类似小鹏、理想这样的新势力,亲自下场进行围绕用户体验的技术融合。
以语音为例,小鹏的全场景语音功能就是打破了过去大部分车企依赖于单家语音交互供应商的弊端,在原有普适性的识别精准度、反应速度的基础上,解决了时延、网络抖动、如何与应用结合等多方面体验难题,并智能选择在线神经网络引擎或离线引擎进行声音合成。
同样,理想汽车也选择自研理想同学引擎,其中,底层能力来自地平线+思必驰+微软三家供应商的技术融合。比如,增加的基于地平线提供的声源定位、盲源分离和降噪算法,从而实现个性化针对语音交互的痛点来实现优化升级。
第二种,是类似斑马智行、亿咖通、梧桐车联这样具备车企背景的软件Tier1(后期定义通用硬件平台),将过去软硬绑定(相对粗糙的软件系统开发)的模式进行解耦,打造全新的具备品牌辨识度的整车智能交互系统。
这些企业的角色是掌控底层系统架构,并形成一致性更高的对外应用软件生态接口(自主定制开发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模块),然后融合外部不同的应用App,从而快速实现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第三种,来自芯片厂商的集成和融合。
比如,Horizon Halo® 3.0是基于地平线征程® 3打造的全新的、高性能车载智能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包括DMS、人脸检测、行为检测、手势识别、儿童行为检测、多模语音交互等功能在内的整套AI解决方案。
同时,这套平台方案还提供灵活、易用的开发工具集与高质量的基础算法包,赋能开发者以最小代价开发出差异化的AI算法与应用。采取类似策略的还有高通。
比如,高通与Seeing Machines合作,在座舱计算平台提供优化的嵌入式DMS(驾驶员监控系统)方案。“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汽车制造商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打造沉浸式车内体验,降低将多种功能整合到数字驾座舱的复杂性。”
就在2022年CES展上,高通推出了数字底盘(Digital Chassis)平台概念,集成了数字座舱、驾驶员辅助和自动驾驶,以及其他云连接功能。在此基础上,汽车制造商能够将各种定制功能集成到系统中。
按照高通的说法,从芯片层面开始的变革,意味着新平台在所有应用开发层面都可以使用相同的软件架构和框架,降低了开发复杂性和新车量产上市时间,同时最小化汽车制造商的维护成本,以实现独立于硬件的统一用户体验。
不管是哪种模式,传统第三方座舱软硬件供应商以及Tier1巨头已经面临被不断边缘化的风险。不过,机会也同样存在,就是快速融合更多新技术,并形成具备全栈能力(包括驾舱融合、中央计算平台)的输出。
典型的场景,就是舱内的多模态感知和交互体验升级。
以语音和触摸交互为主,人脸识别、手势识别、声纹识别等为辅,实现多维度智能座舱操控,再融合360°环视及驾驶员监控等等安全功能已经成为常态,接下来,延伸的功能还有涉及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体征感知和监测。
近日,哈曼宣布收购以色列初创公司CAARESYS,后者主要开发基于非接触式雷达方案的车辆乘客监控系统,提供包括生命体征感知、乘客定位和儿童存在检测(CPD)等功能。
在哈曼汽车事业部总裁Christian Sobottka看来,收购整合的目的非常明确:基于不同传感器和算法解决方案的舱内产品来加强和完善公司的产品线,而对于下游OEM来说,可以快速获取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座舱和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对于OEM来说,与具备完整能力的第三方座舱软硬件整体方案供应商的合作,规避了过去需要不断增加功能体验而导致的零散的供应链体系。“Tier1能力的强化,某种意义上是为车企带来开发成本的降低,而不需要找更多的单一功能方案供应商。”
“对于购车者来说,用户体验正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决策标准。除了直观、安全,最重要的还有驾驶员与车辆之间具有吸引力的交互方式。而对于供应商来说,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Nikolai Setzer表示。
另一个代表性公司就是东软集团。在传统座舱汽车电子业务的基础上,这家公司也在不断升级传统功能的用户体验,并帮助车企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堆砌更多供应商的风险。
比如,该公司推出的全球导航OneCoreGo3.0,在开放、灵活、高度可扩展的基础上,将高精度地图渲染、虚拟与现实图像融合、大数据分析处理、多生态云服务等技术能力系统整合,创新实现了车道级导航、AR导航、AI导航等重要功能模块拓展。
同时,OneCoreGo3.0融合的AI导航善于动态分辨用户行为规律,提供专属目的地预测及出行规划。并持续拓展生态融合能力,结合场景变化,智能匹配车辆所需。
此外,东软自主研发的AR引擎为核心,架构灵活且开放,具备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扩展性。根据手机、IVI、仪表、HUD等硬件设备提供不同的AR导航产品解决方案。这意味着,车企不需要为某一个单项功能进行额外的供应商物色和开发集成。
“未来的驾驶舱提出了两大挑战。首先,软件和硬件分离,各种开源软件和新商业模式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其次,要实施流程,能够快速、高效地满足新需求,并具有高水平的运营安全,也被证明是一项挑战。”这是大陆集团给出的判断。
当然,软件的很大一部分对于车企品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车企的重点是差异化,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能够快速、安全、高效地实现非差异化软件的可靠合作伙伴。而对于这样的合作伙伴选择,必须是可以提供可快速扩展、灵活配置的解决方案。
“我们当前主要聚焦的是硬件、底层软件的开发,未来将以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核心——域控制器为核心,重点关注如何将座椅、内外饰这些传统产品融合到整个座舱系统里面,从而打造一整套智能座舱系统解决方案。”诺博汽车总经理乔宪光表示。
目前,诺博汽车科技已经实现座舱域控制器的规模化量产上车,接下来公司将推出基于高性能芯片平台的IN NEXT座舱域控制器,最大可以支持12块屏幕,并且可以支持多路超高清摄像头输入、AR实景导航等功能。
而到2025年左右,诺博汽车科技将推出INFuture座舱域控制器,采用多核CPU、GPU、DSP、NPU异构计算平台,能够支持高级人机互动技术、集成3D全息影像等功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