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还要读博
我辞职来到这里读博,到底值得不值得?
作者 I 胖虎
编辑 I 李思思
来源 I 显微故事
(ID:xianweigushi)
就在年轻人还在犹豫考研还是就业时,还有一群人正在象牙塔中苦苦挣扎,这就是目前的在读博士生。
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持续上升。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03年博士研究生延毕率约为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说明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按时毕业。
但只有在读博士才知道,他们或许是所有社会群体中最焦虑的人。
去年,一位大连理工研三的一位男生,在实验室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25岁。在遗书中,他写道,“我的痛苦,你从未感同身受……”
“读博8年没毕业送外卖”、“上海博士返乡养鸡”、实验数据出错、延迟毕业、没有SCI论文,到底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的是一群在读博士,他们之中:
有的人怀揣梦想考博,结果却遭遇导师言语攻击、甚至拳脚相加,不想学术造假却不得不面临延迟毕业的困境;
有的人虽然在读期间发表多篇SCI论文,在别人眼中十分优秀却依然面临着收入少、前途迷茫的情况;
还有的人为了更高的成就辞职考博,两点一线的枯燥读博生涯让他加速衰老,甚至连孩子都不认识他……
读完他们的口述,你或许会对博士、在读研究生所面临的迷茫和痛苦有着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不想学术造假导致延迟毕业
导师对不满意的学生会拳脚相加
刘兵 32岁 生物学博士
我还记得在考上博之前,提前与博士导师的第一次见面。
当时我对未来充满向往,和博士导师也相见甚欢,幻想着未来自己的成就…
但在踏进实验室的第一天起,这种感觉就烟消云散了。
博士三年,最让人痛苦的有三点:孤独的团队生活、艰难的学术研究、近乎为零的感情经历…
我在的博士团队人数众多,上有毕业工作的师兄,下有初入茅庐的硕士师弟。
团队氛围永远是表面一片祥和、内里阴沉冰冷。
每次组会都要5-6小时,首先导师吹牛,然后下面的人阿谀奉承。
至于后来的学术汇报,主要看导师的个人喜好了,但凡是在他理解范畴外的,就一律严厉批评。
有个师兄比较懒,没有学术产出而延迟毕业,我们导师对他的批评能上升到身体攻击——喝酒后直接手扇耳光、提脚便踹。
师兄弟们也各自为战,不仅在学术上互相较劲,也在“战术”上互相较劲。
谁课题花太多钱、没出预期成果,马上有人告诉导师,然后就等着挨批;
还有些阴险的同学,今天约你吃饭喝酒走个心,让你酒后吐槽导师,明天你的小心思就走遍了全团队。
其次,是艰苦的学术生活:
我们实验室在地下,虽然也有电灯和空调,但是在心理上还是有一种阴冷潮湿的感觉。
我这三年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早上9点去实验室,晚上11点回寝。
什么叫做暗无天日?我感觉我就是在坐牢!
此外,毕业也十分困难,要想按时毕业,必须发表SCI文章。
投稿到接受平均得半年,申请学位和答辩一般也会提前几个月,所以最佳是2年内完成工作。
导师的要求是发表高质量SCI论文(其实就是高影响因子论文,质量不见得多高),然而我们团队是没有研究基础的,都是东打一枪、西打一枪,从零开始。
这种境遇让我时常脑子里会出现天人交战,要不要像某些“学术之星”一样作假,发个几十篇SCI看看呢?
算了吧,我内心是坚定拒绝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延毕了半年。
还有一部分痛苦来自与导师沟通交流——如果他不能理解你的研究,基本上就拿不到任何预算。
这也导致我后期很多实验开展困难,都最终影响毕业。
感情上,我过得更是苦闷。
看着以前高中、大学的同学纷纷都结婚生子,在朋友圈晒娃,而我还是只能在这过着牢狱般的生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曾以为,考上理想的学校读博,接下来我的日子就是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而我现在,这些都不奢望,只希望能如期毕业就好。
在读时发表6篇SCI论文
迷茫期依然会想到跳楼的师姐
陈玉洁 27岁 医学博士
我是复旦大学本硕博连读的博士。
在读期间我曾发表SCI论文6篇,还曾参加国际的学术会议,拿到过各种奖项……
此外,我跟着的导师和团队属于业内顶尖,但我依然觉得每天都处于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中。
工作学习几乎占了我生活90%的时间,几乎没有个人生活和其他社交。
现在我最烦的是过年回家,亲戚都各种催婚,好像我要嫁不出去一样。
但我自己也有压力,毕竟周围的人都结婚了,我可选择的对象就更少了。
此外,读博并不能给我带来多少收入。我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还要负担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
博士毕业,一开始的收入也并没有多高,起步价也就8000元左右。这在北上广城市,很难立足。
相比之下,当时没读博的同学,反而因为更早就业、积累了更多工作经验,现在已经在上海买车买房了…
最大的压力还来自于对自己前途的迷茫。
在学校,我常受到各种刁难,有些来自于和导师的矛盾、有些是来自完成项目和其他人利益冲突受到他们的言语羞辱…
好多个晚上我都躲在被子里哭。
这些委屈,没有人会理解…不读博的同学不理解、读博的同学都是各自为战从不交心。
压力最大时,我自己一个人吃饭,吃着吃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有一阵子特别累,每天睡不够,累的发烧了好几次,看见那些年轻猝死的新闻,我会特别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
这一切到底值得吗?
每当我特别迷茫的时候,就会想到我的师姐,她曾朋友圈写下遗书后直接从寝室阳台纵身一跃。
当时我看到她朋友圈里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段文字,真的很能对她字里行间的绝望感动深受。
大多数人看来,我一直很优秀,但想要持续优秀下去真的很难…
读博后女儿都不认识我
经常怀疑辞职读博的选择是否正确
万刚 36岁 医学博士
我读博读的比较晚,周围师兄弟大多比我年龄要小。
我以前是个学渣,读了个普通二本院校,在我们西北当地一个小医院工作。
当时生活不错,医院患者不多,赚钱不多,但足够好好生活。
有次我出去玩,因为喝醉酒,走岔路从山坡滚了下去,差点就摔死。
我这才意识到,人的生命如此脆弱,自己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一定要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后来我就发愤图强,努力考博,最终拿到了同济大学的offer。
但现在我真怀疑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否值得。
我年纪大,学习能力比不上年轻的师弟。转眼我快毕业了,还没发一篇SCI论文。
现在,我每天睡觉睡不好。即使晚上熬夜做实验、人很疲惫,但躺上床还是失眠。
周围师兄师弟陆陆续续都发了自己的第一篇、第二篇……的SCI论文了,导师对我变得越来越不满意,组会总要批评我两句,令我非常羞愧。
我自认为不是懒惰的人。
刚来的第一年,我每天不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就是在图书馆读文献,但很多实验结果并不如预期,没有理想的产出。
第一年,我瘦了20多斤,掉了不少头发,过年从学校回来,我女儿都没认出我——就因为这一年我苍老了很多,样子都变了…
虽然我挺喜欢上海,这个城市让人感觉年轻有动力,但是随之而来压力也是巨大的——学历高的我,依然无法负担这个城市的高昂的生存成本。
再加上最近看到很多关于博士延毕自杀的新闻,我也唇亡齿寒。自己亲身经历过读博,特别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迷茫、绝望。
都说不要留恋“沉没成本”。
但对我们来说,考博时的“头悬梁锥刺股”、读博时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无数次失败的实验、来自导师和同学的一次次打击,都是“沉没成本”。
当这些努力,无法换来你想要的回报,必然会让你感到绝望……
所以到现在,我依然会时常会怀疑,我辞职来到这里读博,到底值得不值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