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兽研发现内质网分子伴侣调控埃博拉病毒复制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创新团队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在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阐明了内质网分子伴侣通过内质网膜上的E3泛素连接酶RNF185调控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RNF185 regulates proteostasis in Ebolavirus infection by crosstalk between the calnexin cycle, ERAD, and reticulophagy”为题,于2022年10月1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并作为亮点推荐。这也是该团队今年发表在《自然通讯》的第二篇论文。
埃博拉病毒是具有高度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病毒粒子表面的囊膜糖蛋白GP(EBOV-GP)是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关键蛋白,但病毒会在感染过程中抑制GP蛋白的表达,以提高其对感染细胞的适应性,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理仍不完全清楚。该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利用细胞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增强其对宿主的感染适应性(Autophagy, 2022, 18(10):2350-2367)。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Calnexin-Calreticulin(CANX-CALR)循环通过PDIA3介导EBOV-GP蛋白发生错误折叠,并且错误折叠的GP会在内质网相关降解通路分子参与下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重要的是,内质网膜上的E3泛素连接酶RNF185通过K27连接的多聚泛素化使EBOV-GP的胞质区K673发生多聚泛素化,泛素化修饰后的EBOV-GP通过内质网自噬通路被转运到细胞质内降解。
该研究揭示了埃博拉病毒GP通过劫持宿主的CANX-CALR循环、内质网相关降解通路和内质网-自噬通路来增强对感染细胞的适应性,发现内质网相关调控蛋白质稳态并不是传统上被认为的独立发挥作用。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3013)、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QC2017028)的资助。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中心的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博士后张晶为论文第一作者,郑永辉教授为通讯作者。
来源:病毒学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兽研官网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