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虚拟环境训练“更聪明”的自动配送车,清华科学家在研究这件事
作者|钟文
如何教会自动配送车过马路,让它可以在密集人流和复杂路况下穿梭自如,又不影响行人安全?
去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贾庆山教授团队,接到了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需求。发起方是美团自动配送车研发团队,对方希望和高校联合攻关,让自动配送车更加“聪明”,在没有云端支持的离线状态下,也可以穿越复杂的城市道路,避开障碍。
这一挑战来源于美团自动配送车的真实应用。
这台装载量150公斤的黄色“铁憨憨”,定位是解决消费者最后3公里的商品即时配送。其日常运行时长占比远高于一般乘用车,使用场景多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相比于汽车领域的自动驾驶,自动配送车必须在复杂场景中实现更高级别的行人安全保障。
当前,美团新一代的自动配送车已可实现5cm~150m范围内的障碍物识别,360度无死角实时感知,并完成包括整车性能、整车综合耐久、低温寒区环境适应性等31个子类测试,能够大部分满足全天候运营需求。
但科研高峰永在。为让这台黄色“铁憨憨”更聪明,在城市的地面道路和复杂路况下运行自如,甚至在离线状态下也可以完成高难度的自动避障,美团自动配送车的研发工程师们便和清华自动化系的科学家们联手,共同攻克这个难题。
“比如在城市上下班高峰期的十字路口,自动车能不能实时找到缝隙,像鱼一样‘游’过去?”贾庆山也是清华大学与美团合作的智能自主配送系统的项目负责人,他认为,这个课题挑战难度很高,但价值同样巨大,在自主配送的经济性、安全性有很大提升空间。
教会无人车在人流中穿梭过红绿灯
AI的自动避障,到底和人类开车有什么区别?
人类在开车的时候,会由眼睛和耳朵等“传感器”完成对环境信息的探测和感知,然后这些信息传入大脑,大脑经过所有的处理之后,发出直接的动作指令给“控制器”——我们的手和脚。
在现实场景应用中,有个关键因素——行为风险识别。人类在穿过十字路口或面对复杂路况时,能够自然地判断出对方接下来移动方向并作出应对。
但这种对周边人员行驶意图的识别判断,对于机器来说非常困难,并且经常会遇到出乎意料之事——比如自动驾驶策略中,基于激光雷达、超声波等传感器探测与前车距离并规划路径,但如果对方处于逆行状态,前提判断条件就会失效。
通常来说,如果自动驾驶的模拟大脑,在面对一个复杂路口时,在两个行驶路径之间无法给出准确结论时,算法可以获知到这个“拿不准”行为,进一步请求“人类教练”的帮助。
但对于科学家来说,要尽可能让自动车的决策更聪明,减少人为介入的几率。过去几年中,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与美团多个研发部门协同,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试图将实验室的最前沿技术应用到业务场景之中,解决实战问题。
这项名为《智能无人配送系统的感知、定位与安全强化学习》课题,便由美团自动配送团队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共同发起,主要围绕智能无人车在复杂路口通行这一应用场景,开展理论研究和算法验证。
美团自动配送团队技术负责人解释说,自动驾驶的行为处理中,系统要评价每个节点做出的策略选择是否更优。这就意味着,自动配送车在复杂路口通勤时,还要考虑到一些突发场景下的复杂问题处理,挑战难度很大。
双方希望通过这项联合科研攻关,取得一些关键性突破。比如,其中有3个重要技术指标是,在自动车配送的典型实际测试场景下,训练所用的数据量节约10%以上,局部避障规划策略比现有策略通过率提高5%以上,安全性评估准确率要大于90%。
通俗来说,自动驾驶避障共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由车载环境感知系统对近距离物体进行检测;第二,由轨迹预测系统对可能出现的碰撞进行预测;第三,由避障规划系统调整车辆行进路线避免碰撞发生。
在清华大学课题组的规划中,则是计划把这个复杂方案“算”出来,即对人的行为进行数学建模,对车辆行驶过程中周边的树木、路桩等障碍物按风险排序,精准识别当前车道线、障碍物位置,并基于周边行人、车辆的行为意图,融合各人、物轨迹预测后,合理安排下一秒的运动轨迹,保证实时行驶过程中不会发生碰撞。
这就相当于,通过不断的强化安全学习,让自动驾驶策略更加“聪明”,能够达到有着数年熟练驾驶经验的“老司机”水平。
贾庆山说,这套策略还考虑到了迁移性,当自动车学会这套方法后,即便到了一个陌生路口,甚至是行人、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路口,依旧可以准确做出判断,将来也有希望在无人机、仓储机器人等多个零售场景之中应用落地。
带上“紧箍咒”后,利用游戏引擎进行仿真训练
但对前沿的实验室技术而言,应用到现实道路上又是新挑战。
在主流学界中,自动驾驶避障较为热门的解决方案是强化学习算法。在理论上,它被默认为是无约束问题,比如尽可能获得最多数据,不停试错、不停学习,以提升算法精度,获得最优决策能力。
但在现实环境中,自动配送车的训练,往往涉及到大量物理场景,比如核心前提条件是不希望车辆刮蹭,同时还要考虑到有时无法调用云计算能力,只能依靠本地边缘计算方式完成。在带上诸多现实条件的“紧箍咒”后,压力可想而知。
为此,研究人员想到了利用游戏开发引擎一类的虚拟环境进行仿真。比如,通过虚幻引擎4构建一个室外的沙漠开放场景,在5米宽的道路上不停有行人往返,车辆在自动行驶过程中要保证不超出道路边界,也不能接触到行人。
这个看起来游戏任务一样的目标,清华大学课题组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法:根据当前车辆速度预测与行人交汇的时间节点,并选取行人和道路两侧边界中距离更远的部分从中间行驶而过。由于设计的控制策略效果较好,在4次测试中全部完成了这个“游戏任务”。
虚幻引擎4是由Epic Games公司推出的一款游戏开发引擎,如绝地求生、使命召唤等3A大作均由该引擎开发制作。由于具备高还原度的物理引擎和逼真的视觉场景两大特点,近年来该游戏引擎也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自动控制仿真,甚至是量化金融等科学研究之中。
据了解,利用虚幻引擎4对避障策略进行仿真测试,是一种利用中间模型替代模型做训练和校准的方法,能够高效率定向模拟某个具体问题并进行解决,并且有着较好的复用性。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自动配送车的避障策略中,大量的计算都要在本地完成。这意味着,原本在云计算带来的强算力支持下的应用,在替换成车载芯片或者工控机后,必须要对图像识别、AI方法等进行轻量化适配。而通过大量的仿真测试,能够帮助研究团队迅速找出其中的技术路线,以更好做出调整满足现实使用需求。
“理想状态下对于算力的需求是无限的,但在工程实际部署的系统中,必须要考虑到生产环境中的有限算力,甚至是电压电流、电池损耗等参数,找到自动配送车载芯片能够支撑的算法。”贾庆山介绍说,经过大量测试和离线训练后,这套方案已可部署在本地完成使用。
据透露,当前在清华校园里穿梭的美团自动配送车中,应用这套安全强化学习方案后,在百万公里避障、安全运行时间两个参数上均有着优秀表现,“向最终完全解决自动驾驶中的安全避障问题又迈进了一步。”
需求牵引,“豪华”科研阵容攻克自动物流系统
技术的突破,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商业场景来说,意义巨大。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2030年与2021年相比,全球城市末端配送需求将增长78%,用于自动配送的车辆将增加36%,自动配送市场将达到万亿元规模。
即时零售浪潮下,消费者“随时可得”需求变成了常态化。国内外科技公司都在积极研发新型履约工具,如谷歌Wings、亚马逊PrimeAir的无人机送货均已在美国、澳大利亚落地运营,将送达时效压缩到以秒计算。沃尔玛则选择和全自动驾驶卡车公司Gatik合作,在阿肯色州探索利用自动驾驶技术运送货物。
在国内,美团、顺丰等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无人机、自动配送车等新型载具带来的商业场景。在北京顺义,美团自动配送车已常规化运营超过2年,覆盖50多个社区,为周边居民提供生鲜食杂等配送服务。截止到2022年8月,美团自动配送车已完成室外全场景配送订单超过240万单,自动驾驶里程占比超过97%。
美团副总裁、自动车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认为,高级别自动驾驶目前尚处于区域规模化商业探索期,预计从2025年开始,将进入全场景大规模落地运营阶段。
但与自动驾驶卡车相比,自动配送在城市末端3公里交通场景中落地运营时,可能会频繁遇到穿过极窄道路,频繁应对种种交通违规状况。夏华夏表示,这将对自动配送系统的“预判能力,人机交互能力,‘车、路、人、云’协同能力,意外场景应对能力,安全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去年4月,清华大学还联合美团,成立了清华大学-美团数字生活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联合研究院)。联合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经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公共管理学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参与建设,共同探索前沿科技,助力数字生活创新发展。
截至目前,依托联合研究院平台,双方已共同发起20多项联合科研课题,由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车辆与运载学院、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业工程系多个跨学科、跨领域专家组成的“豪华”科研阵容,围绕无人配送、空地协同、自动时空配准、高性能计算等关键方向展开攻关。
“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从实际场景中得到需求,结合高校的研究内容,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进而提出重要的学术成果,或者是技术突破。”清华大学-美团数字生活联合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自动化系主任张涛教授认为,这种企业提需求、高校做解答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效的产研协作循环。
尤其是在企业的真实需求中,大量问题会涉及到基础研究,而高校科研恰好可以有力支撑,“双方能够在解决工程问题后,再发现新的科研问题,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张涛说道。
在贾庆山看来,需求牵引下的实际问题能倒逼技术融合创新。比如对于AI的训练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相关指标的奖惩,让安全行驶策略更符合人类社会行为规范;在密集的避碰场景下,则需要引入安全胶囊模型强化策略;“这种真实场景中带来的具体问题,推动高校加速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
科学家们看似枯燥的技术研发,将对消费者的现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消费者在美团上购买的生鲜百货,由自动机械臂在仓储中按订单进行拆分拣货后,并由智能仓储机器人进行中转运输至指定位置,由无人机、自动配送车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事实上,这种场景并非遥不可及,上述技术已在美团多个业务场景中有着落地实验。
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曾说,创新进步永远是长久不衰的真理。在六十年的发展道路中,沃尔玛一直引领着零售科技的发展,1972年成立了第一个全世界的数据处理中心,1987年用卫星首次实行了数据的通信,让每一个门店的数据通过卫星系统能够实时传递到总部和管理部门。
在零售这项“长坡厚雪”的苦生意中,可能从没像今天这样,对于科技创新能源有着如此迫切的需求。包括谷歌、亚马逊、沃尔玛、美团等积极探索的自动物流技术,组成了一张从天空到地面的新型履约网络,极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未来消费业态。
零售的未来,正在被科技创新写进现实。
· 文章版权归品玩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发送关键词 转载、合作、招聘 到品玩微信公众号,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百家号上关注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