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码畜眼中的上海抗疫
上海抗疫咋搞靠谱,从专家到自媒体再到微信群,早就吵翻了天,听得我痔疮都犯了。医学我一窍不通,所以也没敢插嘴。不过,作为一头码畜旁观了半天,总觉得有些地方,以我熟悉的正常“工程”原则来看,有点儿不对劲。
啥地方不对劲呢?咱们一样样说。
如何确定清零、共存还是躺平
先别上来就跟我扯清零、共存还是躺平,哪个才是不容置喙的绝对真理。在一名合格码畜的认知中,某个方案的效果,几乎不可能靠离线分析确定。
比如,百度上了个模型,效果盖了帽了,阿里原样做一遍,是不是效果也一样呢?太不一定了!双方的数据、算力、工程实现都有区别,这些累积起来,原来黑的变成白的都不新鲜。也就是说,我们在无法保证环境和工程细节强一致性的情况下,理论上再正确的方案,实践中也可能就是屎。
这次上海的抗疫策略,就是一次方案的升级。具备了上面的工程观点,我们知道,病毒变成Omicron以后,哪个新方案靠谱,答案既不在中国过去的实践中,也不在外国当前的经验里。
应该咋办?从码畜的视角来看,唯一的正解,是先在部分流量上做实验。
做实验,有两个原则:一、将线上环境与实验环境尽可能隔离,这是为了在新方案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先不要改变大盘,避免出现全局崩溃;二、实验改变的主要因素不能太多,这是为了让结论的归因更清晰,知道到底为啥变好或变差。
对应以上两点,上海抗疫的理想实验配置,应该是这样的:保证上海内外物资通路的情况下,切断其他人员流,同时,在上海内部彻底执行新方案,比如新加坡、印度或者阿富汗方案;另外,尽量少抽调外部医疗队伍支援,否则即使最后的结果不错,是要归功于新方案呢?还是外部驰援呢?
如果新方案在上海的测试通过了,取得了比基线更好的效果,那么是不是全国立刻马上推广到全国呢?
这跟上面的答案差不多:首先,上海的环境与青海、渤海都不一样;另外,方案在规模扩大时,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变化。所以,还是得一步步来,分期分批扩大成功实验方案的流量。工程上,这叫灰度发布。他还有个诗意的名字,叫“金丝雀发布”。
首先不能不变,不冒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其次不能骤变,否则就是在赌博。其实,这类问题的最佳实践早就成熟,那就是实验加灰度发布。
其实上海只做错了一点
抛开实验这事儿不谈,仅就上海实施的策略来说,显然也让各方都很难满意。这里,我并不想讨论责任在谁,只是探讨一下,方案本身是否可以改进。
记得毕业后到微软研究院上班,我的老板宋老师,教给我一条研究与工程中的黄金原则: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是先要确定一个唯一的目标函数!
我曾经在《25岁的年轻人,要想清两件事》一文中,谈过这个唯一目标原则在人生路上的指导意义。在抗疫方案这个工程问题上,通过实验和灰度发布机制解决了风险问题后,坚持确定的唯一目标,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则。
在这个原则下思考,重要的不是照抄新加坡、印度或是阿富汗,而是先明确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我看来,当前无非有两种可能的探索方向:
一、能不能把新冠当成流感,以彻底消除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在这个目标下,依我看应该彻底放开,阳性也不要居家,这才能真正不影响生产。要不然,隔三岔五老有两三成的人来不了,厂子里也够乱的。简单说,马照跑舞照跳,同时观察医疗体系能不能撑得住,如果撑住了,那就Bingo,顺利通关了!
二、在Omicron的新形势下,探索动态清零该怎么搞。
病毒变了,如果要搞动态清零,那就得摸清方案咋调整,成本如何。要是确定了这个目标,就别沉醉于奶茶店粒度的防控,踏踏实实该封的封、该测的测,同时把封控区里的物资配送理顺,最后算算帐即可。
怕的是一会儿去撵狗,一会儿又去抓鸡。
像上海这回,大喇叭刚喊完一天也不封城,结果一封就是俩月;决定要动态清零了,可是一个高风险区也没有,对外的交通也不知道到底停没停。槽点太多,就不一一吐了。虽然背后原因我不了解,但是从现象上看,就是举棋不定,而这是工程上的大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
其实,你要说上海哪里做得有问题,我看主要也就这一点:目标既不明确,又不坚决,这犯了工程上的大忌。
健康宝乱象的症结何在
再来说说健康宝的事儿。
客观地说,健康宝作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在抗疫中的作用巨大。或许正因为用得多,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有问题,自然就应该讨论如何改进。健康宝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是两点:
一、稳定性有问题。经常有疫情突发时系统崩溃的问题。最搞笑的就是西安那次,发生了因为健康宝崩溃,修健康宝的码农进不了公司这样的死锁事件。
二、结果不一致甚至混乱。最让人困惑的,就是上海核酸阳性的市民健康宝上显示阴,难免让人一脸问号。不过我看,可能真的就是因为系统扑街,这功能根本就不可用。
看起来这是俩问题,其实是一回事儿:各省甚至各地市,分别开发运营健康宝,违反了互联网产品的“统一市场”原则。
之所以打引号,因为这跟国务院发文要建设的那个“统一市场”,不是一回事儿。我们说的“统一市场”,英文叫Universal Marketplace,互联网圈儿的朋友,很多人应该听说过。
这个“统一市场”,说的是在搞数字化产品时,应该尽量搞统一产品,在不同区域或场景使用时,采用不同的配置即可。特别是,千万不要根据地理范围来划分产品!
后面这句,一般我们根本就不会谈到,因为它跟吃饭不能用后臀尖一样自然:想象一下,如果美团或支付宝在每个省单独做个应用,会被大家当成行为艺术吧?
可是出了互联网圈,就不见得了:您看,中国移动除了总公司的APP,是不是每个省还有一个?健康宝,跟这也是一码事儿。
前面那半句,互联网公司也走过弯路。比如腾讯系的广告产品,原来是各事业群各搞各的,这两年才回过味来,慢慢都统一在一个产品里。
对比上面健康宝的问题,统一市场的原则,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一、将多个产品的流量汇聚到一起,可以大大提升系统稳定性。
学过统计的,这个都不难理解:几个同分布的变量加在一起,标准差是会变小的!因为疫情的起伏,上海、北京、广东的流量都很不稳定,可以把他们凑一块儿,就稳定得多了——毕竟各地疫情的波峰波谷,往往是不重合的。
二、同样的信息、同样的流程,存在一处才能避免数据不一致。
健康宝处理的核心数据,无非就是我去过哪儿,做没做过核酸,打了几针疫苗。上海见我是啥样,聊深圳见我应如是。非得吃饱了撑的,各打各的一套王八拳,重复建设不说,还大大提升了信息一致的难度。
那么,为什么各省市都顺理成章地各起炉灶呢?
先不谈诸侯割据意识(其实,这个互联网公司里一点也不弱),只说运营理念,传统的线下组织机构,在用分治法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按照地理区域来划分——这也很自然,在互联网诞生前,信息收集、决策传达、财物分配的效率,都严重受限于地理距离。
不过,还拿这思路来管离理数字世界,那就是刻舟求剑了。因为信息的组织和传递,跟物理距离关系并不大。打个荒诞的比方:按地市划分一个互联网应用,跟按照血型划分,合理性差不多。
于是,在划地而治的思路下,出现了国家网信办-下属浙江省网信办-下属杭州市网信局,负责监管全球化电商巨头阿里的行为艺术局面。而诸侯林立的各省移动APP,和各地的健康宝,也都是刻舟求剑的结果。
所以,如果全国就一个健康宝,好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
一言以蔽之,我认为抗疫方案的探索和落地,既不能简化成一个科学问题,也不能当成一个伦理问题,而应该视作工程问题。既然是工程问题,就得按工程的规律来。
最后再吐个槽,像万达信息这种史前山寨IT企业,负责建设上海的健康宝,那玩意儿要靠谱,我是茄子!
周六直播,聊聊博弈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