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鸡大的小孩,为什么劝你别再鸡娃?
事情起因是我中秋节的时候参加高中同学聚会,老师也来了,他跟我们吐槽说现在教育太残酷了,学生抑郁症比例大幅提升,为了防止自杀,学校的天台封了,走廊也要加高。
学生课业压力大,爸妈也更拼。开学的时候学校有大扫除,几个家长就在平台上预约了清洁工,提着水桶拖把出现在教室门口。
原因是,不能让这些乱七八糟的事耽误孩子念书。
我在微博上吐槽了这个事,我说家长手伸太长还是其次,最重要是观念根本就是落伍的。
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让小孩“除了学习啥都不用管”说不定还有超高回报,现在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学历的回报率正在逐年走低, 反倒是家务能力(尤其是做饭!)、审美力、动手能力、创造力、镜头感……这些家长们觉得不务正业的东西,将来会养活他。
很多网友都站出来反对我,有的说我何不食肉糜,不知道村镇的小孩只有读书一条路可以走;有的说读书是为了增加选择权;还有的说,你现在不鸡娃,将来孩子没出息怨恨你怎么办呢?
我先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家长拼命鸡娃,孩子就能把书念好吗?很多人都悔恨自己小时候不懂事,没有多考几分,但问题是,哪怕把现在的你空降到高三教室,也未必就能考出个像样的成绩来……
因为今年经济形势不乐观,高校就业率很低,所以经常会有自媒体搞出那种“985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硕士进烟厂”、“海龟文科女花费百万追逐六千元工作”之类的瞩目标题。
底下的高赞评论基本都是,这一届年轻人太难了。
没有说这一届年轻人不难的意思,但,我想分享一个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适”的观点,那就是,凭什么,凭什么你觉得你会念书会考试,你就应该轻松找到高薪工作、享受优渥人生……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能点,我长大以后发现这个世界最公平的地方在于,只要你的技能有价值,就是可以兑换的。
漂亮的人可以吃到颜值经济的红利;不漂亮但是会打扮会化妆,读书时候最被老师骂“不务正业”的人,可以去当美妆或者仿妆博主(你去看,那些博主多半长得没有很好看,因为拍仿妆视频很辛苦,大美女反而吃不下这份繁琐的苦);会做饭的人一般人缘不会差……很多吃到当年淘宝红利的大网红们,要么是审美好,会找款,一炮而红了;要么是勤奋,早年间杭州很多小姑娘去四季青批发市场推着小板车拿货,然后回到宿舍里找室友帮忙拍照,就这样做起来了事业。
很多人看不起网红,觉得够自恋、豁得出去就可以。
问题是对着镜头坚持搔首弄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你觉得“凭运气”红的人,其实都是厚积薄发有真本事的。比如我经常看的一个一家四口的短视频,作为网友只觉得好玩,后来发现人家爸爸是导演、妈妈是TVB演员,人家只是在荧幕上不红,现在来短视频降维打击。
还是那句话,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能兑换出真金白银的。
但是你不能指望“一劳永逸”,对于会读书、会考试的人来说,命运已经回馈过你的努力了,你上了好学校,接触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你已经兑换过一轮了亲爱的,你不能拿着一张彩票没完没了地找站点要钱啊。
以前之所以会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整体识字率很低啊!
像民国的识字率只有10%。你看鲁迅的求学轨迹,他去日本留学,先是读语言学校,然后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肄业。再然后就弃医从文了,学籍放在“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同年夏天,他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再回到日本,他就没有再念书,也就是说,鲁迅正儿八经的学历,就是医学本科肄业,最后能去北大教中国小说史略。说明什么,说明当时读书人是真少啊!
围城里,孙柔嘉读完大学就能去三闾大学当讲师,钱钟书本人,数学15分进清华,说明什么?说明当时风气开放、不拘一格招人才吗?
不,说明读书人少。没有人质疑程序不正当啊!
物,从来都是稀为贵的。
77年恢复高考以后,考上的那一批人,确实多半都事业不错。为啥,因为当年就没啥人在读书了。整体“读书无用”的氛围下,还能坚持读书的人——比如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这种惊人的自制力和自律性,你让他干啥啥不成啊!
我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被“鸡大”的小孩,是很真诚觉得,家长逼小孩念书……短期或许有效益,长期看,没什么意思。
一方面,人生是马拉松。我知道很多老师/公务员的小孩,经历十二年的军事化管理,最后真的被爸妈踢进了名校,然后开始补偿性地过青春期,被退学的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很多人说“家长要逼小孩一把,孩子将来才不会怨恨你”,但我现身说法,我觉得人能从原生家庭那里得到的最珍贵的东西,不是所谓的“起点”,而是爱和包容感。
会鸡娃的家长,一定是本身充满了焦虑感和攀比心的,因为他们总觉得,好是相对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要不断往前跑。
小孩长大以后很容易继承这种心态,除了赢,世界上没有能让他开心的事情,而他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总能赢,很容易心理失衡。
我认识很多优等生习惯了收到“正向反馈”,然后正面反馈再激发他们的热情,他们习惯了这个循环,一旦循环被打破,他们收到差评的时候,就觉得心态崩了。
反而是学习不太好的人比较皮实,人家很早就知道,一件事情,做得好、做不好,概率各是50%。天皇老子来了也是50%。
而且,父母子女一场,其实是缘分。
而每个人的人生,其实是自己的因果。
为了一点分数,跟小孩大喊大叫、把亲子关系弄得很僵,真的没必要。
我小时候我爸因为自己壮志难酬,所以把整个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从小到大我基本不参与班里的春游活动,因为浪费时间。
因为数学不好,我爸跟我发了无数的歇斯底里的火,我觉得那些怒火也一点点烧毁了我们的关系。
从小到大,我们家很少有三个人出游的合照,我跟我爸也几乎不存在什么温馨的亲子时光。
我至今觉得这是我人生很大的一个缺失,因为我爸妈总是在对我提要求,小时候他们要我更高更快更强,这两年他们以为自己改了,他们对我的要求变成了“身体健康、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就好”,但这对我来说等于是新的指令——快点把结婚生小孩提上日程。
我觉得这种永远只会提要求的相处方式,摧毁了我们之间很多可能性。很多年里我会顾影自怜地想,我是一个没有退路的人。因为家里没有人支持我做自媒体写小说,所以一旦不顺,我是没有可以哭的地方的,我爸妈会用那种“我就说嘛”的口吻,居高临下地评判我。
所以很多年里我一直试图寻找一个人可以“无条件地支持我”,但你知道这很难。因为当你爸妈给不出这种东西,那你怎么能指望从别人那里拿到?
我现在对这件事释怀了。我觉得我可以当自己的家长。我可以学着鼓励自己,没事试一试,搞砸就搞砸。也可以溺爱自己,不高兴的时候,赖一阵子也行。
但仍然觉得很可惜。一是我觉得我们居然为了那么几道题,浪费了那么多的好时光,二是我跟我爸的关系就是……互相尊重里带着一些生疏。对他来说,我是翅膀长硬了不肯听话的女儿,对我来说……我觉得我像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亲人。
很多父母不肯相信,自己能留给孩子最大的福祉,就是一份安全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一个孩子来到世上,要走那么多辛苦的路,父母能做的,其实不是什么赢在起跑线或者偷偷作弊,而是给他多带点衣服,将来在风雪夜哪怕不能取暖,也有个念想。
哪怕从可操作性这个角度说,很多家长根本就是胡鸡一通。
很多人喜欢拿傅雷跟朗朗他爹举例子,但问题是傅雷啥水平,郎国任虽然信口开河,长得也不像一个艺术家,但人家是真的懂乐器的,曾是辽宁沈阳空军文工团的二胡演奏员。有一个说法,说小才华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天才的小孩,我觉得有点道理,父母需要深谙一个行业/学科才能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支持。
而且吧,我觉得很多家长培养小孩的钱,将来大概率回不了本。
但你说他们真的有那份“完全不求回报”的觉悟吗,我看也够呛。
那还不如放平心态,让孩子学学做饭、学学摄影、爱干啥干啥去。
这样好歹你还能收获一份来自孩子的爱心早餐,节假日小孩给你拍拍照片,那不是挺开心的吗?
人生不是有了功名就能开心,或者说,才能开心的。
连李斯这样的人,最后都会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家长跟小孩真正互相陪伴的也就是短短的十几年,互相珍惜。
其实除了回忆,人什么都不能真正占有。
你“在看”我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