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县城,正在消失
◎智谷趋势(ID:zgtrend) | 吴邪
县城,将迎来一次大洗牌。
和以往城市化、城镇化战略不同,这次既不是一味发展大城市、强省会,也不是一边倒力挺县城发展。最近中办、国办印发的文件《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文件),提到这么一句话:
有序引导(人口流失县城,作者加)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
这样的表述,这样高规格的文件,相当罕见。
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大量县城要消失了?
中国近6亿农民,又一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前几天的这份文件,大家都在讨论取消县城落户限制、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和专业功能县城,很少有人注意到,“人口流失县城转型”这个表述的反常和罕见。
到底有多罕见呢?
以往,对县城是不抛弃、不放弃。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的城镇化战略,县城是关键一环。即使县城人口流失严重,全奔向北上广深杭,可县城仍然有充足的土地指标。结果房子造了没人住,一个个县城上演“空城计”。但人口流入大市,土地指标却相对少得可怜。
即使诸多学者,包括最近转型为情感博主的任泽平多次呼吁人地挂钩,可深圳仍然一房难求,县城仍然空空荡荡。
最近一次转变,可能要追溯到去年3月的一份文件——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里面提到:
县城要限高,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
这相当于仅仅给野蛮生长的县城楼市一个警告,威力远不及此次文件。
这次文件,实际上直接宣判了一些县城的命运。
人口流失县城“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人都走了,县城不就没了吗?
那么,有多少县城可能会消失?
我找到的最新数据是,2010年-2020年,中国一共有1500个左右的区县在收缩,占比52%。
超过一半,还是在缺少新疆数据的基础上。可见,中国区县的收缩有多普遍。
数据出处是龙瀛团队。龙瀛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导,长期研究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因此,这个研究数据还是可信的。
补充一点,这1500个区县,不仅包含县、县级市,还包括市辖区,比我们今天讲的的县城数量要多一些。
这些县市区分布在哪里呢?
圆圈越大,表示2020年人口占比2010年人口越少,十年间人口流失越严重。
1.东三省密密麻麻,每个城市人口流失量也很大。
2.山东集中在青岛、烟台一带。
3.陕、晋、豫三省交界处、陕西中部也很多。
4.还有湖南北部、湖北中部。
5.当然,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也有零星分布。
2010-2020年,中国人口收缩的县市区(新疆数据暂缺)/来源:龙瀛团队
最典型的是鹤岗。2010-2020年,鹤岗常住人口减少了16.74万人,减少15.81%,年均增长率-1.71%。
因为大量人口流失,即使是市区像模像样的商品房也是白菜价,几万块一套,甚至还不如一辆年轻人的玩具——五菱MINIEV。
去年底,鹤岗还传出财政不足、停招公务员的消息。
像鹤岗一样的地方,最终结局是什么?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冬玉提出“县城撤并”的想法:
对人口规模低于10万人的内地小县先行合并试点(可整县合并也可保留乡镇级管理稳定拆分小县)。
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真正把钱用到刀刃上。
最典型的案例是陕西汉中的佛坪县。这里常住人口3.02万人,交通秩序好得不用红绿灯,9辆出租车就可以满足大家的出行需求。
然后,公职人员是多少人呢?
2000人。
2019年,这个县的财政总收入6262.2万元,财政支出是:
7.97亿元。
财政严重入不敷出,我都不知道佛坪县的财政款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的规格,实在不必用县管辖。
所以说,部分县城要转变发展思路了,顺势而为。
龙瀛团队早些年的研究显示:他们搜集到的180多个收缩城市中,其中63个城市的总体规划,都在规划人口上升。他们概括,“为了增长而规划”是中国近20年的规划范式。
南京大学罗东方、翟国方、李文静等人通过日本“城市蜂窝化”现象(城市收缩的一种形态)的研究,认为中国应该受此启发:
1.转变应对思路。对于人口减少这样无法避免的结构性问题,所采取的手段不应是为了刺激人口增长,而是应考虑城市该制定什么政策来适应这种变化。
2.注重信息的动态收集,延伸规划的控制范围。要对城市闲置住房、废弃土地的进行彻底摸查等。
照此趋势,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县城“被优化”。
或许几年以后,打工人回家,发现自己的县都没了。一首“雪花飘飘,北风萧萧”送给自己。
未来,中国县城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不少县城消亡,又有不少县城发展壮大。
最近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到:
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
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
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推动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也就是说,这些县城,有可能成为文件里写到的“示范地区”,重点发展。
要我看,这些政策跟目前的一些现象和趋势,或许能擦出爱的火花。
第一,越来越多的“曹县”出圈。它们都凭借着自己的优势产业声名鹊起。
第二,相对于是个远方,年轻人更痴迷于田园生活。互联网大厂员工、空姐、研究院高材生放弃大城市生活,回老家种地的案例越来越多。
第三,越来越多的名校硕士、博士生下沉到街道,甚至偏远的小县城。
最近,浙江西部常住人口不到20万的小县城遂昌县火了,因为它招收了一批毕业生,基本来自双一流高校,而且还有4名博士、19名硕士,本科生只有1人。甚至港大、浙大、南大等名校硕博毕业生,也只能进乡镇一级的事业单位。
近些年,这样引得凤凰归的小县城,还不在少数。
以前,我们信奉“CopytoChina”,将国外已经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现在,可能要流行“CopytoCountryside”,将城市里已经成功的商业模式、经验复制到乡村。
这里的中坚力量,就是年轻人,特别是在大城市打拼过并回乡的年轻人。这些年来,不少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帮助家乡农产品畅销到全国,就是例子。
另一方面,文件里提到“推动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什么意思呢?
比如一个农村主打养花,需要无人机喷洒农药吧?需要一大批货车帮助运输吧?盖大棚需要贷款吧?这些二三产业,最好能在县城得到解决。不然贷个款要来回几百公里外的省城几次,不得耽误农时吗?
说白了,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村-县城的关系还颇像城市群之间的合作——苏州专门生产火花塞、车身等部件,上海组装,要贷款就去上海,毕竟金融业发达。
那这些下乡的名校毕业生有什么妙用呢?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人才浪费。最近,广州有名博士上了微博热搜。他毕业后就在街道基层,前几天请战支援抗疫一线,结果用“工科系统思维”优化核酸检测流程,把全村做核酸的时间减少了6小时。
6小时呢,可以让老广多收几家租。
实际上,名校毕业生进基层大有可为啊!很多体制内的岗位都有专业要求,他们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钻研个别领域。
比如搞金融的,可以想想打造什么样的金融平台,帮助花农拿到更多的贷款,同时也不会因为花农破产导致金融平台暴雷。
搞种植的,直接去养花大棚,手把手教花农种花。
其他名校毕业生,干脆坐在办公室研究规则的制定。毕竟,县城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多大城市的、互联网公司的打法在这里行不通。这就需要这些聪明的脑瓜去平衡多方的利益分配维持平衡。
他们不但不是多余的,反而是不可或缺的。
希望这些高材生,能为县城与农村的发展趟出一条新路……
参考资料:
国民经略:中央文件首提“人口流失县城”!这些城市要注意
易简财经:8000人的县城,竟然养了2000个公职人员,每年财政支出8个亿……
罗东方、翟国方、李文静:日本“城市蜂窝化”的概念、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激情按压,柔情扫码
一个极有料的公号
右下点在看,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