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出兵决策历史2022-11-03 07:11有关朝鲜战争的爆发,传统视角多是站在苏联和朝鲜这一方做的分析,比如斯大林如何如何考量,金日成如何如何草率。本篇换一个角度,探究一下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决策初衷。整个1949年下半年,“三八线”附近一直处于零星的交火中;由于中苏两国的约束,兵力占据优势地位的金日成并没有轻举妄动。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50年3月,就在中方代表团刚刚访苏回国后的半个月,金日成去莫斯科与斯大林密谈。此次密谈斯大林与金日成达成了共识:采用“闪电战”的方式迅速拿下南朝鲜,赌美国人不救。我们抛开一些关于斯大林做局的阴谋论不谈,按照正常逻辑思维,斯大林与金日成做出该决策强烈依赖着一个前提——美国不救。地球人都知道,只要美国狠下心出兵救李承晚,朝鲜人民军不可能是美军的对手,到时候北朝鲜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那么斯大林和金日成究竟是如何得出美军不会救这一结论的呢?站在相对成熟的斯大林一方,目前公开的信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1950年初,苏联方面截获了美国的“橄榄枝计划”情报(事后证明不准)。该计划显示美国将在朝鲜半岛发生大规模战争之际撤离,以守住日本海为目标。这一方面是因为朝鲜半岛多山区,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动;另一方面美方研判南朝鲜之于远东的军事地缘意义完全可以由日本替代,打一仗意思不大。2、金日成的自信。金的底气不仅来自麾下兵强马壮的人民军,还有半岛南方二十万跃跃欲试准备起义的朝鲜地下党。按照战前参谋部门的推演,金日成向斯大林保证:进攻将在四天内取得决定性胜利,届时木已成舟,美国想救也来不及。实际上,朝鲜人民军的确是开战四天之后的6月28日拿下了汉城,但尽管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美军还是来救了。3、美国在1950年初宣布的“防御圈”不包括朝鲜半岛和台湾,与苏联的情报两相印证。4、苏联1949年试爆了原子弹,不再畏惧美国的核威慑。不仅如此,朝鲜半岛与中苏接壤,社会主义阵营一方有着先天地利优势;且1950年美国陆军只有不到一百万人,而苏联五百多万,中国五百多万,莫斯科判断华盛顿定会有所顾忌。1、2、3、4综合看下来似乎挺有道理的。可出人意料的是,美国决策层竟选择全力打这一仗。行文至此,估计很多朋友会产生疑问——难道苏联人拿到了一个假情报,美国故意释放烟幕弹诱使朝鲜进攻?显然不是这样。美国不希望打,否则也不可能战前一再拒绝给李承晚提供军事装备。真实原因是苏联拿到的情报过时了,1950年上半年间美国政策发生了剧烈转变,可苏联情报部门并没有get到。从解放战争后期开始,杜鲁门政府对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在内的整个远东地区,大政方针上始终摇摆不定。在1949年底之前,华盛顿决策层的立场是听之任之,等待激烈的中国革命尘埃落定。大家看电视剧《潜伏》,天津站准备撤退之际搞了个“黄雀行动”,由李涯负责组织一批保密局特务潜伏下来;当时李涯给这些潜伏特工做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便是笃定美国会介入。可见兵败如山倒之际,蒋介石政府上上下下始终抱有一个幻想,就是美国能来救。1949年12月底,面对新中国成立和中方代表团访苏,犹犹豫豫了整整一年的美国人必须得给个说法了。12月29日这天,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中国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会上,军方意见是绝不再退让。时任国防部长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认为美军必须立即介入中国战事,底线是保住台湾和蒋介石。但以国务卿艾奇逊为首的外交官群体却不以为然,艾奇逊批评军方将领目光短浅,不懂政治。1949年底美国最大的敌人是谁?是苏联。如果美国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去介入中国内战,只能让俄国人看笑话,这是战略选择的失败。紧接着艾奇逊循循善诱道,美国最优的选择是拉拢中国,不让中国一边倒向苏联;只要北京保持某种程度的中立,对美国来说就是天大的战略胜利。《冷战:缘起》一篇介绍过,杜鲁门这个替补总统是没有任何外交经验的,他对国际局势、国际地缘政治的了解非常有限。一听艾奇逊讲的头头是道,杜鲁门心想还是人家专业,不像军方那帮大老粗就知道打打杀杀。可怎么才能将美国的“善意”传递给中国呢?艾奇逊说,这个好办,总统您亲自发表个声明,表态美国不会介入台海局势,懂的人不就都懂了嘛。1950年1月5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杜鲁门总统按照国务卿艾奇逊拟好的稿件发表官方声明:台湾属于中国的领土,美国对台湾没有野心,如果台海海峡爆发战争那是中国的内战,美国不会介入。为了让态度更加直白一些,艾奇逊在杜鲁门发表完声明后,又以国务卿的名义发表了一次公开演讲。演讲中,他细数历史上俄国对中国的种种劣行,深情回忆了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的友谊。讲话稿传到莫斯科,气得斯大林牙痒痒。原本斯大林对于废除中苏旧约、重签中苏新约始终心存芥蒂,眼看美国人抓住机会挑拨离间,只能痛下决心了。对1950年初的斯大林来说,是冒着失去中国这个最重要盟友的风险,还是舍弃一些盆盆罐罐(《雅尔塔协议》里关于中国东北的利益),他是能分得清轻重的。新中国是斯大林与美帝争天下的关键依仗,决不能让中国人从莫斯科扫兴而归——这就是斯大林的“底线思维”。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消息传到华盛顿,于美国决策层中引起巨大震动。首当其冲的便是艾奇逊计划彻底破产,美国国内的鸽派一败涂地,鹰派成为主流。在重新召开的决策层会议上,杜鲁门政府高层一致认为: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在亚欧大陆连成一片,形成横跨大西洋到太平洋的燎原之势,此时不仅仅是台湾或朝鲜半岛,任何一个方向都必须采取全面遏制战略。换言之,美国人1949年的摇摆也好、台湾问题声明也罢,都是有条件的,即新中国保持某种程度的中立。一旦这个前提改变,美国的决策立场将发生180°大转弯,包括此前不介入朝鲜半岛战争的计划。而苏联方面显然低估了美国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认知与反应,拿着1950年1月的情报去支持1950年6月的行动,南辕北辙。1950年6月,朝鲜战争正式爆发,当地美军与南朝鲜部队一起且战且退至洛东江一带。9月15日,麦克阿瑟抓住了潮汐表中仅有的空窗期,在非常不适合进行登陆的仁川一带完成了7.5万人的大规模登陆作战。仁川登陆是麦克阿瑟戎马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历时两周的登陆时间里,“联合国军”方面仅有200人左右微不足道的伤亡。朝鲜人民军无论是事前、事中还是事后,几乎没有像样的应对措施。至此,是否要《跨过鸭绿江》的难题摆到了中国面前。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